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明朝萬歷年間為什麽政治謠言泛濫成災

明朝萬歷年間為什麽政治謠言泛濫成災

晚明政治謠言的泛濫,卻有其特殊的生長土壤。

壹是政治的不透明。中國古代上層政治特別是宮廷秘辛歷來被統治者所遮掩,莫說尋常百姓,就是中下層官僚,也難以壹窺真貌。在這種情形下,政治謠言無疑極大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並成為其茶余飯後、街談巷議的談資。

二是黨爭的推動。政治謠言的本質是政治鬥爭的工具,其在萬歷時期大面積出現,說明鬥爭各方愈來愈重視運用輿論的力量向對方施加影響,即所謂“奸黨仇家,慣造蜚語”。在這種氛圍下,不少官員感嘆,“常有造偽書以傾陷朝紳者,壹時人心幾為簧鼓”,雖然朝廷也曾明令“嚴禁匿名投揭造榜者”,但事實上根本無濟於事。

回顧萬歷年間的政治謠言亂象,不能不令人既驚訝又感慨。造成政治謠言肆虐的根本原因,是當時同樣混亂不堪的政局。正如前述沈壹貫在分析百姓“私議朝政”“略無顧忌”時所言:“此非壹人口舌便能聳動,蓋緣眾懷怨憤、喜於聽聞耳。”事實上,晚明三大疑案——“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或與萬歷直接相關,或可以追溯到萬歷當年種下的惡果,無怪乎後人曾說:“明之亡,實亡於神宗!”因此,只有營造壹個風清氣正的政治環境、政治生態,才是杜絕政治謠言的根本之策。

特別要防止政治謠言成為政治傾軋的工具。張居正死後,大臣與言官之間水火不能相容,結黨拉派、黨同伐異愈演愈烈,往往越過是非本身,純粹陷於意氣之爭、黨派之爭。但凡內閣決策,不論對錯,無不受到言官的猛烈質疑和抨擊,及至“詬誶日積,又烏足為定論乎”,也就是說,但見流言纏身,至於真相如何,既難以辨明,也無關緊要了。也因此,盡管神宗兩次下令嚴查,但最後都不了了之。事實上,明代後期宦官勢力的崛起,與大臣之間無休止的內鬥,可謂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謠言,本質上是信息在不公開、不通暢情形下的變形。俗話說,謠言止於智者,人們之所以聽謠傳謠信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能及時有效地獲取信息從而不得不成為謠言的受眾。因此,從根子上杜絕謠言,就必須提高信息的公開性,特別是增強重大決策的透明度,使民眾有序參與政治,在真與假的比較中,鑒別謠言,認識真相,真正使謠言能夠止於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