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求2010年半月談的半月評論.希望能幫幫忙

求2010年半月談的半月評論.希望能幫幫忙

《半月談》2010年第1期半月評論:

拒絕“城市二元化”

城市化,在當下中國人的腦海中,有著特別豐富的想象。

它是引領現代化巨輪遠航的飄揚的旗幟,它是撬動全球化大國崛起的神奇的支點,它是普通中國人從傳統走向未來的壹個璀璨的夢想。

在中國應對後危機時代挑戰、加快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之際,城市化又被賦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當我們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趕、去推進的時候,有沒有思索過、詰問過:城市化的真諦、城市化的意義是什麽?我們需要的究竟是怎樣的城市化、為誰的城市化?

聆聽各級政府宏大敘事中的城市化構想,投身今日中國呼嘯前進的城市化浪潮,我們首先應當關註、應當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數,而是城市化的內質和價值。

許多地方正鋪開改天換地的“新造城運動”。鄉村城鎮化、郊區城市化、縣城城區化,由此引發了緊鑼密鼓的“圈地運動”,更有暗潮洶湧的“圈縣運動”。可是,如果脫離制造業服務業的支撐,僅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資產泡沫就能舉托新城崛起?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發展、就業謀生的機會在哪裏?

許多地方正熱衷經濟增長的“新城市拉動”。意在加快城市化進程,拉動進城打工農民和失地農民的消費升級,進而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創新。可是,在城市GDP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費的基礎是什麽?城市化並非僅僅是建制的擴大、土地的圈占和人口的膨脹,城市功能的開發,公***空間的拓展,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福利的普及與提高,如何及時跟進?

許多地方正推進城市經營的“新地標活動”。政府壹味追求“現代城市形象”:更高的樓房,更豪華的商務區,更宏大的花園廣場,更具動感的都是韻律……令人目眩的種種商業地標、產業地標、文化地標,往往變成造價驚人的工程,變成財富和技術的炫耀。可是,在城市化泡沫化的幻象中,普通人的地位和尊嚴如何提升?

在人類歷史的演進中,城市化意味著什麽?是壹種新的發展,人的創造力量的解放和財富源泉的湧流;是壹種新的生活,人的生活方式的變革和生活品質的提升;是壹種新的文明,人的道德精神的進步和人文價值的升華。

城市化的靈魂應是以人為本。踐行以人為本的重心在哪裏?在於堅守社會的公平正義,在於維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在於保障弱勢群體基本的生存條件和發展機會。我們的城市化除了要努力開掘“管理者的財源”、打造“投資者的樂園”,更當努力建設“勞動者的家園”。

看壹看身邊的城市化浪潮,我們應當警惕:不少城市借助於區區壹紙戶口登記的戶籍改革,借助於統籌城鄉壹體化的制度創新,便擁有了更多的土地資源和發展空間,同時也產生了眾多的從鄉村湧向城市的失地農民。當城市化難以為其提供基本的生存條件、足夠的就業機會和有效的福利保障時,“失地”和“變市民”更可能換來的僅僅是無業市民的身份。

還有億萬進城謀生的打工農民,承受著危機沖擊和產業轉型的巨大壓力,甘冒著減薪欠薪和隨時失業的現實風險,支付者種種職業病患的侵害和留守子女的成長的人生代價,托舉起城市的高樓大廈,召喚出城市的昌盛繁榮。可是,至今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被拒絕於城市的發展之外、社會之外、體制之外。讀壹讀媒體關於南京農民工凍死街頭橋洞的新聞吧,我們如何卸下心頭這不能承受之重?

看壹看眼前的城市化景象,我們亦當清醒:交通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密集,然而,與之伴隨的是機動車對路道資源的壹再擴張,是自行車道、步行者道的壹再被擠占、被壓縮,有的地段甚至已被斷然取締。中國是壹個自行車大國,是壹個恰逢低碳社會到來、無法重復美國消費故事的國情,步行和自行車交通仍是我國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占絕大多數的中低收入者還難以進入“有車壹族”,他們日常的出路又在哪裏?他們行走的路權如何保障?

房地產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火熱,然而,與之伴隨的是房價對普通百姓的重壓和裹挾。有業內人士表示,房改十年最大的遺憾就是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問題。當時希望通過經濟適用房既解決百姓住房,又拉動經濟增長,卻出現了有錢人買了多套經濟適用房,有的城市還沒有廉租房的政策。後來,國家下達保障性住房建設計劃,結果也基本踩空,從而造成民生住房體系的嚴重缺位。於是,我們在壹些大都市中,隨處可見這樣的場景:馬路壹邊的高檔社區裏居住的是擁有壹套或多套房產的“有錢人”,而僅壹墻或壹路之隔的“棚戶區”裏則擠滿了城市低收入人群和外來流動人口。社區圍墻,成了貧富的“楚河漢界”。

還有,城市普通教育發展中門檻不斷擡高的擇校和地產與名校牟利的“勾兌”,文化設施建設中競相攀比的豪華和風格樣式的崇洋,道路環境整治中對馬路攤點的清理和對“美麗城市”的追求,等等,日益加劇城市平民生活的窘迫和艱辛。

當我們還在問中國的城鄉二元結構艱難求解之時,壹個新的城市二元結構圖像又已隱約浮現。

這裏,有城市的財力問題,有發展的階段問題。但更重要的問題,是政府的執政理念,是發展的價值取向,是城市化得路徑選擇。

人民城市,應當人民做主,人民創建,人民***享。

《半月談》2010年第2期半月評論:

必須從根子上鏟除“拉票”行為

堅持在幹部選拔任用過程中擴大民主,是幹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方向。黨中央前不久頒布的《2010——2020年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規劃綱要》,專門就擴大幹部提拔任用工作中的民主問題提出了新的要求。

幹部選拔工作中的民主程序是幹部工作的生命,缺失民主程序的幹部選拔工作不僅是沒有群眾基礎,而且貽害無窮。任何事物在發展進程中,都不會壹帆風順,可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近年來我們在幹部選拔任用過程中擴大民主,隨之卻出現了壹些“拉票”現象。“拉票”行為破壞了幹部選拔工作的正常秩序和民主的真實性,影響極壞。因此,必須從根子上鏟除“拉票”這個毒瘤,這是當前乃至今後壹段時期幹部工作的重點。

所謂“拉票”就是在幹部推薦過程中,打招呼或者暗示具有推薦資格的壹些同誌投票推薦自己,從而使自己達到升遷的目的。這種靠“拉”,不靠“幹”的行為,不符合黨的幹部任用工作原則。如果縱容這種行為,就會形成壹種誤導:“幹得好”不如“拉得好”。有些人平時不是把心思用在幹好工作上,而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經營關系上。整天吃吃喝喝,工作上馬馬虎虎,關系方面卻是左右逢源。隨著打擊和查處“拉票”行為力度的加大,“拉票”行為從原來的的赤裸裸地進行,轉變成了悄悄地進行。拉票者把工夫用在了“詩外”,用在了平時。

變換花樣的“拉票”行為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新特點。

壹是在日常工作中送人情。壹些領導幹部在工作中公權私用,該堅持的原則不堅持,做老好人,搭順水人情。甚至,明明是正常的工作,也要暗示對方對自己心存感激,讓對方背上人情債。這種人對上如此,對同級、下級也是如此。可以想象,以這樣的態度和工作出發點,能不耽誤工作和事業!當然,在這種人看來,耽誤工作和事業不要緊,要緊的是自己的選票不能丟!他們認為,堅持原則,不光得罪人,還丟了選票,沒有群眾基礎,妳幹得再好也是白搭。更何況,評價有些工作好與不好沒有硬性指標,對這種人來說,上下擁護,大家“認可”才是最重要的。

二是依靠手下親信幫忙。手下培植幾個信得過的人,平時在有意無意間幫自己鼓與呼,往自己臉上燙金。這實際上是壹個“利益***同體”,他們有壹條***同的“利益鏈”。這些“擡轎子”的人,壹般都是領導幹部的親信,都是靠依附某位領導受提拔重用的,平時領導信任,關鍵時刻為領導挺身而出。這些親信們時時處處維護領導權威,利用手中的職權,與方方面面搞好關系。這種行為看起來是無可厚非,實際上在拿組織原則做交易,他們是在用公權為上司爭取“票倉”。

三是在親朋好友中搞感情投資。民主是個好東西,好就好在它對權力起到了約束和反制作用。以前,在人們的印象中,有些人為了職務升遷,總往領導家裏跑。如今,情況有點變化,他們的親朋好友們平時也會主動“出訪”,走家串戶送出自己的“關心和愛護”。事實上,對於這種感情投資,大家都心知肚明。他們去的人家,壹定是對他們有用的,是手中有選舉權的人,那些沒有選舉權的人自然不會享受到如此待遇。

四是“大款朋友們”出面保駕護航。這些年,領導幹部傍大款現象屢禁不止。在查處的領導幹部腐敗案件中,往往是領導幹部的大款朋友出了事,自己也被牽扯出來。領導幹部的大款朋友往往神通廣大,憑借手頭闊綽,他們結交了方方面面的“朋友”,結成了壹張張的關系網。到了關鍵時刻,沒有這些大款擺不平的事。領導幹部平時結交大款朋友,認真經營關系,關鍵時刻大款們會異常活躍,到處遊說,為他們的領導朋友賣力地爭取每壹張選票。

上述種種行為,比幹部自己直接“拉票”危害更大,這些手段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和欺騙性,必須加大力度予以根治。在選人用人問題上,要防止簡單的以票取人。首先,要認真分析、比對,把幹部平時的表現和考核獲得的各項指標進行綜合評價,科學論證,防止工作簡單化、公式化和理想化。其次,要早預防,要建立起防止和杜絕“拉票”行為的相關工作機制,讓那些“拉票”者無可乘之機,無可鉆之空,無生存的土壤。第三,要加大查處力度,要有鋼性的措施,對“拉票”行為決不手軟。

鏟除毒瘤要下猛藥。要從輿論上形成聲勢,在舉措上形成機制,讓“拉票”行為無處藏身,沒有市場,沒有機會。在這個基礎上,還要讓被查實的“拉票”者受到嚴肅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從根子上鏟除“拉票”行為。

《半月談》2010年第3期半月評論:

迎接壹億新生代農民工

今年中央壹號文件首次明確提出關註新生代農民工問題。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指1980年、1990年後出生,現在外面打工的青年。他們占到全國1.5億農民工的6成,大約有壹億人。對壹號文件的這壹新提法,社會給予了高度關註。

正如人們所議論的,拖著“拉桿箱”進城的他們和“扛著蛇皮袋”進城的父輩們最大不同之處在於,後者可工可農,可進城可返鄉,而前者當中很多是“五谷”不識、從沒下過田土的“農盲”,他們的人生目標是圓“城市夢”。受教育程度高、職業期望值高、物質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有人把這壹群體描述為“三高壹低”。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的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但是,正如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等最近發布的研究報告稱,中國“社會結構滯後經濟15年”。以這壹億新生代農民工為例,他們身處城市,城市卻拒絕接納,根在鄉村,鄉村已無法回歸。在社會保障、就業培訓等很多方面沒有被城市所充分容納。他們,正是“社會結構滯後”的代表性群體。

當這壹億新生代農民工在中國的舞臺上走來,我們首要的姿態應是擁抱、歡呼。

他們,是中國產業發展可依賴的人才大軍。壹切資源之中,人的資源最寶貴。相比父輩而言,他們的文化水平大幅提高,見識大為豐富,接受新技術、新知識、新信息、新生活方式的能力大大加強。事實上,他們大部分已經成為中國制造業、服務業等的主要勞動力來源。當中國步入老齡化時代,他們將是中國發展最活躍的生產力群體。

他們,是中國城市化最有潛力的群體。今年的壹號文件,側重支持城鄉統籌以及城鎮化發展。國際金融危機使中國更深刻地意識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可靠支柱與巨大潛力在農村的消費與農民的城鎮化。這壹億人的父輩,或許半輩子在城裏尋找生存發展的機會,但靈魂深處還是頑強維系著“葉落歸根”、還鄉定居的鄉土情結。而夢想城市生活、積累壹定資本的他們,無疑將是城鎮化的熱烈響應者。

但我們確實不能回避,這壹億新生代農民工給中國社會帶來的新課題。驀然回首,他們來得如此快,如此龐大,以至於我們必須承認,政府與社會還缺乏足夠的準備。迎接他們,須總結借鑒近30年對待農民工的經驗與教訓,政府的治理要創新,民間的力量要參與。

迎接他們,就不應使之成為被城市冷漠對待的壹群。他們雖然擺脫了收容遣送等舊規定的束縛,養老、醫療等社會保障也開始得以分享,然而在就業機會的獲得、同工同酬、勞動維權以及社會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不平等、被歧視的方面。他們雖然在城市裏奮鬥,但常常只能棲身工棚或棚戶區,無法像城裏人壹樣進入廉租房居住。如果說,他們的父輩給社會的壓力主要是就業,那麽他們面臨的身份認同、性、婚姻、保障等問題,則遠遠超出了就業的範疇。

迎接他們,就要避免他們成為頹廢消極的壹群。南方壹個大省3大監獄壹份調查報告指出,農民工罪犯9成在26歲以下。他們當中有的已經完全看不出他們父輩們所具有的勤勞、堅忍、節儉與執著,在城裏找工作挑肥揀瘦、嫌累怕苦,大事做不了、小事不願做。或滯留城裏遊蕩,或回鄉後偷雞摸狗,令留守村裏的老農搖頭嘆息,令基層派出所頭痛。他們當中部分人極易形成遊民,成為社會秩序的潛在挑戰者。

迎接他們,就要力爭使他們在社會結構中成為可以向上流動的壹群。人出生之初的不平等,是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存在的普遍社會現實,但是壹個正常、健康的社會,除了以健全的社會保障保護每壹個人的生存權利,還應該給每壹個人的發展提供公平均等的機會。如果貧民能夠通過努力成為富有者,文盲能夠通過努力成為知識分子,新生代農民工和他們的子弟能夠通過奮鬥,成為企業家、官員、教授——這樣的社會,才會充滿活力、和諧穩定。

迎接他們,就要讓他們成為能夠發出自己聲音的壹群。盡管這是壹個龐大的群體,盡管他們就居住在城裏,但是在城市的輿論場裏,他們如同隱士,社會很少能夠聽到他們的聲音。他們的戶籍在鄉村,但是很多人沒有回鄉參加村委會主任“海選”,而在城裏他們又往往難以參與政治選舉與公***生活。他們應該盡可能被納入到政治參與的進程中來,從而能夠理性、大聲地表達利益訴求。

當這壹億新生代農民工走來,每壹級政府、每壹個公民須明白:沒有這壹群人的和諧,社會就難以和諧;沒有這壹群人的成長,中國就難以科學發展;沒有這壹群人的幸福,我們的國家就很難說使最大多數人的幸福增加;而從長遠來看,沒有這壹群人的自由發展,其他“壹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就難以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