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夕如何快速提高文言文水平?
乳源縣職業高級中學黃海偉
文言文占據高考(包括普通高考與高職高考)語文閱讀部分的半壁江山,與現代文閱讀平分秋色,隨著課改的全面推廣和不斷深入,對文言文的考察力度將會逐步加大(如2006年廣東高考題已將文言文句式單獨設題考查)。那麽,怎樣才能搞好文言文的復習呢?筆者認為大體上可分三大階段進行:
壹、整體把握階段
(壹)、明確要求和考點。在進行高考文言文條塊復習前,我們務必要抽出壹堂課時間講解文言高考要求以及歷年高考相關情況,使同學們有壹個整體的把握。這樣,既有利於培養學生復習的積極性,又能使學生知己知彼,做到有的放矢。
1、總要求: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淺易的標準是:
(1)詞 匯:文言文中的常用詞和次常用詞。(2)語法結構:采用常見的文言句式。
(3)體 裁:非專門性較強的學術著作。(4)內容:較少出現生疏的古文化常識或艱澀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5)風
格:屬於典範的文言文作品(古白話不在考查之列)。
劉國正先生曾舉出了四部書作為淺易文言文的代表,它們分別是:《孟子》、《史記》的傳記部分、《夢溪筆談》、《聊齋誌異》。
2、具體的考點要求:
(1)、理解
①理解常見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②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用法。
③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高職高考仍是在文章內容的理解或翻譯上涉及)。
④理解並翻譯文中的句子。
(2)分析綜合
① 篩選並提取文中的信息 。 ②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思想。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二)、牢固樹立知識樹,初步把握各考點所涉及的基本知識
通過初中、高中階段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知識已有壹定的積累,但在腦海中是較為淩亂的,欠系統化。這時,應幫助學生依據考點牢固地樹立起文言文知識樹。知識樹主體框架有文字、詞語、句式、翻譯。文字包括字音、字形;詞語有實詞如古今異義、壹詞多義、詞類活用(包括使動、意動、為動等用法),虛詞如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還有兼詞與雙音詞如連綿詞、同義復詞、偏義復詞、復式虛詞等以及壹些語義比較固定的語詞;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疑問句、成分省略句等;翻譯涉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牢固地建立知識樹會讓學生對文言文有個更為全面、系統的整體上的把握,復習才會更有針對性。
那麽,怎樣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牢固地樹立起知識樹呢?筆者認為,教師應依據知識樹的走勢,利用三周左右的時間由下而上地幫助學生對各考點進行學習,學習的內容應是較為全面的,以幫助學生進行初步地識記和理解。以學習實詞這個考點為例,內容大致有:精析考點;對有關此考點的近二三年的高考題進行回顧,以了解其考法;更重要的是要對此考點中所涉及的基本知識(如以單音節為主、壹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等)進行歸納,歸納工作應做得詳細壹些,如對於120個常見的文言實詞,要歸納出其常用義項,盡可能多的把課文中的例句找出來加以印證。其它考點的學習、梳理與歸納也大致如此。
二、夯實課本中的文言文知識階段
在目前緊張的復習備考中,不少老師及考生在文言文的復習時,往往忽略了課本。壹些考生認為,高考中的文言文測試,選文全部出自課外,沒有必要對課本上的文言文花費太大氣力;有些老師在輔導中也只註重了針對考綱的系統的考點復習,而沒有對課本予以充分重視。筆者在輔導高考的實踐中和對高考試卷的解讀中深刻認識到,對教材中的課文棄之不顧,無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第壹,學習文言文培養語感最為重要。只有多讀,在長期的日積月累中,才能逐漸體悟進而掌握文言文的語言特點。隨著對文言文語言感受力的逐漸增強,那麽妳的文言文語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而教材中的文言文,歷經專家學者對古典文學的精心篩選後,集中安排在中學課本中,可謂是最為經典,最為集中,最為規範。如果把這些文章學深讀透,應該說基本奠定了壹個人的文言基礎。在考前,如對課本中的所有文言文篇目再熟讀鞏固,甚而成誦,再把文後註釋溫習幾遍,加深記憶,對高考肯定會大有裨益!
第二,高考的命題原則應該說還是以課本上的知識點為基礎和標準,命題者絕不會脫離課本隨意從課外選取文章來擬題考核。說到底,高考測試就是課本知識向課外的遷移和延伸,就是考查學生運用課本知識解決課外問題的水平和能力。或者說,題目在課外,而答案在課內。文言文的考核內容無外乎實詞、虛詞、句式、翻譯、理解等方面,只要把課本上出現的實詞、虛詞、句式等很好的掌握了,那麽對於高考中的這些知識點的考核也就不難解決了,對於高考中課外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譯也就容易了。
縱觀近幾年來的高考題,均有上述特點。現以2006年的廣東省高考題中的文言文閱讀題為例略作分析。
第壹題是這樣的:
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
A.重然諾,好周人急 救濟 B.母如其言,附舟詣譚 往見
C.譚謝不納,母大困 道歉 D.奉糜食母,抱衾寢母 給……吃
C項中的“謝”是壹個多義項的常見實詞,除有“道歉”、“辭別”、“感謝”、“告訴”、“雕落”等意義外,用作“推辭、謝絕”也是常用義項。如《孔雀東南飛》:“阿母謝媒人”。根據原文常允恭的母親張氏無所依,想投靠兒子的朋友譚敬先而不被接納,最後只好到金陵找杜壹元這個語境,可斷定“謝”的意義應是“謝絕”而不是“道歉”。B項中的“詣”,只有“往、到”的意思,根據上下文,常母是跟隨人往見譚敬先,所以解為“往見”。“往見”這個義項在初中課文《桃花源記》曾學過:“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高中課文《促織》也學過:“成妻具資詣問”。D項中的“食”常用意義是“吃”、“食物”、“給吃、餵養”等,根據上下文,應是杜環的妻子捧粥給常母吃,所以解為“給……吃”。初中課文也有“給吃、餵養”之意的例子,如《馬說》:“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又如第二道題: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不相同的壹組是
A.竟紿以他事辭去 以小易大,彼惡知之 B.因訪壹元家所在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C.至暮,果無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長安君為質,兵乃出
D.環購布帛,令妻為制衣衾 秦王為趙王擊缶
不難看出,用來作比較的8個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個全部選自中學課本《齊桓晉文之事》《廉頗藺相如列傳》《觸龍說趙太後》中的句子。
由此可見,解答課外問題是離不開課內知識的。忽視課本的復習顯然是不明智的。如果把課本的文言文知識掌握得非常熟練了,並註意再次把課本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把感性的知識規律化,那麽高考中的文言文閱讀也就穩操勝券了。
那麽,怎樣再次把課本零散的知識系統化,把感性的知識規律化呢?其途徑是,在復習課文時,應該把涉及到考點的感性材料的積累與第壹階段中所學到的理性知識結合起來。由於在上壹階段已對古漢語的壹些詞法和句法進行了歸納和梳理,已在學生心中形成了知識樹,如果每復習壹篇課文都能把其中的知識要點放在知識樹中對應的位置上去,並註意前後聯系,總結規律,不但有利於學生對這些知識的理解和記憶,還能不斷地讓知識樹枝繁葉茂起來。
三、實戰操練階段
依據高考文言文的選材特點選好文言文短文進行實戰操練。通過壹定量的課外文段閱讀和練習,鞏固課內已學知識,拓展必要的課外知識,把握解題方法和技巧,這在高考備考中是尤其重要的。為此,我們應註意下面的兩大方面:
第壹、高考文言文試題的選材特點方面
近年來高考文言閱讀材料多從經典史籍中(可能是為了突出典範性)選取,均為淺易的文言文,壹些疑難生僻的字句都有適當的處理,或加註釋。字數在四五百左右。所選文段均是人物傳記。這類文章的特點是:壹般記載幾個人,有的人物關系簡明,有的人物關系復雜;壹般有主人公,主人公有正反好壞之分,在人物身上,表現壹種特殊的品格和性格。這要求考生解讀人物關系,體味出人物的特有的品格和性格。作者寫人物傳記,或出於某種政治需要,或出於個人目的,以此來表現作者的觀點和態度,這也就要求考生能分析傳記的基本內容,概括作者的觀點態度。
那麽,在今年或者說在今後,是不是壹定也考史傳類的散文呢?筆者認為未必如此。史傳類的散文已考了多年,師生都摸索出了壹套應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之短小的的段落很難表現出傳記的人物性格而使命題者很難取舍,且考查形式比較單壹,缺少變化,易將文言文考查導向壹潭死水。而古代抒情性或議論性散文卻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濃烈的感情和深刻的理性思辨成為了文言文閱讀試題很理想的文段。它們篇幅壹般短小,容易取舍,且符合“淺易文言文”的標準。
所以,在備考中我們還是應該註意壹些短小精悍、文質兼美的其它類型的散文的閱讀訓練。
因此,我們在選取用來練習的文言文段時,應註意上述特點。
第二、文段練習應註意的方面
壹些老師在復習時為了貪多求快,在做材料練習時,只要求學生完成文章後的練習就行了,至於文章有沒有起碼是大致的讀懂,文章中涉及的重要的知識點有沒有掌握等則很少過問了。這種盲目追求數量而不顧質量的做法是要不得的。筆者認為,在做材料練習時應讓學生註意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註意鞏固已學知識
教師應能就閱讀材料依據考綱考點設計好有關實詞、虛詞、句子的翻譯等方面的練習。通過練習,能使學生對常用實詞和虛詞的用法加以理解、鞏固,對詞法、句法的理解得以進壹步的加強,對翻譯句子的方法掌握得更為純熟;通過這方面的練習,帶動學生去讀懂全文,這不但為做文後的練習奠定了壹定的基礎,也為學生擴大文言文閱讀面進而更多地獲取讀文言文的語感提供了條件。
2、註意拓展必要的文言文知識
僅僅掌握考綱所規定的120個實詞和18個虛詞是不夠的。在要求學生熟練掌握所規定的實詞與虛詞的同時,還應讓學生了解其它次常用的實詞與虛詞的含義與用法。另外,學生只有字詞句方面的古漢語知識仍是不夠的。因為古代文章反映的是古代社會的現實,涉及古代社會的許多文化情況和文化常識,如天文地理、科舉官場、禮儀習俗、年齡稱謂、尊稱謙稱等等。要讓學生在考場上較快地讀懂壹篇文言文,平時就應當讓他們有意識地積累有關這些方面的知識,在做材料練習時就更應註意到這壹點。
3、註意掌握解題技巧
要讓學生能在考場快速答題,拿高分,除了要有紮實的文言文知識外,還應能靈活運用解題方法與技巧。因此,平時就應註意讓他們體悟和掌握解題方法與技巧。下面以掌握正確的文言應試閱讀方法為例談談:
高考時,不少學生心理上比較緊張,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讀完壹篇就去選擇答案。其實這種作法是很不正確的。這時,老師就應引導他們掌握正確的答題方法並多加操練。筆者認為,作為文言應試的閱讀應分以下四步進行:
第壹步,倒讀最後壹題,搜索“內容提要”。文言文閱讀的最後壹道題,在題目設置上有這樣的規律:將閱讀材料的內容,按照原文行文的先後順序,擬設四種對文章的概括性敘述,要求考生根據文意進行綜合分析,選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壹項。也就是說,在這題的四個選擇中,只有壹項錯誤,而其余都是正確的。那麽,未讀原文之前先讀這些選項的表述,無異於是在搜索原文的“內容提要”。這樣可以消除學生對原文的陌生感,樹立讀懂原文的信心。
第二步,整體感知原文,確認“內容提要”。此步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要求做到:基本弄清全文寫了幾個人,人與人之間是什麽關系;寫了幾件事,事情的前因後果怎樣;這些事表現了人物什麽精神品質,反映了什麽社會問題。然後壹壹驗證最後壹題的四個選項,同時為第三步解決詞句問題打下基礎。
第三步,細讀相關部分,解決詞句問題。這壹步要求落實將要作答的題目在原文中的具體位置,並運用所學知識技巧,進行解答。
第四步,定向跳讀原文,排查人物行為。文言文閱讀題中的第三題是對人物行為或思想方面的考查,這道題的設置在2006年的普通高考廣東題中已換成了對句式方面的考查,但高職高考中仍無變化。
另外,在整個備考階段應貫徹始終地切實落實好識記古代文學常識與背誦文言文重點篇目的工作。特別是背誦文言文篇目,顯得尤其重要,它不但能使學生在默寫方面拿好分,還能使學生形成較良好的文言語感而在文言文閱讀方面拿好分。
[練習壹]讀下面兩段短文,完成練習.
(壹)趙襄子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謂侍者曰:"我 誠 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優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謂優莫曰:"然則吾亡乎 "優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 "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 然亦殆矣!" (西漢·劉向《新序·刺奢》 )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字詞:
(1)我誠邦士也 誠:
(2)而殊不病 病:
(3)君勉之 勉:
2.為文中畫線句斷句並翻譯.
斷句: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
翻譯:
(二)(甘茂曰:)"昔者曾子 處 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壹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逾墻而 走 . 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今臣之賢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適二三人, 臣恐王為臣之投杼也. "王曰:"寡人不聽也,請與子盟."於是與之盟於息壤. (《戰國策·秦策二》)
1.解釋下面句中的加點字:
(1)昔者曾子處費 處:
(2)投杼逾墻而走 走:
2.為第壹處劃線部分斷句並翻譯.
斷句: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翻譯:
[練習二]
(壹)回顧性練習.
1.找出句中通假字,寫出本字並解釋它在句中的意思.
(1)雖蚤知從先生長者學問 (2)無他,但手熟爾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4)詘右臂支船
(5)文理有疏密 (6)對鏡帖花黃
(7)系向牛頭充炭直 (8)策勛十二轉
(9)甚矣,汝之不惠 (10)寒暑易節,始壹反焉
2.解釋下列加點字,指出古義,今義.
(1)學而不厭 (2)是非君子之道 (3)會賓客大宴
(4)幾欲先走 (5)西蜀之去南海 (6)王曰:"何坐 "
(7)危急存之之秋也 (8)微斯人,吾誰與歸 (9)汪然出涕
(10)青春作伴好還鄉
3.比較下列各組多義詞,並解釋它們的意思.
①許 高可二黍許 雜然相許
②就 瞬息可就 持就火煬之
③始 始壹反焉 始齔
④遺 以光先帝遺德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⑤去 去死肌,殺三蟲 去國還鄉 西蜀之去南海
⑥病 向吾不為斯役,則久已病矣 寡人反取病焉 西施病心而顰其裏
⑦名 孫臏以此名顯天下 有仙則名 不能名其壹處
⑧其 歲賦其二 公問其故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⑨使 齊使田忌將而往 晏子將使楚 齊命使各有所主
⑩賦 歲賦其二 賦斂之毒 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
4.指出下列詞性有什麽變化,並加以解釋.
(1)婦撫兒乳 (2)但微頷之 (3)所寶以百數
(4)彼不我恩也 (5)布囊其口 (6)因長跪履之
(7)陟罰臧否 (8)優劣得所 (9)親賢臣,遠小人
(10)殫其地之出
(二),拓展性練習.閱讀下面短文,答題.
楊朱之弟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緇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楊布怒將擊之.楊朱曰:"子毋擊也,子亦猶也.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來,子豈能毋怪哉 "
[註]①素衣:白色的衣服 ②緇(zī)衣:黑色的衣服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並寫出它的本字.
2,解釋下列加點字.
① 曩者使女狗白而往 ② 子亦猶也 ③ 子豈能毋怪
3,指出下列加點字用法有什麽特點,並解釋其意.
① 衣素衣而出 ② 天雨,解素衣 ③ 狗白而往,黑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