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宇航員講課時是如何實現“天地通話”的?建立太空信號基站-
天宮課堂已經開課兩次了,從第壹次開課是去年12月9號,最近壹次則是幾天前的3月23號,期間航員的各種物理小實驗講解和演示實在是引人入勝,除此以外,還有之前的除夕夜現場直播拜年,相信大家還記憶猶新。
妳知道嗎,其實航天員在天宮號空間站中授課時,空間站並不是在我國領土的正上空的,當時的空間站正在南美洲上空飛過。
雖然空間站的軌道高度約為400千米,但是相對祖國大地來說,就相當於空間站壹直處於地平面以下。Wi-Fi信號隔著壹堵墻都會信號變弱,這意味著,就算不考慮大氣因素,地球的遮擋會導致空間站內的信號變差甚至消失。
可是在授課過程中,我們不但可以看到天空課堂的畫面,而且非常的清晰且流暢,幾乎就是實時通訊,感覺不到有任何卡頓,那這是如何做到的呢?
對於 地面通訊 來說,比如朋友家人們之間的手機通訊,我們之間發送的信息是通過電磁波,通過各種信號之間的轉換,我們所要發送或者接收的信息就從壹個地方傳輸到另壹個地方了。但是這樣的傳輸有壹個限制,那就是所在的地方需要有信號基站覆蓋。
那這些基站之間是如何傳輸信號的呢?這就要依靠地球的天然發射層了,在地球的上空有壹個 厚厚的電離層 。電離層在距離地面100-200千米高度的區間,這個區間可以反射壹定波段的電磁波,其中3-30Mhz之間的信號反射效果最佳。
對地面通訊而言,基站發出的信號會在大地和電離層之間不斷反射,這樣就能將信號傳輸到遠方。因此只要基站的數量足夠多,地面通訊信號就能進行無差別覆蓋了。
但是天上則不壹樣,空間站的高度是400千米左右,它發出的信號是無法穿越電離層,到達地球表面的,天宮號的信號會被電離層反射,直接彈到無人的太空中。
就算我們使用特殊波段的信號,使天宮號的信號能夠直接穿越電離層,那麽信號在到達地面後,也會直接反射再穿越電離層,還是會被彈到無人的太空。根本沒法像3-30Mhz的信號壹樣在地面雲電離層之間進行多次反射。
所以,為了實現太空空間站和地面之間的通訊,我們必須想別的方法。基於基站的思路,科學家們提出了“太空基站”的想法,也就是在太空中建設壹個能夠反射信號的東西,於是“中繼衛星”就橫空出世了。
地球中繼衛星是壹種地球靜止衛星,這個“靜止”是相對的,指它的軌道周期和地球的自轉周期完全壹致,且隨著地球壹起公轉。中繼衛星的運行軌道高度約為3.6萬公裏,這樣的中繼衛星相對地面保持靜止,假如我們能夠在地面上看到它,妳會發現它是懸停在空中壹動不動的。
中繼衛星上天後,就相當於壹個太空基站了。空間站發出特殊波的信號,直接被中繼衛星接收,然後被中繼衛星反射,這股信號就直接穿越大氣層,到達地面基站了。這樣就不需要考慮電離層的反射作用了。
如果多部署幾顆中繼衛星,比如說三顆,保證他們處於同壹平面且相鄰之間的夾角為120度,那麽我們就能保證:在任壹時刻,空間站的視野內都至少存在壹顆中繼衛星。三顆中繼衛星之間幾乎完全處於真空狀態,沒有任何遮擋,因此只要壹顆中繼衛星能看到空間站,就相當於三顆中繼衛星都看到了空間站。
同理,對地面信號接收基站而言,它的視角裏無時無刻都至少有壹顆中繼衛星,這就意味著地面基站也能隨時和三顆中繼衛星保持聯系。信號就這樣經過中繼衛星壹中轉,就相當於空間站隨時隨地都能和地面保持通訊了。
當然,為了保證信息的傳輸速度和穩定,中繼衛星的數量肯定不能只發射三顆。目前我國在軌的同步軌道 天鏈中繼衛星 壹***有7顆,能夠輕松覆蓋全軌道,所以地面和空間站之間的通信就能即時傳輸了。
這七顆天鏈衛星分別是:
天鏈壹號01星(2008-019A);
天鏈壹號02星(2011-032A);
天鏈壹號03星(2012-040A);
天鏈壹號04星(2016-072A);
天鏈二號01星(2019-017A);
天鏈二號05星(2021-063A);
天鏈二號02星(2021-124A)。
在這種全方位無死角覆蓋下,哪怕是最極端折騰的情況,信號從空間站到地面,也只需要兩顆中繼衛星進行接力。
那有人會說了,這麽折騰,延時會不會很明顯啊?這點完全不用擔心,要知道電磁波本質就是光,傳輸速度也是光速,壹秒就能跑30萬千米。
因此,電磁波走完 地面——衛星A——衛星B——空間站——衛星B——衛星A——地面 這個全過程,其實連壹秒都不需要。之所以延遲是在秒級,這些時間主要都是信號轉化階段浪費的,如果我們能進壹步信號的提高轉化效率,那延遲時間能夠更短。
因此,我們能夠直播天宮課堂,都是依靠科學技術的發展,正是有了這些中繼衛星,我們才能實現秒級延遲的,與天宮空間站的無障礙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