善舉,彰顯人間大愛
第二天,我的博客上就收到了呂程的回復留言:“感恩關註,贈書壹冊。”於是,《靈魂的微笑》壹書不日就寄到我的手中。
《靈魂的微笑》裝幀素雅凝重,封面上的主人公戴著口罩,彰顯生命之厚重。這是“壹段與癌癥相鬥爭的心理路程”,這是“壹段愛與死亡相抗衡的真實人生”……書皮上方的兩行導讀性文字,勾勒了本書的內容。
確切地說,這本書,是壹場愛心壯舉的真實寫照,在這場愛心壯舉中,我們看到了許許多多相識與不相識的人,為了壹個身患白血病的普通大學生,四處奔走呼號,籌集善款,為了讓患者的生命得到延續,每個人都做著相同的努力。
以愛心為拐杖,可以讓不幸的人,生命走得更久遠。
病魔雖無情,人間有大愛。逄誌堯,大連海事大學壹名普通的大學生,壹位年僅19歲的青春少年,因為身患白血病而牽動千千萬萬人的心。我閱讀著這本《靈魂的微笑》,感受著無數個富有愛心人士的點滴善舉,每壹個場景都彰顯著“大愛無疆”四個字。
我們從逄誌堯的經歷中,感同身受著生活的厚重和無奈,透過這本書,對人生,對生命,都會有壹種全新的詮釋。
閱讀著《靈魂的微笑》,我感動於作者的大愛情懷。每壹頁碼,每壹章節,我都仔細品讀,深層思考,是什麽力量支撐著作者,為了壹個素不相識的青年學子,而四處奔波受累,為了他生命的延續而付出種種努力……
在這個物欲橫流、爾虞我詐的社會上,這些至純至性至真的人,多多少少讓我們產生些許感動,因為,這個社會,畢竟還有讓我們心動的壹面,而這種心動,便是真誠人生的最佳體現,是弘揚主旋律、體現正能量的重要表現。
人們說,善良是可以遺傳的。從《靈魂的微笑》中,我們讀到了這種遺傳的基因成份。呂程的愛心,不僅感動著眾多的企業家、政府官員、社會義工,同樣,她的家族也因為有呂程這樣的女兒而驕傲。當呂程的母親來看女兒時,聽說了逄誌堯的故事,便在第二天趕到醫院看望。
當聽說逄誌堯打電話要從十三樓爬到十四樓,呂程的母親,這位善良的女性動容了,她毅然把女兒送給她用的手機,轉手贈送給了這個患病青年。她說:“我女兒能做這樣的事,我這個當媽的怎麽能落下呢。”樸實、純真,毫無造作的語言,彰顯著人間大愛。
難怪有人說,有偉大的母親,才會有偉大的女兒。
人生活在社會上,不是真空的,而是經歷著各種俗事紛雜,病痛,傷痕,挫折,乃至死亡,這壹切都得讓我們去真實面對。逄誌堯的病痛,讓他學會了堅強,學會了抗爭,他在壹次次與病魔鬥爭中變得成熟,變得頑強,變得懂事。
社會各界人士的愛心善舉,讓他學會了感恩,學會祝福,人性在善意的交替中,變得真誠,變得友愛,變得溫情。
躺在病床上,面對白墻,白布,白衣,白帽,面對化療帶來的肉體上的苦痛,逄誌堯幾乎沒有落淚,這個堅強的青年內心,更多的是對人們賦予他的愛,報以真誠的感激。我們相信,在他的心中,默念著最多的兩個字,就是:“謝謝!”
痛苦和折磨,有時也是人們煆煉意誌的基石。逄誌堯在與病魔抗爭中,參悟了許多人生哲理,從而讓生命變得豁達,變得灑脫,變得榮辱不驚。也許,這是愛心傳遞過程中引發的連動效應。
因為,在這麽多愛心人士的關懷下,逄誌堯知道,他的生命,已經不屬於他自己了,更多的是寄托著眾人的希望,這種希望,是人們對善意的回報,是對美好事物最深切的渴望。
人心都是善良的,那怕是最邪惡的人,他也會有憐憫弱者的壹面。在給逄誌堯捐款的人中,肯定不全是大善大愛之人,其中不乏有犯過錯的。但是,在大愛感召下,人們的心都是壹致的,也許這就是人性之中的本能。捐款了是緣,接受捐款也是緣,捐贈不分多少,愛心沒有高低。
相逢更是緣,更何況是相知?正是基於這份愛心之緣,呂程和逄誌堯,這兩個原本並不相識的人,締結了“姐弟”情義。他們沒有絲毫的利欲交易,施予或者接受,壹切都是發自內心的真誠流露,純潔的情感交流,讓整個世界為之動容。
透過逄誌堯的救助行動,讓我想起了遠在浙江金華的另壹起愛心事件。2007年7月,金華江南中學壹名17歲的高壹學生,因患白血病陷入困境。學生的父親是下崗職工,母親沒有固定工作。面對40多萬元的巨額醫療費用,這個家壹下子陷入萬劫不復境地。
我所供職的金華婺城新聞中心的記者,敏感捕捉了這壹新聞事件,及時在媒體進行了公開報道。報道刊發後,引起了時任婺城區委書記周維亮的關註,周維亮書記親自在報道上批示:“予以組織發動社會力量,並動用慈善資金,幫助王沈陽治病。”同時帶頭為患病學生捐款1000元。
壹時間,整個婺城湧動起的愛心潮流,頓時溫暖了這個城市,從普通市民到機關幹部,人人都在關註著這個少年學子的生命。
我們不會忘記,為了募捐到每壹分錢,婺城新聞中心的記者們,端著募捐箱,在大街小巷奔走呼號,金華市區的文藝、書畫、攝影藝術家們,在夜幕下搭臺義演,各個鄉鎮,街道的幹部群眾,人人奉獻愛心,每壹筆捐贈款和義賣款都匯入到統壹設置的愛心專戶中。
經過三個多月的努力,就籌集到了56萬元善款。後來,婺城新聞中心主任李英又親赴相關慈善機構了解咨詢,最終在臺灣骨髓庫中找到了和患者相配對的骨髓,並成功地為他進行骨髓移植手術。如今,當年的患病少年學子,已經完全康復並完成學業步入社會,重新享受著陽光生活。
壹項善舉可以挽救壹條生命,這是壹筆多麽合算的交易啊。當然,愛心是不能以交易來衡量的,它更多的是社會正能量的體現,是我們這個社會溫暖的特性。
如今,每當在大街上看到患者的母親,這位堅強的女性都會對我們投來感激的目光。這種目光讓我感動,我們會覺得陽光真燦爛,風兒真溫馨,生活真美好。我想,呂程在幫助逄誌堯的日日夜夜裏,壹定也被這種感動所包圍。
幫助別人,快樂自己。這是每壹個善良的人都會擁有的情懷。我不例外,呂程也不會。
從金華患者到大連患者,盡管地域不同,但愛心相等,大連人民和金華人民壹樣,為壹個素不相識的青年學生,奉獻著自己的愛心。
呂程,這個善良的女士,以自己真誠的社會責任感,自始至終都堅守在愛心最前沿。她以女性獨特的細膩,關心呵護著壹位沒有血緣關系的“弟弟”,而她所有的努力和付出,只要壹聲真情的“姐姐”稱呼,就已經足夠。
呂程從奔波呼號,到愛心義演,再到義賣籌款,大連的街頭巷尾,都被愛心所感動。壹分壹角,都是凝聚力量的分子,每壹元錢,看似微不足道,但對逄誌堯來說,這就是生存的曙光,這就是全命延續的希望。
逄誌堯是不幸的,病魔纏身讓他倍受煎熬。逄誌堯又是幸運的,他遇到了許許多多相識與不相識的朋友,遇到了有些人可能壹輩子也碰不到的愛心善舉,這也是他的財富,是他在逆境中可遇不可求的精神支撐。
我們的社會需要愛,我們的社會不缺愛。
是的,正是有了愛的力量,才能匯聚起眾誌成城的堅強堡壘,挽救逄誌堯的壯舉才能得到實施。
人之初,性本善。空中的壹聲鳥鳴,山澗的壹弘清泉,路邊的壹朵野花,生活中的任何壹點細微變化,曾經都會引起我們對美好事物的無限遐思。然而,隨著網絡對各類不良行為的無限放大,讓我們在了解社會時發生了偏差,太多的欺詐和惡意,多多少少影響著我們的內心。
有些人往往惡意地利用了人們心中的善良,使許多欺騙行為在虛假的外衣下得以進行,這種惡劣行徑肆無忌憚地侵害了人們的真誠,也讓我們內心僅存的壹絲善念也蕩然無存。
人與人之間,到底還有多少真誠可以信賴?難道我們的社會,真的到了信任危機時刻了嗎?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可這不是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
從《靈魂的微笑》中,我們至少可以堅信,世上還有真情在。而這種真情,又是超越親情、愛情、友情之外的情感,是人類獨有的善意和溫情。
品讀《靈魂的微笑》,溫暖時時環繞著我的周邊。我想,當時我的內心是火熱的,有壹種感動觸及我靈魂深處,讓我沈浸在深層思索之中,這是對人生的思索,是對善良和真誠的思索。逄誌堯的故事,足可以改變我曾經有過的悲觀情緒。
讀完《靈魂的微笑》,我發現,我的眼裏潮湧著的情感模糊了視線,此時任何贊美的語言都顯得蒼白無力。我相信,在我的內心深處,壹定湧動著與作者相同的激情,我們在感動“天地之間有大愛”的同時,對人心向善終於有了全新的認識。
善舉,彰顯人間大愛。感謝呂程,歸還了我對社會曾有的善良念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