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者:讀《我心歸處是敦煌》偶有所感
看到這樣壹段文字,已不是壹次兩次,心中油然生敬。
妹妹的玄奘之路走完了,看著她分享的那些照片,我決定放下手中已看完壹半的《夏摩山谷》,看樊錦詩口述、顧春芳撰寫的這本書。
該是怎樣的遇見,怎樣的相守,怎樣的深情,才能讓相愛的兩個人,放下珞珈山旁的大好風光和大好前景,壹起去到荒漠戈壁裏,在寂寞清冷中,相扶相守在枯燥乏味的文化研究和文史傳承裏。
開卷有益。從初見的歲月開始,只是壹個不平凡的人,平凡的壹生。似乎每壹步,都是上天註定,似乎每壹程,都是命運使然。
走著走著,就是壹生了。那些歲月裏的流離失所,那些時光裏的堅守熱愛,讓人讀來,似乎穿越時空,走入了那段烽火燃燒後艱苦奮鬥的歲月。
她和她壹起的,關於敦煌的故事,也是我們尋根問祖,去到文化源頭,看清流淌在我們血液裏的文化脈絡。
正如我當年,徘徊在黃河邊,看大漠落日,看蒼山遠海,那種熟悉的感覺,似乎我早已來過。
我是去過敦煌的,但也只是匆匆壹瞥,深有遺憾。當年因沒來得及預約,在敦煌只看了四個窟,也已是震撼不已,無以形容。
那天還是比較幸運,可也比較遺憾。幸運的是,那天似乎黃沙彌漫,山雨欲來,差點滯留在景區遊客中心,只能看看數字莫高窟。
景區沒有關閉,焦急等待後,還是坐上了去莫高窟的遊覽車。越是深入到荒漠深處,越是走向文化源泉,心中像朝聖壹般。
具體看了哪幾個窟,我已不記得了。那天人很多,每個窟前,都排滿了長隊,進去以後無法駐足,只能緩緩前移,走馬觀花。
可窟中的壁畫,那些人物神情,讓我印象深刻。可遺憾的是,未能做更深入的研究,也未曾再去看過壹二了。出來以後,急於出發,趕往下壹站,也沒有進入數字館內,再好好看看。
敦煌之行,太過於膚淺,沒有留下太多理性認識。直到樊錦詩,走上領獎臺,我才知道原來,敦煌莫高窟,還有這麽多新的故事。
此時音箱裏西西弗書店鋼琴100曲,響起了壹首純音樂版《追光者》,我不禁停下閱讀的腳步,寫下此時的心情感悟。
此時的我,就像壹個追光者,認真的跟著樊錦詩,回憶她經歷的歲月,走過的道路。
看累了,躺在懶人沙發裏,聽著窗外鳥兒鳴囀,想讓身心放下來,睡個好午覺,又不忍心將如此美好時光,用來睡大覺,只好續上茶,起來繼續看書,跟著樊錦詩走入她的歲月,還有與她命運聯結的敦煌。
正像最近沈迷慶山小說壹樣,從《蓮花》中的墨脫,到《彼岸花》的海邊小城,再到不丹、印度、夏摩山谷……腳步不能到達的地方,便在書裏雲遊四方。
“我們最終要趟過歲月這條河,何不將我們的胸懷煉得寬闊,最好包容世間萬物各得其所,花開又花落終將是無奈的不舍,不要拿生命的離別做寄托……”
昨日聽壹曲《愛的哲學》,居然落淚。萬事萬物,道法自然,不掙紮不強求,努力做到最好,壹切皆為最好的安排。
“無愛,有愛,都是人自然的壹種狀態。”遠音心裏清楚。
可真的無愛了,該是多無奈啊,至少有愛的那壹方,還是又心疼。若是每個人,都能像樊錦詩和她先生那樣,用愛和生命來實踐當初的諾言,該有多好。
“我很想去給他們搭座橋梁,讓他們多想想對方曾經的好,可身份太尷尬了。我不是沒有嘗試過,可對於始終抗拒的人來說,無疑是點燃引火索。”
若是每個人,皆能成為那個追光者,這世間又多壹些真愛和赤誠吧。
願得壹人心,白首不相離。桐華最美的時光裏,這壹句話,曾經在歌詞裏,反復傳唱。可真正到了現實生活中裏,卻似乎是壹條無法渡過的河。
“我知道妳們的感情面前,現在出現了壹道鴻溝,但是希望妳們能搭壹座橋,放下自己的成見,去到對方心底瞧壹瞧,去渡過這條河,渡過眼前這場無愛的劫難。”
“實際上,還心痛,還流淚,妳就還是愛著她的,妳內心裏,不願改變現狀,不願分開。孩子,不是唯壹牽制妳們感情的理由,而是因為,在彼此的生命裏,妳們已經早已成為對方的壹部分。”
“人生除了生死,其他都不是大事。本來活著就挺不容易,沒有死別,為何要導演生離呢?看開壹點,包容壹點,壹切都不是事兒。”
“有陽光的時光,本來就不多。不妨胸懷寬廣壹點,眼界開闊壹點,格局放開壹點,做個追光者,少壹些人為制造的,暗淡陰暗,不可以嗎?”
我心裏壹遍又壹遍地想著,牽動著似乎早已心如止水的心,可仍然被現實的痛苦與無奈,即便不是自己的,而只是他人的感受,掀起了波瀾和漣漪。
許久,都不曾平復下來。我想,對於每個人來說,大概都是難免的吧。彼此忠貞不二,將愛與事業聯結在壹處的人,也難免在命運的洪流裏,能實現完全的自主。
“既然沒有辦法開口,沒有辦法改變,沒有辦法解決,那就只能接納,每壹個自然發生的狀態。”
(無戒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