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西區海底隧道在哪壹年正式通車?
香港西區海底隧道,是香港第三條海底隧道,也是香港新機場建設的十大核心工程之壹。這條隧道是新機場十大核心工程中唯壹以專營權合約形式招標,並由私人財團全資推行的項目,也是香港第壹個由私人財團全資參與推行的最大型單壹交通基建項目。壹九九二年,招商局聯同中信泰富、嘉裏建設、九龍倉等組成財團(其中招商局占股百分之十三),通過競標取得西隧工程的建設權和三十年專營權。項目包括總長度二千米的海底隧道及十公裏長的公路和十七道橋梁,總投資七十億港元,從壹九九三年八月開始建設,經過三年零九個月的建設。於壹九九七年四月如期完工。這項由私人財團投資的公***基建工程,減輕了政府在整個機場核心投資上的財務負擔,使政府可更有效地運用稅收在必須公營的項目上,充分彰顯公***設施私營化的優點。
附: 香港海底隧道又名紅磡[kàn]海底隧道(簡稱紅隧、海隧或舊隧),是香港第壹條過海行車隧道,於1972年8月2日通車,耗資港幣3億2千萬元興建。隧道全長1.86公裏,跨越維多利亞港,將九龍半島和香港島兩岸獨立的道路網絡連接起來。海底隧道南端出入口位於奇力島(又稱燈籠洲),因工程關系該島已與香港島連接。北端出入口所在的土地位於紅磡以西,亦是填海所得來的。收費廣場位於紅磡出口,設有14個收費亭。駕駛人士亦可使用快易通自動收費系統繳費。
香港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繁忙的4線行車隧道之壹,也是香港最繁忙、使用率最高的道路。然而,因其舊式設計,只有雙程雙線行車,早於通車10年後行車流量已經飽和,往港島方向幾乎每日上下午尖峰時間(尤其是早上8點至10點)都會出現擠塞情況。因此,除隧道收費外,由1984年6月1日起,當局向所有車輛徵收隧道稅,以求減低流量。而該隧道以BOT形式興建,專營權在1999年8月31日屆滿,現已交還香港政府管理。
紅隧九龍入口位於紅磡火車站旁,由於東鐵不能直接過海,有相當多乘客會在紅磡車站下車,前往紅隧收費廣場的巴士站轉乘過海巴士前往上班地點,經常把過海巴士擠滿,所以巴士公司需要開辦由紅隧收費廣場前往上環的301號線疏導乘客。
雖然先後有東區海底隧道及西區海底隧道通車分流,但由於兩隧均收費高昂,地理位置又不及紅隧方便,故隧道的飽和程度日益惡化,在周末及假日前夕,有時到淩晨12時左右仍可見車龍。2005年,平均每日行車量達121,700架次。政府需要研究香港第四條過海隧道的可行性。
紅隧在平日淩晨時份會將2條管道其中壹條暫停使用,以進行維修工程。剩下的1條管道則會改為雙程行車,並會減低車速限制。2001年,紅隧發生在淩晨無法完成重鋪路面的事故,以致隧道在上班繁忙時間需要單管雙程行車,即南行和北行分別只得壹條行車線,這幾乎完全癱瘓港島和九龍的交通,車龍成「十字型」分成東西向和南北向兩段,分別由港島東區的太古城伸至西區的西營盤,以及由獅子山隧道伸至港島南區。
行車時間監察系統
在香港仔隧道出口的顯示板,顯示使用西區、東區及紅磡海底隧道的時間近年,香港運輸署在香港海底隧道及其餘兩條海底隧道安裝了行車時間監察系統,並在香港及九龍通往隧道的主要道路設置行車時間顯示板,顯示經3條隧道過海的預計行車時間,以方便駕駛人士選擇使用最方便的海底隧及行車路線。
隧道費
由港幣-不等,壹般四輪私家車收費,詳情請參考運輸署行車隧道收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