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看完了,我很失落...
看了金庸先生的書,我也很失落!?
金庸小說中食物常識的漏洞?
1、?玉米?
《笑傲江湖》第2回:“那農婦從屋中出來,拿著四枝煮熟的玉米棒子,交在他手裏。”?
《神雕俠侶》第6回:“他(楊過)自幼闖蕩江湖,找東西吃的本事著實了得,四下張望,見西邊山坡上長著壹大片玉米,於是過去摘了五根棒子。玉米尚未成熟,但已可食得。”?
《碧血劍》第1回:“老婆婆拿出幾個玉米餅來饗客,燒了壹壺熱水給他們喝。張朝唐吃了壹個玉米餅。”?
玉米本非中國土產,這是常識。玉米原產美洲,1494年哥倫布從美洲回來後才傳入歐洲,輾轉傳入中國的時間最早估計也在16世紀中期(現在最早的記載是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甘肅《平涼府誌》,當時叫“番麥”)。?
如果林平之真的能在福建內地山區吃到“煮熟的玉米棒子”,那估計最早也應該在1577年(福建這壹年開始有種植玉米)了。不過《笑傲江湖》的年代背景不確定,書中充滿了這類似是而非的歷史背景特征。《碧血劍》中張朝唐能在廣東壹帶吃到玉米餅還是有可能的,不過這也要建立在壹個不太可靠的假設上:即該老婆婆是當地的農村模範帶頭人,居然有引種這麽新奇的外國品種,而張朝唐居然也知道這是玉米餅。?
然而楊過想要在陜西的山坡上找到壹片玉米地,那至少要等上三四百年才有可能——不過金庸大筆壹揮,就壹口氣空運給楊過五根玉米棒子之多!當然,他不只是對楊過這麽好,下面我們還會看到,他對楊過的爺爺也是這麽慷慨:?
2、?花生、蠶豆、南瓜?
《射雕英雄傳》第1回:“(曲三)慢慢燙了兩壺黃酒,擺出壹碟蠶豆、壹碟鹹花生,壹碟豆腐幹,另有三個切開的鹹蛋。”?“楊鐵心見壹壺酒已喝完了,又要了壹壺,三人只是痛罵秦檜。那跛子又端上壹碟蠶豆、壹碟花生。”“兩人有時也仍去小酒店對飲幾壺,那跛子曲三仍是燙上酒來,端來蠶豆、花生等下酒之物。”?
《天龍八部》20回:“(蕭峰)只見地下放著不少熟肉、炒米、棗子、花生、魚幹之類幹糧,更妙的是居然另有壹大壇酒。”?
《笑傲江湖》第1回:薩老頭道:“是,是!爺們要下酒,先用些牛肉、蠶豆、花生。”?
《笑傲江湖》第2回:“茶博士泡了壺茶,端上壹碟南瓜子、壹碟蠶豆。”?
《笑傲江湖》第25回:“(令狐沖)端起酒碗,又是壹飲而盡,小店之中無下酒物,隨手抓起幾粒鹹水花生,拋入口中。”?
這裏把蠶豆、花生、南瓜子寫成尋常的下酒物,但這三種作物卻和玉米壹樣,都是中國本土所無而很遲才由國外傳入的。?蠶豆大概在元朝時才由波斯傳入中國(參考研究這方面的權威著作:[美]勞費爾《中國伊朗編》“豌豆和蠶豆”條),到明朝時才普遍種植。?
花生、南瓜則是美洲植物,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以後才開始在舊大陸傳播。花生傳入中國的時間比蠶豆遲得多,大約1530年代傳入中國,由沿海傳入內陸地區的速度很慢,直到乾隆末年花生仍然是稀見的筵席食品(參見何炳棣《明初以降人口及其相關問題》第8章“土地利用和糧食生產”中關於美洲作物在中國傳播的內容。)。?
在《笑傲江湖》中,在內陸城市武漢花生也被描寫成極普通的下酒物,甚至更內陸的武當山居民也知道(第26回,武當派弟子假裝老農,嘲笑令狐沖是“瓜子花生”),這種情況決不會早於1700年。?
《射雕英雄傳》中,公元1199年臨安鄉下的壹個窮村破店,曲三居然能夠擺出波斯和美洲的進口食品(蠶豆、花生),郭、楊二位大俠對這樣驚世駭俗、連當時大宋皇帝也沒見過的新奇食物,居然毫不在意,按理他們至少要揪住曲三大喝壹聲:“兀那跛子,妳哪來的進口食品?這零售價賣多少?”不過考慮到跛子曲三是桃花島高足,見識武功均屬壹流,他比哥倫布更早到過美洲也沒什麽好希奇的。?
甚至可能還有比曲三更早到過美洲的:北宋時的契丹族英雄蕭遠山也給兒子蕭峰捎帶了若幹花生作為下酒之物。蕭峰在《天龍八部》裏是個不折不扣的食肉動物,點菜動輒就是切幾斤牛肉羊肉之類的。蕭遠山留下花生這樣珍貴的稀罕外國食品,顯然深有寓意。我中國人比哥倫布更早到達美洲在此有多壹條證據。?
3、?西瓜?
《射雕英雄傳》第23回:“(黃蓉)到村中去買了壹擔西瓜。”?
《笑傲江湖》第5回:“(儀琳)走出二裏有余,果見數畝瓜田,累累的生滿了西瓜。”?
“西瓜”壹詞本非漢語,而源自女真語(參《漢語外來詞詞典》),該種植物本來也非中國所有,而出產於西亞,在五代北宋時引入西域,後又由金國引種到南宋,不過西瓜的普遍種植大致要等到清乾隆年間回疆平定之後,也就是陳家洛那個年代(參考[美]勞費爾《中國伊朗編》“西瓜”條)。?
在黃蓉那個年代,西瓜也算是引種不多年的進口時令水果,她居然壹口氣買了壹擔,雖然女孩子愛吃水果,但也算出手闊綽,虧她能在牛家村口買得到。24回黃蓉將西瓜頂在頭上,沙通天等壹見“壹條青壹條綠的圓球”,都嚇跑了,想必鬼門龍王見識雖廣,也不知道這就是傳說中的西瓜。?
《笑傲江湖》第5回這壹段描寫的盛夏之夜場景,衡山縣也有普通的農村也有“數畝瓜田”,那已經類似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景象了。?
4、?人參?
《天龍八部》第26回:“匆匆數月,冬盡春來,阿紫每日以人參為糧。”?
《天龍八部》故事中,阿紫在長白山保命的三大法寶是人參、熊膽、虎骨。蕭峰也正是由人提醒,在想起人參有效果,並因此前往長白山——可見人參保命、人參最佳產地在長白山等觀念已經很深入人心,連蕭峰這樣的讀書不多的人也都知道。《射雕英雄傳》裏的梁子翁,原本也是關外的參客,既然已經出現參客這樣的職業,可見此物為當時所重。?
但在歷史上,人參長期以來卻並無這樣的地位。隋朝還壹度視為妖草,唐時只當作茶葉壹樣的時尚飲品,宋人也只將之看做幹果壹樣的送禮之物,並不認為它有什麽藥效。認為人參包治百病、長白山人參為最上品等觀念,都直到明朝後期才興起(見易華《人參崇拜》壹文)。?
《連城訣》中也有提到丁典把關外的人參運送到漢口做買賣,《俠客行》中關東四大門派的高三娘子家有良馬、參場無數,這些人參貿易已達到產業化的景象,大略都是清朝的事情了。?
5、?辣椒?
《天龍八部》第11回:“自此壹路向東,又行了二十余日,段譽聽著途人的口音,漸覺清雅綿軟,菜肴中也沒了辣椒。”?
《連城訣》第1回:“那少女(戚芳)十七八歲年紀……臉上紅得象屋檐下掛著的壹串串紅辣椒。”?
以上兩處,顯然金庸認為雲南、貴州四川、湖南壹帶食物都嗜好辣椒,但辣椒卻也和玉米、花生、南瓜、煙草等壹樣,是美洲農產品,傳入中國的年代也在明末時期。中國傳統的辛香料不是辣椒,而主要是花椒。並且辣椒最早也只是作為觀賞植物,放進菜肴中的時間更遲,史料記載貴州、湖南壹帶最早開始吃辣椒的時間在清乾隆年間,而普遍開始吃辣椒更遲至道光以後。(參藍勇《中國辛辣文化與辣椒革命》,〈南方周末〉2002-1-24)?
所以段譽在壹路東下時,不是菜肴裏“也沒了辣椒”,而是可能從來就沒吃到過辣椒,除非鳩摩智帶著他去了壹趟美洲又回來了。不過鑒於段譽後來在蘇州燕子塢也喝到了600年後才出現的碧螺春茶,這樣時光倒流的事情也未必不能有二。?
6、?蘋果?
《倚天屠龍記》第16回:“(張無忌)在矮樹上摘了幾枚不知名的果子,拿在手裏,已聞到壹陣甜香,咬了壹口,更是鮮美絕倫,桃子無此爽脆,蘋果無此香甜,而梨子則遜其三分滑膩。”?
金庸這裏並未說這種果子是蘋果,但實際上張無忌甚至不可能將蘋果拿來比較。因為蘋果傳入中國在元朝末年,當時只有在宮廷才可享用,他當時壹個衣衫襤褸的少年不可能吃過,而“蘋果”這壹名稱,更是直到明朝才出現。?
梁羽生在《冰川天女傳》第1回中有寫到陳天宇“劈果救佳人”,劈開的是壹個金色蘋果,不過此時已在乾隆年間,沒有歷史問題的風險了。?
還有更失落的,改天再說吧!?
補充壹下:仁兄提及的《名劍江湖》乃偽古龍作品。《名劍風流》和《飄香劍雨》是古龍先生的早期作品,古龍先生1960年開始創作武俠小說,建議妳去看他1967年之後的作品,大多數都比早期的精彩數倍!?
古龍先生和梁羽生先生仙逝後我更失落......?
今天回答妳的主題:說實話,鳳歌的作品的確不錯,但要和金庸先生壹較長短,目前似乎有點勉強!希望以後能看到他更多也更優秀的作品!在我看來,目前能和金庸壹較長短的武俠小說只有仙逝的古龍先生和梁羽生先生的!目前能稱得上武俠大師或宗師的也非他們三人莫屬!他們究竟有哪些長短來比較呢?
1.作品內容:?
金庸、梁羽生的武俠小說多註重歷史環境表現,依附歷史,從此展開下去,演述出壹連串虛構的故事。但從攝用歷史材料來看,兩人又有明顯差別;梁羽生是虛構人物和事件,置入歷史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圍。金庸則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庸寫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真。兩者都對歷史進行了再認識、再評價,從作品含有的歷史厚度而論,金庸比梁羽生更高壹層,其寫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龍的小說則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古龍的小說不是註重於對歷史的反思、回顧,而是著重在對?現實人生的感受,現代人的情感、觀念,使古龍武俠小說意境開闊、深沈。?
2.人物的主流傾向:?
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邪嚴格區分,人物的社會內涵豐富,但人物性格單壹,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復雜,具有壹種反傳統精神,小說人物亦正、亦邪,危步於道德的懸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墜,具有“壹半是野獸,壹半是天使”的復雜、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復雜、矛盾之上,這樣,人性的發掘就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古龍小說最註重的是人性的體驗,他常用細膩的筆去描寫人物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常用生與死、幸福與痛苦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貴獨立的人格,以此來揭示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在古龍小說中,多寫變態人格,追求外化怪異人物性格的刻畫,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涎、神秘、孤僻、行事固執,自尊心強、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種子。這種情況可能與古?龍的身世、心境、經歷有關。?
3.小說情節:?
古龍武俠小說和梁羽生、金庸小說有明顯不同。三位大師都善於編織故事,他們的小說情節都十分曲折,構置巧妙,懸念層出不窮,伏線射出千裏,環環相扣,此呼彼應。粱羽生武俠小說情節前工後拙、?開篇十分吸引人,以後的情節則漸趨平淡,顯得有點才氣不足。金庸武俠小說恰恰相反,往往開局平平,隨著情節的展開,人物紛紛湧現,情節盤根錯節,主幹巍峨,枝葉繁茂,宏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奇跡聯翩、回環波動,攝魂奪魄,回腸蕩氣。金庸的才思如同壹爐火,小說情節猶如爐?火上的壹壺水,火越燒越旺,水越來越滾。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又不相同,他的小說從頭至尾都跳動著最強的音符,情節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著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計中套計,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變幻莫測。小說情節的發展根本無法預料,驚險頻出,令人喘不過氣來,而全書的縝密無隙又讓人口服心折。古龍先生的中後期武俠小說的情節營構的確堪稱壹絕。?
4.小說武功描寫:?
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風格。粱羽生武俠小說中的“武功”,虛幻中寫實性很強,壹招壹式,清清楚楚,細膩而又逼真,緊張激烈,誇節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備道德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征著善良、仁慈、既利於攻敵防衛,又有益於修心養性.而邪派武功則非常霸道,歹毒殘忍,意味著邪惡,如修羅陰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漸進,發展緩慢,但根基紮實,邪派武功進展神速,卻容易走火入魔,貽害終身。凡此種種,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精彩又單調。比起梁羽生來,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將武功描寫與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壹起,琴棋書畫,九宮八卦,醫道、用毒,皆可化為絕世神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還著力描寫人物練功的艱難歷程和堅韌性格,並有聲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禍得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必然寓於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還有壹個特點,就是詼諧有趣,在激烈的打鬥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龍的“武功”風格與眾不同,他是以“怪招”取勝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邊城刀聲》中寫葉開的“飛刀”絕技,“天上地下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裏,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麽發出來的。刀未出手前,誰也想象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壹定在它應該在的地方!……天上地下,妳絕對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種偉大的精神,就絕不能發出那種足以驚天動地的刀!飛刀!飛刀還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並不是殺氣,但卻比殺氣更令人膽怯。”這裏所寫的“飛刀”,已不是壹種純粹的武功,而是壹種高尚人格,偉大的精神,即葉開師傅李尋歡那種“仁慈、博愛”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古龍的“武功”又強調“攻心為上”,舉凡人物的性情、情緒、脾氣、衣飾、環境,乃至肌肉的顫動、松緊等,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產生影啊,而高手決戰是不容有絲毫錯誤的,“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神態,他們站著的姿勢,都是絕對完美的。”在這種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壹招之間,生死立判。古龍?的“武功”還表現出壹種境界,壹禪的境界。它以徹心見性為宗旨。對敵手的體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壹的境界。因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認識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準確地體察敵手武功的弱點。這種忘我境界是壹種經過長期?訓練後所達到的隨心所欲的自如狀態,在這種忘我狀態中,戰鬥者已成為“無意識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為觀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對面的敵人;在這種狀態中,身劍合壹,戰鬥者則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功的威力,壹擊之下,毀滅敵手。正因為古龍“武功”有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風格別具特色:無招無式,簡短有力,重在精神,壹擊見效。?
5.語言、技巧:?
梁羽生小說的語言文采飛揚,字裏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以創造優美的意境、氣氛,烘托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張故事,敘事中有著明顯的說書人的口氣,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騰,文筆俊爽、瀟灑、詼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境,又如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西方小說的創作技巧,中西結合,使小說結構既精巧,繁復,又謹嚴、完整。古龍小說的語言句式短,句法多變,簡潔、俐落、灑脫。文章隨意揮灑,虎虎有生氣,敘事力避平鋪直敘,行文多跳躍抖動,情節驚險蹊蹺而又不違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說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風度的話,那麽金庸就是博采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樸、慷慨多氣,又詼諧幽默、妙語解頤,揮灑肆縱,多樣統壹地開創了壹代武林新風,是“武壇”的絕頂人物!至於古龍,則是大膽恣肆、不守成規,逞才摛藻,笑傲“江湖”,力求新穎變化而又意蘊深遂的武林怪傑。?
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希望鳳歌等後起之秀更上壹層樓!讓我們拭目以待!讓我們不再失落!?
--最後,向封筆的金庸先生以及仙逝的古龍先生、梁羽生先生致敬!?
呵呵,我來幫可愛的刀庸仁兄上傳金庸先生評論古龍先生的親筆字跡圖。
今天再來分析壹下金庸和古龍的比較:
通常來說,就這個問題進行分析的多是古龍的擁護者,因為在大部分人看來,古龍比金庸要差壹些,古龍的擁護者覺得不服氣,才要分析討論壹番。?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弄清楚四件事情,即使這四件事情和古金的比較並沒有直接的關系。這裏之所以說古金而不說通用的金古,是為了公平起見,因為按照拼音順序、筆劃順序“古”都在“金”的前面。?
第壹件事情是,在古龍最鼎盛的時期,七十年代初期,金庸封筆,古龍以“接班人”的身份出任金庸之後的《明報》武俠撰稿人,此時,他心中對金庸是很崇拜的,並沒有以為自己在武俠作品上達到了金庸的地步。?
那是1972年,金庸的最後壹部作品《鹿鼎記》在《明報》的連載即將結束,就寫信給古龍,希望他能給《明報》寫武俠小說連載,使之不至於出現空白。根據古龍的朋友於東樓對武俠作品評論家陳墨所說,古龍接信時他正好在場。那時古龍名頭正盛,來函很多,也細看不過來,他漫不經心地讓於東樓將信拆開,看看到底是哪個“家夥”從香港來信給他。結果是金庸的約稿信,古龍看了之後,難以置信,澡也不洗了,“光著身子躺在椅子上,半天不說壹句話”。?
這段敘述十分有趣,出自於東樓之手,應該可信,之後古龍即開始為明報撰寫《陸小鳳系列》這個作品,作品很成功,也很精彩,尤其是前面的三部。即使是古龍的堅定擁護者也大都承認,古龍在寫作《陸小鳳系列》之前,已經進入了創作上最輝煌的時期。這實際上意味著,按照古龍自己的觀點,金庸是前輩,他自己與前輩還有某種差距。同時,金庸對於古龍,也表示了很大程度的認可。?
以上陳述,還要結合另外壹個事實來考慮,古龍是壹個專業的武俠小說作家,他是靠寫武俠謀生吃飯的,而武俠創作,對金庸來說,還只是壹個副業性的工作。?
第二件事情是,現在看到的金庸的作品,是經過了十分精細的修改和琢磨的,而古龍的作品大都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壹氣呵成的創作完成的,從來沒有修改過。金庸作品整體的精致性,人物的完整性使得其作品的閱讀構成了壹種完整的體驗。而從作品的整體來,古龍作品在創作水平上起伏很大,即使是壹部作品裏,不同的部分往往也有很大的差異,在文字、情節、人物上有比較大的修改空間。這也就使得古龍作品裏壹些很精彩的作品和部分受到了影響,形成的是壹種殘缺的美,不能不影響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對於古龍的作品,假如進行較大的修訂話,而這種修改不會傷害作品的本質,是能夠使作品在文學界獲得較大的重視的。畢竟,古龍對於現代創作技法的應用,比起金庸是要多壹些的。然而,這樣的修訂,只能是壹種假設了,在很多方面來看,包括創作上,古龍是獨壹無二的,找不到人給他修訂作品了。?
第三件事情是,在七十年代的時候,古龍的名氣之高,並非完全是他作品本身的影響,而是受到武俠電影的巨大推動,正如現在金庸的盛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武俠連續劇的推動。這實際上也是由於他們作品的自身區別所決定的。?
古龍的作品,人物的現代意識較強,個性突出,故事情節比較緊湊,節奏明快而有懸念,篇幅不長而有系列性,很容易改編成電影。古龍自己也做過編導等職務,代表作之壹的《蕭十壹郎》甚至是先有劇本,後才改編的小說,他的其它作品,也有壹些借鑒西方電影的表現手法的。而金庸的作品,比較強調文化背景,人物有比較厚重的繼承感,情節跨越的年代較長,用電影作品難以表現出特色來,卻更適合用連續劇的方式來再現。?
第四件事情是,古金的作品在氣質上有著絕大的差別。應該說,他們的作品,在本質上都是傳統氣質的,這根本不同於黃易的作品,但彼此之間的差別卻很大。?
金庸的創作,根植於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傳統,即使是從楊過到令狐沖再到韋小寶式的叛逆,也是屬於傳統理念的內在鬥爭。在氣質上,金庸作品具有中國國花牡丹那種氣質,這與中國人的傳統審美情趣相壹致,對金庸作品的閱讀,幾乎不需要中國人對近似於自發的觀念做任何修正,因此老少皆宜,擁有最廣泛的讀者群。?
而古龍則完全相反,他實在傳統的基礎上借鑒西方,借鑒現代文學的手段,但他的作品在本質上其實並沒有表現出西方文化的理念來,近乎絕對的男尊女卑觀念就是良好的證明。因此,他實際上是兩面不討好的。古龍寫出了人性的光輝的壹面,也揭示了人性醜惡的壹面,寫人性的偉大,也寫人性的悲哀,總之,往往通過壹種叛逆的沖突來形成作品的張力和節奏感。因此,古龍筆下的美,是殘缺的,是短暫的,這在氣質上有些相似於日本的櫻花,古龍自身的創作也是受到日本作家,如吉川英治和柴田煉三郎等人的影響。相應的,古龍作品的讀者,就分布在壹個比較狹窄的層面,他們身上,也常常能看到那種叛逆式的氣質。?
如果搞清楚了以上四件事情,讀者就會發現,要對古金作出所有人都以為公正的比較,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壹個比較公平的結論是,按照壹般武俠讀者的視角,在大部分方面來看,金庸占有優勢,但是從創組自身來看,古龍對於後世創作的意義可能更大壹些。?
如果用古龍筆下的人物來做壹個比較,那麽金庸好比沈浪,古龍則是李尋歡;如果借用金庸筆下的人物呢,金庸是郭靖,古龍就是楊過。金庸那種俠者氣質更讓人敬仰追憶,而古龍的悲劇氣氛則給人更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