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背後的暴利,究竟是怎麽回事?
說起這個我就想到我大學的時候,和室友壹度想要開壹家眼鏡店謀生。因為當時我們的老師就和我們說眼鏡進價只有幾塊錢甚至幾毛錢,但是可以賣到幾百塊。不過也只是當時的壹時沖動而已,但事實其實並非如此眼鏡背後巨大的利潤率面對的其實是偏低的市場需求量。
平時我們去配眼鏡也是,鏡片加上鏡框壹副眼鏡就需要幾百塊。從顧客的角度來看,這的確是壹本萬利的買賣,但我看新聞有記者采訪商家,卻給出了另外壹種不同的觀點。以前可以掙錢,是因為網絡並不發達,通過信息傳輸環境差來以此謀生。但如今網絡信息非常的發達,不能差異化銷售的結果就只能開始降價打折優惠,在價格上做起文章。 而實體眼鏡店又不像網絡店鋪壹樣,不需要租金水電費等等,每個月的工資和租金導致成本大大增加。
其實想想看眼鏡暴利的問題,已經說了很久了。既然市場還是這樣的形式,那就說明暴利的背後畢竟還隱藏著些什麽,否則早就會有大量的資本進入市場開始逐利了。現在市場競爭都是公平公開公正的,想想看怎麽會單獨存在這樣的壹個行業有暴利呢?而且制作壹副眼鏡的成本,不僅僅包括鏡片和鏡框。其中還包含著很多眼鏡制造的技術費用,設備工具費用,門店租賃費以及磨損費用和打廣告的費用等等相關費用,這些綜合起來其實才是壹副眼鏡的真實售價。
對於店家來說,壹家店壹個月撐死賣出多少眼鏡?這對於近視人們屬於剛需,但是也是不會經常更換的剛需。人們也不會壹天壹副眼鏡那樣子戴呀!再說,店員雖然不需要太多的技術性與專業性,但是也對設備使用有嚴格的標準。眼鏡店裏那些矯正驗光的設備,也要有定期的檢查與維修。市場需求量的降低也是利潤率相比其他行業偏高的主要原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