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歷史上的雍正爺和八王爺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

歷史上的雍正爺和八王爺到底是個什麽樣的人?

清世宗 雍正皇帝年輕時跟從顧八代、徐元夢等學習經史,又與禪僧接近,稍懂佛學,精通禪學。曾隨聖祖巡幸江貨幣(20張)南,朝佛五臺山,秋狝熱河(今河北承德),並奉命往祭曲阜孔廟、盛京(今遼寧沈陽)祖陵。清聖祖親征噶爾丹,從征掌正紅旗大營。康熙末年,同其他皇子爭為儲君。聖祖駕崩後,他在十三皇子胤祥的幫助下繼承帝位。又傳他在隆科多的幫助下奪了撫遠大將軍胤禵的帝位。雍正繼承帝位究竟是康熙親傳,還是篡改遺詔奪嫡,是壹個有爭議的問題,尚無定論。但是大部分史學家判斷,康熙的遺詔有滿文、漢文、蒙古文幾種語言。按照民間所說其修改了漢文,但是蒙文、滿文是不能修改的。而且民間傳說為傳位十四皇子,被隆科多改為傳位於四皇子,但按照清朝官方文件書寫規則,並無四皇子十四皇子之稱,而是皇四子和皇十四子。迄今故宮所藏約壹千萬份清朝文件中,並無例外。於字在古代只做人名,傳位於應該是傳位“於”,從書寫習慣和內容上分析,民間傳說基本可以肯定為謠傳。 清世宗即位時已四十五歲,加之前此的經歷,使他比較了解世情,並具有豐富的統治經驗。即位後,他在政治上采取多種措施以鞏固自己的皇位。首先是消除異己,分化瓦解諸皇子集團,將胤禵從西北軍前召回,加以圈禁。晉封胤禩為廉親王和總理事務大臣。將胤禟發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鑒於清朝沒有行之有效的立儲制度,常因皇位繼承權產生爭端,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雍正元年(1723),接受山西巡撫諾岷的建議,施行耗羨歸公和養廉銀的措施,以此限制、減少官員的貪贓舞弊和橫征暴斂。二年,又針對康熙末年各地虧空錢糧嚴重,決定嚴格清查,對貪官汙吏即行抄家追贓,對民間拖欠,命在短期內分年帶征。三年,世宗以作威作福、結黨營私之名,責令撫遠大將軍年羹堯自盡,同時削隆科多太保,後圈禁暢春園致死。並因此株連出汪景祺《西征隨筆》案和查嗣庭試題案。七年,發生曾靜遣其徒張熙策動川陜總督嶽鐘琪謀反的投書案,牽連到已故理學家呂留良,世宗遂大興文字獄,以作為控制思想、打擊政敵、提高自己權威的手段。同年,為適應西北用兵之需,始設軍機房(十年時改軍機處),選親重大臣協辦軍務。軍機大臣只能繕述皇帝命令,本身無贊畫權,因而使皇帝更加集權於壹身。他還在題本、奏本之外,命督撫布按等地方大員密折奏事(密折奏事早在康熙年間已試行,只是在雍正壹朝廣泛使用),以加強皇帝對地方行政的控制。 雍正皇帝讀書像

在經濟上采取了壹些旨在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雍正二年,開始實行直隸巡撫李維鈞提出的“攤丁入畝”的賦役制度,同時宣布取消儒戶、宦戶,限制紳衿特權,使無論貧富力役負擔比較合理。同時,為了解決人口日益增長所需糧食問題,更加嚴格地執行傳統的重農抑末方針,鼓勵墾荒,強調糧食生產,反對種植經濟作物,並反對開礦和發展手工業(這是封建統治者的局限性)。他註意興修水利,除治理黃河、修築浙江海塘外,命怡親王允祥在直隸開展營田水利,在寧夏修築和疏浚水渠。與此同時,實行社會改革。雍正元年,下令削除山西、陜西樂籍,並命其他賤籍也照此辦理。後來浙江紹興惰民、安徽徽州“伴當”、寧國世仆、廣東疍戶、江蘇常熟丐戶相繼開豁為良,從而打擊了殘存的蓄奴制度,對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 世宗在位期間還註意同少數民族的關系及外交關系。雍正四年,根據雲貴總督鄂爾泰的建雍正書房畫冊(2張)議,大規模地推行改土歸流政策,取消雲南、貴州、廣西、湖南、四川等省的壹些土司,加強了中央對該地區的統治。五年,清廷同俄國訂立了《布連斯奇條約》和《恰克圖條約》 ,在劃定中俄邊界及處理兩國通商問題等方面,維護了國家主權。 清世宗把他批閱過的奏折選擇壹部分輯成《朱批諭旨》 。他對臣工的諭旨,由張廷玉等紀錄編成《上諭內閣》 、 《上諭八旗》 。他的各種體裁的文章被後人輯為《禦制文集》 。雍正十三年,世宗卒。謚憲皇帝。

雍正皇帝即位之初,吏治廢弛,貪汙腐敗已然成風。他克服各個方面的阻力,在全國上下大規模的開展清查虧空,設立會考府,實行耗羨歸公,實行養廉銀制度,取締陋規等多項工作,由於他態度決斷,雷厲風行,清朝的財政狀況在短時間內得到明顯改善,官吏貪汙吏治腐敗的壞況都有很大的轉變。旅日華人學者楊啟樵說:“康熙寬大,乾隆疏闊,要不是雍正的整飭,清朝恐早衰亡。”有“雍正壹朝,無官不清”的說法

雍正繼位並非陰謀

康熙遺詔。遺詔最後關鍵的話:皇四子胤禛,人品貴重,深肖朕躬,必能克乘大統,著繼朕登極,即皇帝位。 關於雍正篡位說,篡位,那麽必然有壹個人是太子,雍正把皇位奪過來,但是沒有太子,雍正並非篡位,這壹說法值得研究。有學者說,篡十四的位,認為康熙晚年遺[1]詔是傳位於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於”字,這是不成立的:當時的“於”字是繁體“於”,那麽把“十”字改成“於”字是不可能的。另外,清朝行文習慣稱“皇十四子”,前面有皇字,如果改字,就變成“傳位於皇於四子”不通。再者,詔書分為滿文,漢文,漢文若勉強能改,滿文沒法改。所以,篡改之說並沒有力證據。是不成立的 市檔案館文史專家認為,遺詔用滿文和漢文兩種文字寫成,漢文可以篡改,滿文則不易改,短短的31個字足以還雍正清白。而且遺詔寫明“雍親王皇四子胤禛”,封號及名諱壹目了然。

八弟允禩,是雍正兄弟中最為優秀、最有才能的壹位。但是,“皇太子之廢也,允禩謀繼立,世宗深憾之”。雍正繼位後,視允禩及其黨羽為眼中釘、肉中刺。允禩心裏也明白,常怏怏不快。雍正繼位,耍了個兩面派手法:先封允禩為親王——其福晉對來祝賀者說:“何賀為?慮不免首領耳!”這話傳到雍正那裏,命將福晉趕回娘家。不久,借故命允禩在太廟前跪壹晝夜。後命削允禩王爵,高墻圈禁,改其名為“阿其那”。“阿其那”壹詞,學者解釋有所不同,過去多認為是“豬”的意思,近來有學者解釋為“不要臉”。允禩又被幽禁,受盡折磨,終被害死。

愛新覺羅·胤禩 (1681-1726) 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異母弟,生於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未時,卒於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歲。母良妃衛氏。康熙自然喜愛,17歲,即被封為貝勒。後署內務府總管事。雍正即位,為穩定其情緒,命總理事務,進封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元年,命辦理工部事務。四年,雍正以其結黨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並削宗籍,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同年,亡。

先前已經提到,胤禩為人非常親切,全無阿哥的驕縱之氣,因此廣有善緣。不僅在眾兄弟中與皇九子胤禟、皇十子胤俄、皇十四子胤禵交情非比尋常,與眾多王公朝臣亦相交甚歡。康熙帝之兄裕親王福全(卒於康熙四十二年)生前也曾在康熙面前贊揚胤禩不務矜誇,聰明能幹,品行端正,宜為儲君。 胤禩不僅親近同宗貴胄,在江南文人中亦有極好的口碑。他的侍讀何焯系當時著名的學者、藏書家、書法家,嘗學於錢謙益、方苞等人,以擅長八股出名,康熙二十四年即充拔貢生,但因為人“生性率直”、“經常當面責人”而得罪了考官,此後屢試不弟,四十壹年李光地薦其博雅,康熙召試,命直南書房。次年賜舉人,復賜進土,選庶吉士。後尋命侍讀胤禩於貝勒府,兼武英殿纂修。在貝勒府期間,與胤禩甚篤。康熙四十五年何焯父死,他將身邊的幼女交由胤禩的福晉照看,便奔喪回裏了。胤禩還曾托由何焯為其在江南購書,頗得當地人的好評,稱他“實為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