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亞與厄立特裏亞的戰爭是怎麽回事
埃厄邊境戰爭
埃塞軍人與厄特官員發生磨擦,5名厄特人被打死。厄特遂出動軍隊,殲滅了那支埃塞軍隊,並占領了巴德梅。厄立特裏亞年輕的領導人沒有料到,這起通過國際社會調解本可能避免的小規模沖突竟演變成無盡的災難。人口及綜合國力強於對手10余倍的埃塞聲稱要徹底教訓“侵略者”,並把所有“被占領土”奪回來。埃塞依靠兵源優勢,采取拉長戰線的戰略,將戰火在雙方1000多公裏的邊界蔓延開來。區區200多萬人口的厄特對付6000多萬人口的埃塞,壓力可想而知。沖突爆發前,厄特軍隊***有4萬多人。埃塞的全線進攻迫使厄特實行全民皆兵政策,迅速組建了30萬軍隊,年滿18歲至50歲的男人均要服兵役。這意味著厄特全國壹半的青壯男人要到前線。即便如此,其軍隊數目仍遠遠劣於敵方。
本次埃厄沖突異常激烈,傷亡慘重。自1998年5月兩國由於經濟糾紛和領土爭端等因素爆發沖突以來,雙方1000公裏長的邊界線就再也沒消停過。過去兩年中,聯合國、非洲統壹組織及有關國家曾多次從中調停,但壹直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埃厄兩國再度發生邊境武裝沖突。據國際軍事專家的估計,雙方在沖突爆發之初的兵力加在壹起不過十五六萬,但為了“打大仗、打苦戰、打持久戰”,兩年來,兩國不斷向邊界地區增派兵力、屯積輜重和其它戰略物資,以至在本次戰事爆發前,雙方積聚在邊界的總兵力已超過55萬人。雙方都購買了大量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其中包括噴氣式戰鬥機、主戰坦克、各型導彈、重炮和火箭發射器等。參戰人員多、武器威力大,就註定了戰爭造成的傷亡會十分慘重。5月15日,即戰事開始後的第三天,雙方均公布了對方的傷亡數字。厄方說,已打死、打傷、俘虜埃軍25200人;埃方說,埃軍占據了上風,厄軍有2萬人要麽斃命,要麽受傷。雖然雙方都可能誇大其辭,但人們還是能夠很清晰地感受到戰爭的殘酷性。接下來,雙方都沒再公布具體的傷亡數字,但埃方在攻占西線的戰略重鎮巴倫圖後稱,厄軍已如喪家之犬,死傷慘重、潰不成軍;而厄方則稱,埃軍的人海戰術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巴倫圖變成了埃軍的“墳場”。據目擊者和壹些戰俘的敘述,爭奪中線紮拉姆貝薩的戰鬥尤為激烈。紮拉姆貝薩坐落在高山之上,扼通往厄首都阿斯馬拉的要沖,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為確保該鎮萬無壹失,厄軍增派了大量兵力和裝備,同時挖掘了戰壕,修築了工事。埃軍10多萬人在奪取西線的巴倫圖後迅速東進,與中線部隊合二為壹,對紮拉姆貝薩發起猛烈的“海浪攻勢”。目擊者說,厄軍憑借地形優勢對埃軍予以猛烈還擊,多次擊退埃軍進攻,在山下,壹慣采用“人海戰術”的埃軍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但是厄軍的處境也很糟糕。埃軍動用戰鬥機、重炮、坦克等向厄軍陣地實施晝夜輪番轟炸,有人形容說,紮拉姆貝薩所在的山頭被整個削平了壹層。奪取紮拉姆貝薩使埃塞奠定了勝局,但埃軍並沒有就此罷手,而是乘勝追擊,繼續攻城拔寨。在5月24日攻占紮拉姆貝薩的當天,埃軍又占領了厄立特裏亞城鎮瑟納費;5月26日和27日,受戰場形勢鼓舞的埃軍壹鼓作氣,成功拿下了另壹座邊境城鎮阿迪克伊赫,這使得埃軍先頭部隊已深入厄境內50公裏。失去天然屏障的阿斯馬拉形勢告急!好在埃軍無意進攻阿斯馬拉,因為埃塞政府曾多次發表聲明稱,阿斯馬拉從來就未被列作埃軍的進攻目標,埃軍的戰術就是以戰促和,削弱厄軍的有生力量,使其失去再次發動侵略戰爭的能力。埃塞軍隊的強大攻勢迫使驚慌失措的厄立特裏亞居民舉家逃亡。據聯合國難民署和兒童基金會提供的數字,兩周多時間以來,已有至少50萬厄立特裏亞人流離失所,淪為難民和無家可歸者,數萬人越過厄北部邊境,進入蘇丹南部。目前那裏的救援形勢十分嚴峻。
由於埃塞俄比亞已經收復了所有被厄立特裏亞占領的領土,埃塞俄比亞從即日起停止同厄立特裏亞的戰爭,並準備把部隊撤到1998年5月6日前的埃塞俄比亞控制區。梅萊斯同時要求國際社會保證厄立特裏亞方面不再對埃塞俄比亞構成軍事威脅。他說,在埃塞俄比亞得到國際社會的保證之前,仍在厄立特裏亞境內的埃塞軍隊將原地待命。此前,勢微力弱的厄立特裏亞終於不敵“瘦死駱駝比馬大”的埃塞俄比亞,被迫從兩國有爭議的邊界地區撤軍,並宣布接受非洲統壹組織的邀請,參加在阿爾及爾舉行的旨在解決兩國邊界爭端的間接會談。邊界爭端將位於非洲之角的埃塞俄比亞和厄立特裏亞兩國拖入戰爭,長達兩年的流血沖突導致7萬多人喪生,上百萬人流離失所。
1999年1月,聯合國安理會支持非洲統壹組織(OAU)提出的讓厄立特裏亞撤兵的提案,呼籲兩國的和平。3月,厄立特裏亞接受了OAU提出的調停方案及聯合國安理會的通告,停止了武力爭鬥開始進行交涉。然而,就在2000年5月,厄立特裏亞軍隊再次開戰,聯合國安理會決定禁止對兩國進行武器販賣,要求馬上停戰、重新進行交涉。12月,兩國簽署全面和平協議,沿國境線設置了25公裏的緩沖區,聯合國調查團(UNMEE)定期在兩國邊境巡查,兩國走上了穩定和發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