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行為名詞解釋
消費者行為在狹義上講:僅僅指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以及對消費資料的實際消費。
在廣義上講:消費者為索取、使用、處置消費物品所采取的各種行動以及先於且決定這些行動的決策過程,甚至是包括消費收入的取得等壹系列復雜的過程。
所謂消費者行為的研究是指研究個人,集團和組織究竟怎樣選擇、購買、使用和處置商品、服務、創意或經驗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和願望。
消費者行為研究就是要研究不同消費者的各種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以及分析影響消費心理和消費行為的各種因素,揭示消費行為的變化規律。
總之,消費者行為學的研究對象是各類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產生和發展的規律。
三個基本問題:
1.消費支出及支出預算影響消費傾向的因素,消費傾向變化趨勢;
2.消費者的消費結構,消費者的支出結構計劃,消費結構變化規律及其影響因素;
3.購買產品的心理和具體行為。
三個應用問題:
1.企業根據消費者心理和行為制訂營銷原則和策略;
2.消費支出,消費結構,購買行為是否合理及其合理化的標準;
3.國家消費政策。
消費者行為指消費者對市場區位的反應和需求特征。中心地理論和空間相互作用模型均把消費者群體行為作為研究對象。
中心地理論假定消費者將趨於最近的壹個可提供所需商品或服務的中心,即認為消費者行為符合經濟人的準則;空間相互作用模型認定消費者行為與中心吸引力、距離的反作用和系統中其他中心的競爭等方面的影響緊密相關。
在消費者個體行為研究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消費者行為理論,包括理論性、經驗性、認識性途徑。理論性途徑是通過計算中心吸引指數,把任壹特定中心歸並到相應的區位類型,從而概括出消費者選擇的空間結構。
經驗性途徑包括對貿易區、多目的的購物行為研究、影響購物行為的因素、對購物行為的限制、購物中心內的消費者活動特點等內容。
認識性途徑探討消費者行為的感應方面,認為對可獲的選擇性的感應是消費者決策的最重要刺激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