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美國怎樣的體驗
講講我自己的故事吧。
我是80後,出生於浙江舟山。2003年來到美國,2009年獲得美國國籍。
來美國是因為姑姑
我的姑姑在美國住了40多年,是她為我爸爸申請的移民。由於我是單親家庭,就隨爸爸壹起來到美國。壹開始知道說要來的時候,我覺得朋友家人都在國內,來到這邊人生地不熟,覺得壹切都是新的開始。
我帶著家鄉的文化來到異國
來美國的時候,我的包裹裏放著四樣東西:紅包、相片、潤膚油和壹把洗碗刷。
紅包是奶奶包的,裏面放著家鄉的泥土。奶奶說,人到了其他地方會水土不服,喝了家鄉泥土泡的水就會緩解。姑姑的解釋說,帶著把祖國的泥土放在身邊,寓意不能忘本。
相片是我和爸爸的合照以及到紐約後和好朋友的合影,提醒著我在異國並不孤單。
潤膚油是從家裏帶來的,我家在海邊,空氣比較濕潤。家裏人說紐約空氣幹燥,尤其開暖氣會更嚴重,所以我隨身帶著。
在美國求學的經歷
來了美國之後,開始在這裏的雙語高中上高三。我來了之後就覺得,這邊的課程太簡單了。老師不會像在國內壹樣給妳劃重點,讓妳背記很多東西。我上的這個高中,亞洲學生多,中國來的福建和廣東的多。我那個時候是主要和中國的人玩。
我們剛到美國的時候,我爸爸在超市做工,掙得很少,付了房租都沒有剩什麽,所以我下課之後就去打工。所以高中時期壹直很忙。爸爸並不同意,他覺得要好好讀書,其他的不要愁。但是我堅持去。現在看,覺得也是個很好的閱歷。
爸爸不懂英文,選大學學校是我自己做的決定。當時拿到了康納爾大學的錄取通知,但我最後還是選擇了去Union College。當時我覺得,上大學的我想把英文口語練好,學到美國的東西。我很喜歡我的大學,生活過得很開心。在大二大三的時候,我做中文助教,薪水很可觀,另外在亞裔學生會做公關職位。我在學校也免費修了陶藝、鋼琴的課程。
移民之後我感受到壹些相同與不同
雖然我隨爸爸遷到美國,戶籍是美國,但我認為自己還是100%純中國人。我的護照上沒有改成英文名稱,還是用的中文。
對於中美文化的差異,我回國之後會感覺很明顯。比方說吃飯的事情,我們這裏朋友出去都會AA制,或者很偶爾的,妳請壹次我請壹次。但國內就特別客氣,習慣了,壹定是妳來了大家都要請妳。習慣上這邊(美國)相對於更自由壹些,就不會讓人家管很多,自己愛做什麽就做什麽。國內,相對於外界的束縛就更多壹些。
在中國,家的感覺比較重;在美國,比較自由。我喜歡中國的地方在於,回去之後發現和中國那邊的家人感情還在。在美國人情世故比較淡,什麽都靠自己,感覺是很不壹樣的。
有關我現在的生活
我的正職是護士,負責醫療評估工作,但開壹個小店是我的夢想,所以去年,我投資和朋友壹起開了壹家主打中式面條的小型餐館,店名叫“BAO BAO Cafe”。
店的門口有個小黑板,上面改編了“北京人在紐約”的名句:“如果妳愛他,帶他來這裏,這裏有紐約最好的面,如果妳恨他,也帶他來這裏,這裏有最辣的湯”。
原本我的爸爸並不同意,但現在他常常自豪地跟親戚們我的小店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