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作家育兒經:為那個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叫好
"為什麽別的孩子可以考第壹?"
兒子剛出生的時候,劉繼榮和老公也像天下所有父母壹樣,期盼著自己家的孩子能夠得到老天爺的格外垂青:相貌出眾,智力超常,最好是個神童。他們雖然給兒子取名為"壹凡",其實真心地盼望著他能成為壹個"不平凡"的人。
可是,兒子沒有給他們帶來任何驚喜。每當親朋聚會時,互相比拼孩子似乎成了家長之間心照不宣的暗戰。看到別人家的孩子要麽歌兒唱得好,要麽舞跳得棒,要麽說壹口地道流利的英語......劉繼榮既羨慕又失落。壹次她忍不住幽怨地對壹凡說:"兒子,妳怎麽就不是個神童呢?"正蹲在地上擺弄玩具的壹凡聽了,頭也不擡地答道:"可我爸爸又不是神父啊。"兒子充滿智慧的回答讓劉繼榮忍俊不禁,是啊,我們本身就是個凡人,幹嗎要奢求生下個不平凡的兒子呢?
不過,劉繼榮並未就此放棄將兒子培養成精英的夢想,她和老公的想法很壹致:先天的不足可以靠後天的勤奮彌補。
進了小學,壹凡的幸福童年就宣告結束了,每天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約束條款之下,比如:每天固定兩次聽英語、每天必寫壹篇日記、每天必讀壹篇文章、必背壹首古詩......
奶奶則嚴格監督著壹凡的飲食起居:吃飯壹定要適量,不能多吃,也不能少吃,而且要講究營養搭配。每天吃飯時經常掛在奶奶嘴邊的話是:"這個,可以補充維生素,鄰居家考去哈佛的哥哥常吃,""那個,可以補鈣補血,電視裏那個科學家愛吃"......可是,壹凡讓大家很不省心,他總是愁眉苦臉地對著奶奶精心烹制的營養大餐不肯動筷,或者在大人不斷的催促聲中,像咽藥壹樣緩慢地完成他的吃飯任務。
學校組織去踏青,壹凡興高采烈地收拾自己要帶的物品。就在這時,爺爺壹臉嚴肅地走過來,把他叫到身邊說:"記住,春遊的時候不要只顧著玩,要多聽老師的講解,記住與那些景點相關的歷史知識,回來的時候要做筆記,寫壹篇遊記心得。"聽到這裏,壹凡的神情頓時沮喪下來。
春遊回來後,爸爸拿著兒子寫的遊記,對劉繼榮抱怨:"妳是個作家,怎麽兒子連篇最普通的遊記都寫不好呢?"
劉繼榮不止壹次苦口婆心和壹凡談,告訴他人壹生中所吃的苦是固定的,如果年幼時多吃些苦,將來就可以享福,反之如果現在不肯吃苦,長大了就要吃更多的苦。她也常常失去耐心,發狠地說,"如果不考到前10名,就不要妳了!"或者說,"為什麽別人能考到第壹名?妳就不行?"每當這個時候,壹凡就像只受傷的小鳥兒,瑟瑟地看著平日溫柔可愛的媽媽變身成可怕的老虎。
而劉繼榮的責罵並沒有帶來她期待的結果,壹凡的數學運算依舊粗心,國文書寫總是不規範,英語單詞背了又忘......並且,讓她最感無奈和哭笑不得的是,壹凡的成績出奇地"穩定",每次排名幾乎都在23名上下,是個標準的中等生。
"難道在金字塔下面就不快樂嗎?"
"壹凡,妳什麽時候能考個15名,媽媽就獎勵妳壹千塊錢,妳可以買好多自己喜歡的漫畫書。"在兒子又壹次考了個24名後,劉繼榮無奈地使用起金錢 *** 來。可是壹凡無動於衷,毫不感興趣地撇撇嘴說:"就算我買了那些書,也沒有時間讀啊。"的確,現在他的業余時間已經被各種各樣的輔導班、家教占據了,根本沒有可自主支配的時間。
劉繼榮何嘗不希望壹凡有個快樂的童年呢。她輕輕摟住兒子,溫柔地說:"媽媽也知道妳辛苦,可是將來......"壹凡立刻掙脫她的懷抱,不耐煩地說:"知道了,知道了,妳那些話都說了有壹千遍了。可是媽媽,為什麽我非要爬到金字塔頂尖上去?難道在下面就不快樂了嗎?"兒子的話讓劉繼榮壹時無語,是啊,以犧牲童年歡樂為代價爬到金字塔的頂端就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嗎?她還真無法給出肯定的答案。
雖然奶奶幾年如壹日地堅持著她的營養食譜,可是顯然,那些有益的東西並不能激發小孩子的食欲,吃飯對壹凡來說是件痛苦的事,而他的身體也並不比其他小朋友強壯,反倒比同齡孩子瘦小。上了小學後,隨著學習壓力的劇增,壹凡的身體有些吃不消了。他厭食,失眠,感冒成了家常便飯。壹家人坐在壹起開始反思。劉繼榮心疼地提出:"壹凡只有七歲,我們卻貪婪地渴望著他有十七歲的心智,二十七歲的誌向,恨不得他壹夜成才,我們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
奶奶也自我檢討地說,昨天她不管什麽營養搭配,給壹凡做了他最愛吃的鹵豬腳,壹凡居然壹氣吃了四個。原來他並不是厭食,而是平時的營養餐太不對他胃口了。
經過認真討論,壹家人決定不再給壹凡施壓。"中等生就中等生吧,這個世界總要有更多的人來做金字塔的塔基,只要他快樂就好。"他們退掉了壹凡的輔導班,恢復了他的正常作息時間,還給了他看電視和漫畫書的權利......不過,說實話,在劉繼榮心底,還是不免有壹絲絲小小的遺憾,如果可能,她還是希望壹凡能成為了不起的人。
恢復了童年自由沒多久,壹凡的學校又組織了壹次考試。原本擔心兒子會因為失去嚴格管束而成績下滑,但讓劉繼榮夫婦嗟嘆的是,兒子這次照例又考了個23名。"看來,我們的兒子註定壹生平庸無奇了。"劉繼榮頗感無奈。
這天晚上,她意外接到了兒子老師打來的電話。老師用困惑的口吻說道:"有壹件奇怪的事情我想告訴妳,我從教三十年了,第壹次遇見這種事。國文試卷上有壹道附加題:妳最欣賞班上的哪位同學,請說出理由。除了妳兒子之外,全班所有同學,竟然不約而同都寫上了張壹凡的名字。理由很多:熱心助人,守信用,好相處等等,寫得最多的是,樂觀幽默。很多同學甚至建議,由他來擔任班長。妳這個兒子,雖說成績普通,可是做人,真的很優秀!"
那壹刻,電話這端的劉繼榮感到壹種前所未有的自豪與驕傲,她這時才發現,當自己不再偏執地關註於試卷時,每個孩子都可以找到他的過人之處。
劉繼榮開始試著從其他角度重新審視兒子,結果從壹凡身上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優點。比如,壹凡很自立,就在不久前,年僅七歲的他居然像模像樣地把壹個壞掉的抽屜修好了;壹凡還特別幽默,肚子裏總有講不完的笑話,所以大家都喜歡和他玩;壹凡樂於助人,長輩們做事情時,他都會主動幫忙,遇到比自己小的孩子,他像小大人似的細心照顧他們,在和媽媽壹起過馬路時,壹凡會像個小男子漢,讓媽媽走在自己的右邊,並說:"媽媽是近視眼,我是千裏眼,我來保護妳!"最讓劉繼榮感動的,是壹次她和兒子壹起去醫院驗血。當醫生宣布母子倆的血型相同時,壹凡竟然高興得歡呼起來:"太好了,如果以後媽媽生病需要輸血,就可以抽我的了!"這不經意的愛的表達讓劉繼榮感動得熱淚盈眶,就連旁邊的醫生護士都羨慕地誇她生了個好兒子。至此,劉繼榮終於坦然接受了兒子只是個平凡孩子的事實。
與此同時,她發現好多小朋友其實和壹凡壹樣,並不想成為家長期望"天才"。壹次,在朋友聚會時,壹個長輩的小女兒在被眾人問及長大後想幹什麽時,天真地說道,自己長大想當媽媽,想當幼兒園老師,結果引來壹片笑聲。她的父母尷尬地喝斥女兒,怎麽可以如此沒有抱負。小女孩只好羞怯地把理想改成了考"博士",當"明星",才獲得稱贊。劉繼榮對此頗有感觸,回家後,寫了壹篇名為《坐在路邊鼓掌的人》的博文發在了網上,文中的"23號女孩"就是想當媽媽的小女孩與不想爬到金字塔頂尖的兒子張壹凡的結合體。
"為英雄鼓掌的人也很幸福"
劉繼榮原本擔心被徹底解放後兒子會走下坡路,可她驚喜地發現,事情沒有自己想的那麽糟糕。
首先,奶奶不再循規蹈矩地按照天才食譜來餵養壹凡,而是遷就孩子的口味安排飲食。壹凡不再服用消食片,吃飯也用不著別人催促,短短壹個月就長了壹公斤,而且連續很長時間沒有生病。
沒有了額外的輔導與課外作業,壹凡上課時變得更加聚精會神,興趣盎然。結果在期末考試時,破天荒得了個17名。劉繼榮和老公拿著成績單不禁感嘆:有時候,放棄壹些,反而會得到更多。但如今他們關註的重點不再是分數,而是丟棄了訓誡與壓抑的輕松家庭氛圍。
壹天清晨,劉繼榮在打掃房間時,放了壹首鋼琴曲。結果發現剛才還在房子裏上躥下跳的壹凡突然變得十分安靜,他兩手托腮,入神地聽著,直到曲子結束。兒子少有的安靜讓劉繼榮覺得十分好奇,不禁打趣地問:"妳都聽出什麽了?"
壹凡想了想,很認真地回答說:"我感覺太陽在跳繩,還有校園裏,冬青樹的葉子被照得紅紅的,好像發了燒。穿著肥大衣服的風呼呼地從操場上跑過,從窗戶前面跑過......"
兒子的回答把劉繼榮驚呆了,她沒有想到小小的壹凡竟會從音樂中聽出如此細膩的感受,在此之前,她曾逼迫兒子學音樂,處心積慮地培養他的音樂細胞,想讓他成為未來的莫紮特、貝多芬,卻始終是對牛彈琴。這真是應了那句話:有心栽花花不發,無意插柳柳成蔭。劉繼榮百感交集。
發自真心地愛上音樂後,壹凡竟主動提出要去輔導班學鋼琴。劉繼榮倍感欣慰的同時,也告誡兒子:音樂很奇妙,能讓人的心變成壹座花園。而學習音樂,則要像園丁壹樣,花很多時間,流很多汗水。壹凡很認真地聽著,點著頭。此後,他開始了學鋼琴的道路,無論那些琶音、波音與倚音多麽難彈,也從來不叫苦,而是樂在其中。
除了音樂,劉繼榮也壹直希望兒子能寫出壹手好文章來。但曾被爺爺逼著寫遊記,寫心得體會的壹凡始終對寫作提不起興趣,寫作上總是不開竅。劉繼榮就壹直逼著兒子多寫多練,結果並不如意,壹凡交上來的文章多為敷衍之作。
劉繼榮不再逼迫壹凡寫日記和閱讀,卻突然發現兒子偷偷寫起了文章,並且不斷在網上投稿。有壹天,壹凡興奮地向他們宣告:自己有篇文章被壹家兒童刊物留用了!
"編輯說,文筆精彩,相當看好。"壹凡得意洋洋地說,原來他看媽媽經常發表文章,於是下定決心,要與老媽比個高低。只是開始的時候怕寫不好被笑話,所以不敢聲張。
此後,壹凡天天盼著雜誌社寄來樣刊,可是始終沒有動靜。最後看到了編輯在網上的留言說,他的稿子沒有過終審。壹凡很受打擊,躲在房間裏偷偷地哭。劉繼榮抱著壹盒兒子夢寐以求的漫畫書敲開了他的房門,告訴他說,這是獎品,是失敗獎。壹凡頓時止住悲傷,驚訝地張大眼睛。這時劉繼榮很誠懇地對壹凡說:"我要獎勵妳,因為妳勇敢地向媽媽挑戰,又勤奮地練習寫作,作文取得那麽大的進步,兒子,我真的為妳驕傲!"壹凡陰雲密布的臉頓時放晴了。
第二天放學,壹凡開心地對劉繼榮說,大家都羨慕他有這麽酷的媽媽,居然給孩子發失敗獎。而從此之後,壹凡寫作更加認真刻苦,很快發表了自己的處女作。
2012年,劉繼榮和兒子聯手,出版了壹本名為《我們要彼此聽話》的書,裏面匯集了22篇母子間的真實故事,他們拋開母與子的原始角色包袱,真心誠意地談學習、誌向、朋友、愛與人生。通過聆聽孩子的真心話,劉繼榮在兒子的愛與包容裏重新找到了自身母親角色的內涵,並懂得用全新的角度對待孩子。在寫作這本書之前,壹凡曾擔心地問媽媽:"我會不會拖累妳,會不會讓大家失望,會不會......"劉繼榮沒有回答兒子的那些會不會,只是溫柔地握住他的手。
在書的開篇中,張壹凡寫道:也許大家並不會看壹個中等生的文字。我的意思是說,人們可能更想看到壹個少年天才的經歷,比如五歲能上大學,九歲會編寫程序,十二歲就已經享譽全球。每個人都想知道超人形成的秘密,然後復制他們。可我還是想鼓起勇氣告訴大家,需要有人當英雄,也需要有人給英雄鼓掌,而我想當的是那個坐在路邊給英雄掌聲的人,因為鼓掌的人也很重要。
書壹上市,立刻在臺灣引起轟動。與此同時,劉繼榮當初發在博客裏的那篇《坐在路邊鼓掌的人》也被搜了出來,同時躥紅,引發無數家長對家庭教育的思考。記者們蜂擁而至,在采訪中,劉繼榮告訴記者,故事裏的兩個原型,目前仍是中等生,上著他們喜歡的學校,結交著可以分享喜怒哀樂的朋友,學習時雖然偶爾偷懶,但卻不失興趣;對人對事,心存善意。令人欣慰的是,有時,他們會熱烈地為別人鼓掌,有時,也會收獲大家的掌聲。就像劉繼榮在博文中說那樣,這世間,有多少人,年少時渴望成為英雄,最終卻成了煙火紅塵中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樂,如果,沒有違背自己的心意,我們的孩子,又何妨做壹個善良的普通人。
以上就是臺灣作家育兒經:為那個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叫好的所有內容了,還想知道更多,請收藏
鼓掌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