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裏的腰帶為什麽那麽大那麽誇張?
古人的腰帶,我個人以為粗暴的可以分為兩類,壹類是布做的,壹類是現在說的這種皮革做的革帶。革帶起源於遊牧民族的蹀躞帶,是我國民族交流的壹大見證。根據革帶上有金玉,或犀牛角等飾品,因此又叫玉帶或者犀帶等等。
腰帶上的裝飾不同,其官階品位也不同。我粗略選了明成祖,明憲宗,明光宗分別代表明初明中明末幾種風格,發現他們的玉帶都很寬闊,大於使用者本人的腰圍,所以並不具有實用性,僅僅是壹種擺設而已。這壹點定陵出土的文物也證實了。
而且這並不是皇帝的專利。
玉帶不具備實用性,所以它更多是壹種身份的象征。有句話叫“殺人放火金腰帶”。歷史上有多次贈賜玉帶的記載,例如張居正參加鄉試時就被湖廣巡撫顧璘解下犀帶相贈以勉勵。
可以說,京劇的這種腰帶正是明代革帶的反映。
那麽,為什麽明代這種革帶會變的這麽寬闊,失去其本來作用呢。以下是我個人壹些猜測:蹀躞帶初引入中原時還是以實用性為主,唐朝就有有武官五品以上佩革占鞢七事:佩刀、刀子、礪石、契苾真、噦厥、針筒、火石。都是些打仗用的隨身物品。
後來這些物品逐漸演變成金玉犀牛角這些裝飾品,於是人們就以裝飾品的材質和數量多少區別高低。如《元史·輿服誌》壹記載:百官公服,偏帶,“正從壹品以玉,或花、或素。二品以花犀。三品、四品以黃金為荔枝。五品以下以烏犀”。《明史·輿服誌》三也稱:文武官公服腰帶,“壹品玉,或花或素;二品犀;三品、四品,金荔枝;五品以下烏角。”
在保持金玉飾品壹定大小的前提下,要增加只有無限增寬腰帶的長度了。因此,革帶越闊,意味著地位越高。我沒記錯的話,定陵出土的萬歷皇帝的革帶上有24件玉石,這應該是天子的規制。
明代公服還保留著壹些宋代的特點。不過相對於其他服飾,公服實在不常用。常用的常服都是雙撻尾的腰帶,如下圖定陵出土的文物。這時候的腰帶就完全沒有實用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