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型男人有多可怕?
發布的壹篇文章:《?不寒而栗?的愛情:北大自殺女生的聊天記錄》。
文章裏列舉了包麗和男友牟某翰的聊天記錄等大量證據,證明包麗的惡魔男友對她長期實行精神控制和虐待。
牟某翰先是抓住了包麗非處女的?漏洞?,肆意指責、打壓包麗,讓她覺得自己做錯了,配不上自己。
接著,牟某翰又利用包麗的愧疚和自卑,要求包麗對他進行補償。比如,要包麗給他錢,在自己身上紋上?牟林翰的狗?、叫他主人,甚至要為他懷孕、打胎、做絕育手術。
最後,牟某翰要求拍壹組包麗的裸照來當做懲罰,並威脅她,如果她忤逆自己的要求,他就把裸照發到網上。這等於抓住了包麗的致命要害,讓她沒有任何轉身的余地。
於是,被堵住最後壹條退路的包麗,最終只能選擇用自殺,獲得最後的解脫。
看著這些,妳還覺得這只是單純的?處女情結?嗎?
不是的,牟某翰的言語、要求,都是壹種馴服的方式,壹點點打壓她,給她洗腦,摧毀她的認知,最終實現對她的精神控制。
懂得精神控制的不單單是牟某翰壹個人,最近因為性侵養女而被公眾關註的鮑毓明。也同樣深諳精神控制法。
鮑毓明故技重施,也是貶低李星星的自尊。在他的眼中,李星星什麽都是錯的。李星星受不了虐待自殺被救活,鮑毓明還冷冰冰地嘲諷她:?看妳蠢的,連自己都殺不了?。
他貶低、解構了李星星的壹切,李星星從前向往的所有美好的東西,都被鮑毓明說的壹無是處。然後,他又在李星星坍塌的信仰中,建立自己的權威。告訴李星星:我就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只有我才是真正愛妳的。
萬幸的是,李星星還沒有被完全地控制,選擇了呼救;而包麗,則在絕望與痛苦中,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02擦亮慧眼,遠離控制型男人
包麗事件發生後,很多人都不理解,壹個能考上北大的女孩,怎麽會傻到被男友控制?也有人說,為什麽包麗不離開牟某翰,覺得不對勁就趕緊離開啊!
其實,在交往之初,包麗還是很清醒的。當牟某翰質疑她不是處女時,她還直言道:?我最美好的東西不是初夜,是我的將來。?
當牟某翰企圖對她精神控制時,包麗也曾質問他:?妳真的覺得妳的感情是愛嗎?妳只不過是把我當成了滿足妳私欲的工具,妳可以拋掉妳的私欲來愛我嗎??
可見,包麗其實也是壹個三觀正的女孩子,只能說,牟某的段位太高明,她壹次次想逃離,卻壹次次只能妥協。
悲劇已經發生,再怎麽惋惜,也只是枉然。我們唯壹能做的,就是從包麗事件中汲取教訓,教育女兒擦亮雙眼,學會遠離控制型的男人,不讓她們變成下壹個包麗。
其實,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就曾寫過壹本關於精神控制的書,名叫《依戀》。在書中,蘇珊博士為我們介紹了識別控制型男人的四大特征:
控制型男人的第壹個特征,是兩幅面孔。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那部經典的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劇中的男主角安嘉和就是壹個陰晴不定、兩幅面孔的人。如果妻子小南順從他,讓他高興,安嘉和就會對她言聽計從,做壹個24孝的好老公;但如果他心情不好,或者小南的意見和他不同,他又會對她棍棒相向。
正是因為控制型男人有雙面人的特點,才讓人那麽離不開。當我們想狠心離開他時,我們就會想:他也不是總對我這麽差,他也有對我很好的時候啊!在這種自欺欺人中,我們只會越陷越深。
控制型男人的第二個特征,是沒有擔當。
控制型男人特別擅長推卸責任,在他們看來,只要生活出了任何差錯,問題壹定出在女人的身上。比如,牟某翰就經常向包麗洗腦:?我這麽苦,都是因為妳不是處女害的!?
包麗出事之後,牟某翰和包麗的媽媽在醫院碰面。牟某翰不僅沒有安慰,還大力地抓住包麗媽媽搖晃,聲稱?妳的女兒是個騙子?,?妳的女兒不自愛?,?我就是傳統的山東男人?!
直到包麗過世,牟某翰也沒有聯系過包麗媽媽,更沒有道歉,甩鍋能力堪稱壹絕。
控制型男人的第三個特征:是完美主義。
如果壹個男人把妳當成壹個完美的女神,那妳壹定要提高警惕,因為在他心裏,妳已經被塑造成壹個完美的、沒有瑕疵的?夢中人?。而壹旦妳的想法、行為和他的?夢中人?不符,他們就會指責妳、貶低妳,對妳實行精神控制。
著名作家李敖,曾把前妻胡因夢奉作完美女神。可等到他終於抱得美人歸,卻不懂珍惜,僅僅3個月時間就和胡因夢離婚了。
離婚的原因讓人啼笑皆非,李敖說:?我是壹個完美主義者,有壹天,我無意推開沒有反鎖的衛生間門,看到蹲在馬桶上的她因為便秘而滿臉通紅,實在是太不堪了?。
妳看,對於控制型男人來說,他的另壹半必須是完美無瑕的。哪怕是便秘,也可以被當成是錯處,小題大做。這樣的行為看似是完美主義,其實是精神控制。
控制型男人的最後壹個特征:是缺乏安全感。
其實,控制型男人看上去霸道、跋扈,但內心卻是很脆弱的。因為缺乏安全感,所以才變得占有欲極強。很多控制型男人都會限制另壹半的社交,甚至會要求她們辭去工作,不和朋友交往,只圍著他壹個人轉。他們害怕另壹半會離開,於是要求對方犧牲自己,永遠為他而活。
在牟某翰和鮑毓明兩個事件中,我們能看到壹個小細節,就是這兩個人都喜歡叫另壹半?媽媽?。因為媽媽意味著犧牲和付出,意味著無條件地滿足和付出。而這壹點,恰恰是他們內心缺乏安全感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