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富媽媽,四階段教出小巴菲特
妳知道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EdwardBuffett)的投資理財啟蒙老師是誰嗎?其實就是他的父親。
6歲生日那天,父親給了他20美元,加上巴菲特自己賣口香糖、可樂等收入,都存在他的第壹本銀行存摺;上小學時,從事證券交易的父親帶他到工作的地點,巴菲特在那裏看書、閱讀財經雜誌;10歲時,父親帶巴菲特到華爾街拜訪最大證券公司的老板,讓他立定誌向要努力賺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當其他小朋友還在操場上玩遊戲時,11歲的巴菲特在研究股市波動,開始買股票;在高中之前,巴菲特已經讀了100多本財經書籍,包括《壹千種賺進1000美元的方法》。
巴菲特的父親給兒子自由的成長環境,並且提供打開眼界的機會,讓兒子決定未來誌向,最後培養出全球數壹數二的超級大富豪。
臺灣的有錢人們,都怎麽教自己的小孩理財呢?
事實上,很多有錢人都很註重孩子的理財教育,像這次《Money錢》訪問了4位凈資產超過3000萬元的富爸爸、富媽媽,包括期貨高手,也是力武電機董事長張松允、房地產投資名人張淳淳、兆豐國際投信總經理孫蘭英,以及三商美邦人壽行銷長張財源,雖然在不同領域,但這幾位投資理財專家壹致認為「有錢是教出來的」,而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投資理財教練。
接下來,就來看看這些金字塔頂端的有錢人,他們在孩子成長的4個階段,如何透過生活中俯拾即是的機會教育,幫孩子從小紮下聰明消費、理性從事投資理財的行動因子。
趕緊來看看吧!
幼稚園到國小階段 重點觀念養成:錢是父母辛苦賺來的,花錢買來的東西要珍惜。今年43歲的張松允有6個小孩,最小的在讀幼稚園、2個讀國小、1個讀國中,最大的2個正在美國念大學。在生小孩之前,他就跟太太溝通好未來的教育理念,讓兩人在教育上行為壹致。
以實際行動讓小孩體會賺錢的辛苦張松允最常告訴孩子的壹句話是:錢是辛苦賺來的,他曾經讓小孩在便利商店外面站1個小時,但小孩站沒5分鐘就覺得不好玩了,借此讓小孩體會原來1個小時要賺100元不是簡單的事,不但要久站,算錯了還要賠錢。
每個月就讀國小的兒子要繳安親班的補習費時,張松允也不會立刻給錢,而會說:「等爸爸領薪水再繳!」他要讓小孩知道,賺錢不容易,也不是想要隨時都有。還有當孩子破壞玩具時,他也會說:「妳今年都沒有新玩具了,除非妳自己把玩具修好。」不讓小孩養成浪費的壞習慣。
張淳淳也曾經因為溺愛,讓女兒1個月就花了3萬塊玩扭蛋機,直到女兒10歲時才意識到自己做錯了,於是利用壹次逛街的機會進行再教育。那天,張淳淳的女兒Melody又花了1000元玩扭蛋,玩完後想喝水,但張淳淳說:「糟糕!錢都被妳玩光了,我只剩10元。」母女倆就在信義計畫區到處找10元的礦泉水,就是找不到, 也沒錢搭公車,只好走路回家。又渴又累的Melody哭著說:「媽媽,我現在知道妳賺錢很辛苦,我要把我的扭蛋拿去二手拍賣。」
隨時機會教育教導正確花錢之道喜歡看房子的張淳淳還會帶Melody去看臺灣最頂級的豪宅帝寶,以及位於新北市三重區最破爛的房子,讓女兒知道兩種截然不同的世界,並且讓女兒做裝潢比價, 了解貨比三家後省下來的錢可以再拿來買其他東西。
張淳淳也曾讓Melody到公司打工,壹次是當包貨工人,做8小時賺400元,壹次當商品圖案設計美編,獲得2000元工資,讓女兒體會用腦力與體力賺錢的差別。
去內湖工作時,張淳淳帶著女兒坐計程車,去的時候路邊攔車,車資200元,回程叫車打7折,省下60元,可以買2罐狗罐頭餵流浪狗。點點滴滴,就是希望女兒能把時間花在對的地方,把錢用在對的地方。
孫蘭英則是在小孩念國小會寫字後就開始給零用錢。她把錢放在抽屜裏,給孩子壹個現金簿,並要求記帳,她還會抽空看孩子的現金簿,以了解支出。雖然孩子不會記得很精確,但目的是希望他們從小養成量入為出的習慣,並且知道錢花到哪裏去了。
去餐廳吃飯時,孫蘭英也會出考題:「我們今天吃了幾道菜,總***花了多少錢?」 孩子就知道每壹道菜都是花錢買來的,所以都會壹口不剩的吃光光,養成了節儉的好習慣。當領壓歲錢時,孫蘭英會留部分給孩子買想要的東西,部分存進銀行,並拿存摺給孩子看,看他們總***存了多少錢,每年領了多少利息。養成孩子有錢不亂花,有計畫性的消費。
育有1男3女的張財源則教導小孩從小開始行善,從國小起就參與公司舉辦的公益活動,例如到孤兒院。孩子看到可憐的小朋友會說:「爸爸,我可以從紅包拿出壹點錢捐給他們嗎?」、「我可以捐文具或套書嗎?」張財源讓孩子知道錢除了可以用來買東西,也可以捐出去幫助別人。
國中階段 重點觀念養成:享有支配零用錢的權利,練習量入為出。上了國中後,理財教育當然也要適度調整。張松允是到小孩念國中時才給零用錢, 他認為這個時期的孩子開始會交朋友,想買自己的東西,但是6個小孩的個性不同,金錢觀也不壹樣,像他念國中的大女兒就很會比價。
舉例來說,張松允壹家人住大直豪宅區,他的女兒在住家附近的文具店看中喜歡的東西,會跑回以前住的三重夜市去買,因為比較便宜。還有他買鋼琴給女兒,也先提出警告:「這個鋼琴多少錢妳是知道的,如果妳不學,就把錢還給我,如果繼續學就算我送給妳的。」女兒怕要還錢,後來就很認真地練鋼琴。
給零用錢-順便教育開源節流張淳淳的女兒現在就讀國壹,她也特別加強開源節流的觀念。例如女兒每天有70元零用錢,她會把30疊70元放在床邊,讓女兒壹起床就可以拿,但是她會說:「如果妳今天都沒花錢,撲滿裏面就多了70元,有沒有可能70元變80元呢?」她女兒想了想,想到了網拍。所以現在Melody買3C產品都會把包裝盒留下來,如果不想用了就拿去網拍。逛街時也會貨比三家,不會把當天的零用錢壹下子花光光。
張財源也從國中開始給孩子每個月600元零用錢,用來買飲料零食等,隨便孩子要存下來還是花掉。但是如果是買文具、美工刀等,可以拿發票向父母報帳。除了給錢,張財源也開始要求孩子做家事賺錢,例如公領域如廚房、廁所、客廳,誰認養每個月就多3000元零用錢,但不是直接給錢,而是用孩子的名字買投資型保單。
每年過年除了給紅包外,還會依照每個人對家庭的貢獻度發放年度績效獎金。例如三女兒認養廁所最辛苦,每年績效獎金就比較高,大兒子什麽家事也不做,就沒有績效獎金。
高中階段 重點觀念養成:練習用其他支付工具,包括信用卡、金融卡。孫蘭英在孩子讀高中後,開始讓孩子使用除了金錢以外的支付工具,包括信用卡、金融卡,並且在使用前先告知風險,例如附卡與正卡額度相同,如果掉了被盜刷會損失多少錢。
有壹次,孫蘭英的女兒去加拿大遊學,錢包被偷了,立刻打電話向媽媽哭訴。孫蘭英沒有責備,反而稱贊女兒在第壹時間告訴她,沒有延誤到信用卡止付時間。
至於金融卡,孫蘭英則會告訴孩子,要先把錢存進銀行才可以用提款卡領錢,而且要把戶頭分為兩個,壹個固定存錢,金額比較大,提款卡不要帶在身邊;另壹個則是放零用錢,提款卡可以隨身攜帶。孫蘭英會提醒兒子用提款卡領錢時,還要留意是否有跨行收手續費的問題。
糾正偏差行為-別讓孩子用錢交朋友除了教導孩子使用支付工具外,如果小孩有偏差的觀念,也要及時糾正。像張松允在兒子高中時就送到美國念書,有壹次放長假回臺,兒子得意地跟妹妹說:「同學都叫我少爺,因為出去都是我付錢。」張松允從女兒口中得知兒子的偏差行為後,立刻找機會教育他。他跟兒子說:「回臺灣1個月,妳可以找同學去環臺旅行,但是要各付各的。」
結果張松允的兒子找了10個同學,同學們聽到要各付各的,就說沒錢或沒空,沒有人要跟他去。還有壹次,兒子跟同學去吃飯,飯後堅持不付錢,直到餐廳打烊,同學們才勉強各付各的。張松允跟兒子說:「如果交朋友需要花錢,當妳沒有錢的時候也就沒有朋友了!」
大學階段 重點觀念養成:適時加入投資理財觀念。張松允認為等小孩上大學或是出社會,父母再教導投資理財觀念會比較適合,因為上了大學後,小孩對人生有所體悟,對股市的無常才會有基本的了解,因為股市是壹門心理學。
對於有些父母在小孩上大學之後,就給他們幾百萬元去股市沖殺的行為,他並不贊成,因為這樣不見得是好事,如果賠光了,反而帶給孩子很大的挫折,也可能讓小孩為了翻本再去借錢。他認為應該等小孩自己開始賺錢後,把錢存下來再去投資理財,這樣才能從錯誤中學到賠錢的經驗。而且他也不會主動跟孩子談股票,除非孩子有興趣,他才願意教。
給予適度自由-培養小孩判斷力孫蘭英在兒子大壹時開始幫他定期定額買基金,但是在投資前先給了壹個作業,要求兒子去銀行櫃臺蒐集基金資料,挑選標的。後來兒子選了2檔全球基金,理由是:風險低、成立時間久、績效也不錯,應該可以投資。
從中開啟兒子自行決定投資標的的能力。後來兒子出社會後對股票有興趣,孫蘭英給了他50萬元。1年後,兒子不玩了,因為他體會到靠股票賺錢太難了。
孫蘭英從來不會禁止孩子做什麽,但是會讓孩子在壹定的風險範圍內去做。她建議父母不要禁止孩子的好奇心,因為父母的保護不是壹輩子,如果未來完全放手不管,小孩就會盡全力去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到時可能受的傷更大,因此她寧可平常就讓孩子自己去學習、摸索,慢慢地體會,了解如何取舍好壞。
不論妳認不認同4位富爸爸、富媽媽的親子理財教育,最重要的,還是那句老話:「身教重於言教」,與其用說的,不如父母用行動帶孩子認識這個金錢世界。
理財寶-理財授權轉載 原文出處富爸爸富媽媽!四階段教出小巴菲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