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世界上還有恐龍嗎
世界上沒有恐龍了,已經滅絕了。關於恐龍滅絕,有以下幾種說法:
1、造山運動說
在白堊紀末期發生的造山運動使得沼澤幹涸,許多以沼澤為家的恐龍就無法再生活下去。因為氣候變化,植物也改變了,食草性的恐龍不能適應新的食物,而相繼滅絕。食草性恐龍的滅絕使肉食性恐龍也失去了依持,結果也滅絕了。此滅絕過程持續了1000-2000萬年。到了白堊紀末期,恐龍在地球上絕跡。
2、隕星撞擊說
1980年,美國科學家阿弗雷茲父子在65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高濃度的銥,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
這樣濃度的銥在隕石中可以找到,因此,科學家們就把它與恐龍滅絕聯系起來。根據銥的含量還推算出,撞擊物體是直徑大約10公裏的壹顆小行星,這麽大的隕石撞擊地球,是壹次無與倫比的打擊,以地震的強度來計算,大約是裏氏10級,而撞擊產生的隕石坑直徑將超過100公裏。
科學工作者用了10年時間,終於有了初步結果,他們在中美洲墨西哥猶卡坦半島的地層中找到了這個大坑。據推算,這個坑的直徑在180-300公裏之間。在2000年,科學工作者們還在對這個大坑做進壹步的研究。
由於這壹隕石坑現已被找到,科學家也已經掌握了壹些相關證據,所以,恐龍滅絕之謎似乎可以塵埃落定了。
3、2000年理論
德國科學家提出,恐龍滅絕是由當時惡劣的“空間天氣”造成的,也就是說,來自宇宙的強烈粒子流闖入地球大氣並導致地球氣候發生劇烈變化,從而致使恐龍滅絕。
美國物理學家路易·阿爾瓦雷茲提出的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假說備受各方關註。他在研究意大利古比奧地區白堊紀末期地層中的黏上層時發現微量元素棗銥的含量比其他時期地層陡然增加了30-160多倍,之後人們從全球多處地點取樣檢測都得出同樣結論,白堊紀末期地層中銥元素含量異常增高的確是普遍性的。
於是阿爾瓦雷茲認為在白堊紀末期有壹顆直徑約10公裏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產生的塵埃遮天蔽日。造成地表氣候環境巨變,導致了恐龍的消亡。
擴展資料
化石研究
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發現恐龍之前,歐洲人就已經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直到古生物學家曼特爾發現了恐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確定這是壹群類似於蜥蜴卻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人類如果不借助於化石,對恐龍這壹神秘的物種就會壹無所知。所以對恐龍的研究,也就是對恐龍化石的研究。恐龍化石大致可分為骨骼化石和生痕化石兩種,主要保存在中生代時期形成的沈積巖中。
恐龍化石的形成是壹個復雜、漫長而又神秘的過程,它牽涉到恐龍的死亡和滅絕,也與地球億萬年的風雲變幻息息相關,而它的發現和挖掘也同樣不易。科學家們通過各種手段尋找恐龍化石的蛛絲馬跡,並借助現代高科技手段來復原化石和研究恐龍。
通過他們的工作,我們漸漸了解了恐龍的外形及生活習性,而來自世界各地關於恐龍的新發現以及新看法,壹再修正我們原先認定的恐龍形象,使之更接近事實的真相。
百度百科——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