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樹對環境的影響
樟樹是營造園林、防風林的理想樹種。
我國栽培樟樹歷史悠久,廣西全州錦塘山谷有棵2000多年的古樟,高30米,胸經6.6米;各地還有“唐樟”、“宋樟”等不少珍貴的古樟。
人類歷史文化發展的豐碑
樟樹是壹個古老的樹種,早在下石炭紀和上石炭紀已有樟樹植物的化石。樟樹開發利用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屍佼》有:土積則梗豫樟;《淮南子》有:楠豫樟之生也,七年而後知,故可以為舟“。我國著名林學家陳嶸在他著的《中國樹木分類學》中說:“如樟樹、楠木、肉桂等利用上價值極大,歐美人士每謂中國植物界之富源重在樟科,良有以也”。樟木是木材王國中的珍品,為“樟”、“梓”、“楠”、“椆”四大名木之首。江南特產樟木箱,不僅外觀美麗,而且用以裝衣服久放不潮不黴變不蟲蛀。樟木箱成為我國傳統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久負盛名。
樟樹根、莖、葉均含樟腦。樟腦作為焚香和醫藥已使用了很多世紀,其醫藥有通關竅、利滯氣之功能,主治寒濕、霍亂、心腹疼痛諸癥;又可作殺蟲劑,除臭劑、染料,選礦和塑料的增韌劑等。樟腦是我國特產,生產歷史悠久,尤以臺灣出產為多,質量好,居世界首位。
樟樹是我國出色的綠化美化樹種,早在1500年以前有壹位南朝詩人梁江淹,他寫有《閩中草木頌》,***15首詩,《豫樟頌》是其中壹首,對樟樹雄姿進行了生動的描述;“伊南有林,榧桂榧椒,下貫金壤,上籠赤霄,盤薄廣結,稍瑟曾喬,七年乃識,非日終朝”。南方各地特別壹些大城市普遍用它作庭院樹、行道樹和公園綠化樹,栽到那裏,就為那裏增添了亮麗景色。它濃密的樹冠,猶如壹把巨傘,夏日裏可以遮擋強烈的陽光,冬天裏可以擋住北來的寒風。它那油亮翠綠的樹葉,給人以爽心悅目之感,它四季長青,更能襯托出江南的旖旎風光。樟樹對二氧化硫有較強的抗性,並能在氟化氫氣體汙染的地方生長。因此它是綠化廠、礦區的優良樹種,特別是有特殊汙染源的廠礦,樟樹是不可替代的綠化樹種。據日本報道,樟樹對臭氧也有較強抗性。
在南方,它無論鄉村或城鎮,無論山區或平原,也無論名剎大寺和名勝古跡,都可以見到它的濃密翠綠的身姿,聞到它樟腦味的飄香,它營造了富有江南特色的景觀,它和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它陪伴著人類走過了漫漫歷史發展的長河,也為人類作出了大量貢獻,因此深受南方人們的喜愛。南方許多城鎮、村莊用樟樹來命名的也特別的多,如在江西至今還有30余處。樟樹市是全國有名的藥都,原名清江(在清江流域),因境內古樟樹而改此名。清代詩人查慎行遊樟樹鎮後還寫下了壹首詩:“瀟瀟下流棹歌聲,壹曲清江見底清,老樹不知生意盡,尚憑古社占村名。”這裏的老樹,是指古樟樹。據歷史記載,江西古時地屬豫章郡,唐人張守義說:“章,今之樟也”。今天的江西在春秋時,秦置九江郡,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九江郡為豫章郡,轄境相當全省,治所在南昌。三國時屬吳,才改豫章郡為江州。漢高祖六年設豫章郡,可見當時樟樹之多。在湖南用樟樹作地名也很多,如衡陽的樟木市,衡山三樟鄉,衡南的樟樹鄉,還有許多用樟樹來命名的小地各,如樟樹坳,樟樹庵,樟樹山,樟木村等等。
樟樹的壽命很長,千年以上的古樹巨木很多,分布也很廣。其數量之多,範圍之廣,壽命之長,樹圍、樹冠之大,恐為全國之冠。其胸圍和冠幅也可以和 “世界爺”(世界著名的長壽樹紅杉)相媲美。我國人民歷來把古樹作為活的文物加以保護,許多地方的古老樟樹,都被當作稀物珍品記入縣誌或家譜。如清同治《祁陽縣誌·語溪》:記載壹株“壽樟”,“高可十余丈,蔭庇數畝,大及數十圍”。為李唐所植,今仍保存,三人合抱。《南縣誌備記錄》和《徐氏家譜》記載,南縣九都山原塗家老屋場,有壹株“千年古樟”是南宋高宗時,任職(沅)江、華(容)的塗淑和手植,現仍枝葉繁茂。清嘉慶《善化縣誌》和黃本驥《湖南文物誌》載:嶽麓監院後有壹株“朱子樟”,相傳為朱熹手植,蔚然深秀,名“紫陽樟”,現不存。又在左側有壹株“元樟”。
古樟是自然文化歷史的豐碑,壹個地區,壹個城鎮,或壹個村莊,可能沒有自然歷史發展的記載,但古樟樹可作為它的歷史見證。壹株古樟常常是壹處名勝風景,有壹個傳神的故事,如北魏酈道元《水經註·湖廣》記述五都樟樹評廟上首,有壹株大樟樹,人稱“樟仙”。此古樟尚存,胸徑1.8米,高15米。據傳六朝時所植。湖南沅陵縣城,有壹株古樟樹,高26米,胸徑5.3米,相傳這株古樟為南宋將領牛臯曾用來栓過馬。江西史稱:“樟木之鄉”,保留有大面積的古樟群及全國少見的古樟樹。最早的記錄為晉朝人張華在《豫章誌》中所載:西漢時的南昌“有大樟樹,高17丈,四十五圍,枝葉扶疏,庇蔭數畝”。江西有古樟林 300多處,以吉安為多。安福縣有15處,泰和縣16處,永豐縣20余處。泰和縣塘洲鄉金灘村的古樟林有200余畝,至今800余年。最為壯觀的是瓜畬鄉鄧家村的古樟林,呈帶狀蜿蜒繞村,鄉民稱它為:“龍脈”,“龍頭”3株,胸圍9.8~10米,樹高30米,冠幅30米×30米。據鄧家譜載,為後周年間所植,距今1200余年。崇仁縣許坊鄉諳源村古樟,胸圍11米,樹高20米,分生7幹,冠幅28米×26米。這株樟樹,冠幅巨大,氣勢雄偉,影響範圍很廣,清人立石碑贊嘆道:“古樟壹棵,盤結如蓋,勢偃百尺,蔭及壹鄉,四山峙到,如垣如墉,青蔥勃翠,駭目偉觀。”傳說這株古樟為紀念村祖李十公夫婦“顯聖”,打敗金兵,受到朝廷敕封,在宋朝嘉定年間立廟記奉而栽植。在我國年齡在四、五百年的古樟數量很大,僅據江西安福縣統計,該縣***有成材樟樹12萬株,400年以上的就有8700多株,難於壹壹歷數。
樟樹壹樟壹景,特別是壹些古樟樹不僅記載著人類和自然發展的歷史,而且它們營造了江南的特色風光,保衛著人們生存的環境,並為人們創造了生產生活的優越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