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兩岸經濟合作的發展現狀以及取得的成效,經驗,發展趨勢如何
兩岸經濟合作現狀
兩岸經濟合作在經過起步、發展階段後,進入了突破性進展階段。2008年以來,我們按照“先經後政、先易後難”的思路,全面推動兩岸經濟合作加快發展,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和機制化建設取得了壹系列重要突破,極大地促進了兩岸經濟合作的深化和擴大,實現了兩岸同胞期盼已久的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通航、通郵、通商)。兩岸兩會恢復接觸商談以來,兩岸簽署19項協議、達成多項***識,著力解決兩岸在“三通”、金融、農產品(000061,股吧)檢疫檢驗、知識產權保護、投資促進與保護、貿易自由化等眾多經濟領域合作中存在的制度性問題,建立了聯系溝通機制,為相關領域的合作掃除了制度性障礙。成功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等壹系列協議,推進了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進壹步提升了兩岸的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程度,為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兩岸經濟繁榮發展的合作機制起到了重要而積極的作用。
1、ECFA實施和後續商談受到各方關註,各項工作有序推動,兩岸同胞更加堅定了對兩岸經濟合作的信心,兩岸經濟合作的外溢效應逐步顯現。壹是ECFA早收計劃落實情況良好。ECFA貨物貿易早收計劃於2011年1月1日正式實施。截至2013年3月,臺灣享受ECFA關稅優惠貨物103844票,貨值149.0億美元,關稅優惠50.29億人民幣(約合8.18億美元);大陸享受ECFA關稅優惠貨物46163票,貨值824.36億新臺幣(約合28.0億美元),關稅優惠27.2億新臺幣(約合9511萬美元)。2013年1月1日起所有早收清單內產品關稅已降為零。2013年1至6月,臺灣企業享受關稅優惠約3.14億美元,同比增長25.6%,大陸企業享受關稅優惠約2963萬美元,同比增長13.4%。服務貿易早收計劃執行取得了重要成果。早期收獲計劃執行良好,進壹步促進了兩岸貨物貿易規模的擴大,加速了兩岸服務貿易自由化的進程,帶動了兩岸產業合作的發展,不僅為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自由化提供了機制性保障,也對擴大兩岸經貿往來,密切兩岸經濟關系,促進兩岸經濟發展營造了有利環境。二是ECFA後續協議商談進展順利。在ECFA框架下,在簽署涵蓋多個兩岸經濟合作領域協議基礎上,2013年又簽署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貨物貿易協議和爭端解決協議商談正積極推動中。三是兩岸經合會機制更加順暢。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例會形式和內容不斷豐富,溝通效果越來越好。四是兩岸互設經貿社團辦事機構。我機電進出口商會在臺設立辦事處,臺灣貿易中心在大陸設立3個經貿辦事處。
2、推動兩岸金融市場相互開放與有效監管,兩岸銀行、證券、保險(放心保)等金融領域的交流合作不斷深化,取得了壹系列具體成果。兩岸建立了金融監管合作機制和貨幣清算機制。臺灣人民幣業務正式開辦,取得良好社會反響。兩岸金融界交流熱絡,兩岸金融市場開放措施已納入服務貿易協議。截至2013年8月,11家臺灣地區銀行設立大陸分行,其中6家在獲準開辦大陸臺資企業人民幣業務的基礎上,獲準擴展人民幣業務服務對象範圍,這其中又有3家獲準籌建同城支行; 3家大陸銀行在臺設立分行。設立3家兩岸合資基金管理公司; 23家臺灣金融機構在大陸獲得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大陸開放在大陸居住、生活的臺灣同胞投資A股。大陸新批準籌設首家臺灣地區銀行大陸子行。隨著兩岸金融合作的不斷深化,兩岸資金流動的綜合效益將更加突出。
3、積極探索兩岸產業合作模式,加強制度化、機制化建設,全面推進兩岸產業合作。兩岸不斷探索有規劃指導、有政策支持、有產學研***同參與的兩岸產業合作新模式,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下設的兩岸產業合作工作小組工作機制更加完善和順暢。在多方努力下,兩岸分別成立了“兩岸企業家峰會”社團,組建了宏觀經濟、能源石化裝備、金融、文化創意、信息家電、生物科技與健康照護、成長型企業等7個產業合作推進小組,這為進壹步推進兩岸產業深度合作,激發兩岸民間企業合作動力提供了機制保障。兩岸成功舉辦2屆兩岸產業合作論壇和9屆兩岸電子信息產業技術標準論壇,達成的多項兩岸產業對接發展***識,有利於兩岸產業的務實合作。LED、TFT-LCD、無線城市、汽車、冷鏈物流等產業合作試點項目取得階段性成果,為探索兩岸產業合作路徑和方法打下了基礎。
4、努力適應兩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新形勢,兩岸同胞對兩岸交通、通訊合作的要求越來越高,市場需求越來越大,兩岸交通、通訊不斷有新的發展。兩岸實現全面直接雙向“三通”後市場需求強勁。自2013年8月起,兩岸空中客運直航班次由每周616個增加到670個。貨運直航班次由每周56個增加到68個。兩岸直航航點增加為64個(大陸54個,臺灣10個)。大陸和臺灣海上直航港口分別達72和13個。海上直航客、貨運量均實現較大幅度增長。廈金(廈門—金門)海纜正式開通使用,福淡(福州—淡水)海纜於2013年1月正式建成開通。
5、兩岸經濟合作不斷深化,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不斷向前推進,有力地促進了兩岸投資便利和貿易自由,兩岸投資貿易穩步增長。2013年1-8月,兩岸貿易額為1332.09億美元,同比上升27.4%,依此估算,全年兩岸貿易額有望接近或突破2000億美元。大陸繼續是臺灣第壹大貿易夥伴、出口市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2012年兩岸貿易額為1689.6億美元,比1992年兩岸貿易額74.10億美元增長22.8倍,年均增長114%;比2008年兩岸貿易額1292.2億美元增長30.76%。2008年-2012年兩岸貿易額年均增長7.7%。截至2013年7月,大陸累計批準臺商投資項目89166個,實際使用臺資金額584.7億美元。截至2013年8月,大陸企業赴臺投資項目175個,投資金額突破10億美元。 大陸繼續是臺灣對外投資的第壹大目的地。大陸9省市開放臺灣居民申辦個體工商戶。
6、切實關註基層民眾尤其是臺灣農漁民的利益需求,加強兩岸農業界的交流,兩岸農業合作成效明顯。大陸赴臺采購農產品制度化、常態化機制不斷完善,協助臺灣農漁產品銷往大陸的渠道不斷拓寬。大陸對臺南學甲區虱目魚開展整體采購以來,越來越受到當地臺灣同胞的歡迎。大陸開放進口臺灣大米,臺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繼續擴大。兩岸農業、農村和農民的各類形式交流日益活躍。兩岸正積極推動進壹步擴大農產品貿易,更加重視兩岸農業新品種、新產品研發和新技術交流,研究推動兩岸商簽農業合作協議。
兩岸還搭建了兩岸企業家交流高端平臺,海峽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已建立長效機制,兩岸各類經貿交流蓬勃開展。為幫扶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大陸各地各部門繼續出臺措施幫助臺資企業發展,幫扶力度不斷加大,部分臺資企業轉型升級取得進展。為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兩岸交流合作新模式,大陸設立了平潭綜合實驗區,賦予其壹系列特殊優惠政策、措施,平潭綜合實驗區及其所在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紮實向前推進。
兩岸經濟合作發展趨勢
兩岸經濟合作發展到了壹定階段。國際經濟形勢和兩岸各自經濟現狀及發展趨勢,對兩岸經濟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兩岸經濟合作有機遇也有挑戰,總的講,機遇大於挑戰。壹是復雜多變、結構深度調整的國際經濟環境和形勢,對任何壹個經濟體的開放程度、監管機制、運行效能、創新活力、抗風險能力及市場容量等綜合經濟體質的標準越來越高,兩岸經濟進行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的重要性愈加突顯。二是大陸30多年改革開放的成果,新壹輪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經濟社會全面升級的發展態勢對推進兩岸經濟多層次、寬領域、大規模的深度合作更具包容性和助推力。三是臺灣經濟的優勢、特點、發展瓶頸,以及對外部性依賴的加重趨勢,對兩岸經濟關系發展有著現實而緊迫的需求。
毫無疑問,在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繼續鞏固深化、不斷開拓進取的大背景下,兩岸經濟關系正常化、制度化和自由化進程不斷向前推進,使兩岸投資更加便利和均衡,貿易更加自由和活躍,市場連接更加緊密和規範,生產要素流動更加順暢和安全,是未來兩岸經濟合作的方向。沿著此壹方向和趨勢,逐步實現階段性目標,最終實現兩岸經濟壹體化是可以預期的。
但兩岸經濟合作也存在著脆弱的壹面,需要引起兩岸同胞的高度重視。這就要求兩岸雙方***同努力克難前行。但島內總是有壹股政治勢力不斷在制造障礙。推進兩岸經濟關系進壹步發展的任務仍然繁重。
今後工作重點
我們要在做好各項既有工作的基礎上,重點推動如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壹是不斷加強和完善兩岸經濟關系制度化、機制化建設。賦予現有的合作方式、形式和機制更多實質內容,取得更多實際成效,為兩岸經濟進壹步融合打下基礎。
二是推動盡快實現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目標,積極探索充實和擴展ECFA的內涵,促進兩岸雙向投資便利和貿易自由化。兩岸應優化各自投資環境和相互投資結構,在相互開放、有效監管、協同創新、運行效能上有新突破;確保兩岸資本雙向流動的便利和安全,在積極引導資本為實體經濟服務方面有新舉措;深入研究兩岸貨物貿易的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服務貿易的開放領域和監管機制,在兩岸貿易自由化程度上有新成效;探索實現海峽西岸經濟區、平潭綜合實驗區、中國(上海)自貿實驗區等與臺灣自由經濟示範區的對接發展,力求達到相互借鑒,融合發展。
三是大力推動兩岸產業合作。兩岸產業合作站位要高、內容要實。準確把握國際產業深度調整下的兩岸產業合作方向,在著力加快兩岸新興產業、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合作方面,爭取有若幹成功大項目作支撐。***同打造中華經濟品牌、***建行業產業和產品標準,創新產業合作發展模式,培育面向世界的產業核心競爭力。在打造和延伸具體產業價值鏈的過程中,將***同研發融入到生產服務的各個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