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再度開展南極科學考察,科學考察的主要內容是什麽?
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隊乘坐?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從上海起航,奔赴南極執行科學考察任務。
據悉,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將圍繞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問題,開展水文氣象、生態環境等科學調查工作,並執行南大洋微塑料、海漂垃圾等新型汙染物業務化監測任務。同時,還將開展南極中山站、長城站越冬人員輪換及物資補給工作。
本次考察是?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第二次奔赴南極,計劃航程3萬余海裏,預計2021年5月上旬返回上海。
雪龍2?號是我國自主建造的首艘極地科考破冰船,船長122.5米,型寬22.32米,設計排水量13996噸,續航力2萬海裏,自持力60天,能以2節至3節的航速,在冰厚1.5米加雪厚0.2米的條件下,連續破冰航行。 雪龍2?號自2019年7月交付以來,已成功執行了壹次南極、壹次北極的科學考察任務。經歷極地冰雪的實地考驗,?雪龍2?號表現優異,雙向破冰能力達到了設計要求,船上配備的先進科學考察裝備,極大地提升了我國極地海洋調查能力和效率。目前,我國已躋身極地考察大國的行列,形成?兩船、六站、壹飛機、壹基地?的支撐保障格局。兩船為?雪龍?號、?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六站為南極的長城站、中山站、昆侖站、泰山站;北極的黃河站、中冰北極科考站;壹架固定翼飛機?雪鷹601?號;位於上海浦東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是我國極地考察?大本營?,已建成考察船專用碼頭、考察物資堆場與倉庫、國家極地檔案館業務樓等設施。
中國南極科考站包括中國南極長城站、中國南極中山站、中國南極昆侖站和中國南極泰山站。以及在恩克斯堡島在建的第五個科考站中國南極羅斯海新站。
長城站建成於1985年2月20日,坐落在南設得蘭群島喬治王島。
長城站所在的喬治王島,是南設得蘭群島中最大的壹個島嶼。北面鄰德雷克海峽,與南美洲的合恩角相距960公裏;南面隔著布蘭斯菲爾德海峽與南極半島相望,距離約130公裏。在該島上,除長城站外,還有其他國家設立的7個考察站。與中國站相鄰的有:智利的費雷站,俄羅斯的別林斯高晉站,烏拉圭的阿蒂加斯站和韓國的世宗王站。
長城站現有大型永久建築10座,包括生活棟,科研棟、氣象棟、文體棟,發電棟,綜合庫,食品庫等。夏季可容納60人左右考察,冬季可供20人左右越冬考察。越冬期間的主要常規科考觀測項目有:氣象、高分辨衛星雲圖接收、地震、電離層觀測。
中山站是中國在南極洲建立的科學考察站之壹,建立於1989年2月26日,是以偉大先驅者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中山站位於在南極大陸的拉斯曼谷陵上。
昆侖站於2009年1月27日勝利建成,是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上的科學考察站。
泰山站於2014年2月8日正式建成開站。這是中國在南極建設的第四個科學考察站,位於中山站與昆侖站之間的伊麗莎白公主地,距離中山站約520公裏.
2017年12月初?雪龍?船首次抵達恩克斯堡島,用直升機將340噸物資部署上島;2018年1月中旬?雪龍?船從中山站返回恩克斯堡島後,將建站工程機械和重型物資運輸上島,隨即開始了羅斯海新站建築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