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實驗區選擇

實驗區選擇

壹、實驗區選擇的依據和原則

貴州省巖溶山區分布面積12.96萬平方千米,占全省國土面積的74%,是我國西南巖溶山區分布面積最大、巖溶系統類型最全、石漠化分布面積最廣的壹個省份,也是國家實施西南巖溶石山石漠化綜合治理的重點,在國家投入的首期100個試點縣中,貴州省占55個縣。

根據前期對貴州省石漠化研究的成果(王明章等,2005),貴州省石漠化分布具有如下規律:

1)在行政區域上:主要分布在貴州西部的畢節地區、六盤水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圖3-1)。

2)在流域分布上:主要集中的長江和珠江的分水嶺地帶。

3)在地層巖性分布上:石漠化大都發生在三疊系、二疊系、石炭系和泥盆系的碳酸鹽巖中,為碳酸鹽巖石漠化,而且在巖性上主要為石灰巖分布區,白雲巖及不純碳酸鹽巖分布區石漠化程度相對較低。

4)在地貌上:石漠化主要發生在高原河谷斜坡,以及巖溶山地的峰叢(林)窪地地帶。

5)重度石漠化分布區基本上都是省內地表嚴重缺水的地區,也是省內經濟落後的國家級重點扶貧縣所在區。

上述分布規律在空間上具有較強的耦合性,並成為本研究實驗場選擇的依據。對實驗場的選擇原則為:

1)石漠化發育強度高,並有壹定的分布面積。

2)在地域與地質環境條件上有較強的代表性。

3)在經濟發展水平上為國家級重點扶貧區(縣)。

4)實驗場中具有滿足實施地學模式的環境水文地質條件。

通過比選,選擇了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巨木地下河流域作為實驗場地。巨木地下河流域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惠水、平塘兩縣,發源於惠水縣抵季鄉附近,為貴州省最大的地下河系統———大小井地下河系中的壹條分支地下河(圖3-2)。其邊界構成為:東、北兩側為三岔河及擺郎河的地表分水嶺,西、南兩側以與翁呂地下河系統間的地下分水嶺。地理坐標:東經106°39'00″~106°46'38″,北緯25°43'06″~25°49'00″,流域面積128.4平方千米,集中排泄口位於塘邊鎮巨木村,出口高程815米。

圖3-1 貴州省石漠化分布圖

二、實驗區的代表性分析

貴州省石漠化主要分布在高原斜坡峰叢窪地型巖溶流域區,該類區域中具有如下特點:

1)地表嚴重缺水。

2)巖溶幹旱、巖溶洪澇災害與石漠化***存。

3)地下河發育,水量豐富但地下水埋深大、出口位置低,難以直接利用。

4)流域經濟不發達,貧困面廣,采用電力提灌的方式群眾在經濟上難以接受。

巨木地下河流域中上遊地帶屬惠水縣抵季鄉和羨塘鄉管轄範圍;以南至出口下遊,屬平塘縣塘邊鎮所轄。

在社會經濟環境方面:巨木地下河出口下遊的平塘縣克度鎮至塘邊鎮之間區域,地面高程820~850米,地形相對平緩,人口、耕地較為集中,交通較方便,但由於幹旱缺水及石漠化等環境地質問題較為突出,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較差。據資料統計,該地區有3.1萬人、1.03萬頭大牲畜飲水困難,2萬余畝耕地無可靠的灌溉水源,糧食產量長期處於較低水平,多數農民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為滿足生存需要,區內普遍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為“廣種薄收”,從而導致局部地區產生了較為嚴重的水土流失,基巖裸露,並逐步演變成石漠化。幹旱缺水和石漠化的發展,造成地質環境質量下降,嚴重阻礙著區內的社會、經濟發展進程,片區內長期不能脫貧,並影響著群眾的身體健康。

圖3-2 實驗區(★)位置圖

在地質環境方面:巨木地下河流域處在黔中高原臺面向廣西峰林平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受地質構造控制,區內碳酸鹽巖與矽酸鹽巖地層相間分布,且以碳酸鹽巖地層分布為主。流域內碳酸鹽巖地層分布區巨木地下河呈樹枝狀發育,並從北向南徑流。沿地下河軌跡,在地表形成串珠狀的、規模大小不壹的巖溶封閉窪地、漏鬥、地下河天窗。上遊地帶地下河埋藏深度較小,並且明流與暗流頻繁交替;中下遊地帶窪地、落水洞串珠狀發育,地下水位動態變幅大,地下水埋深較大,地表嚴重缺水幹旱,但在暴雨期間地下水位猛漲,加之地表水的匯集,形成壹些規模較大、面積在1平方千米以上、因淹沒而被迫廢棄耕地達1000畝以上的洪澇窪地;近出口地帶,地貌形成峰叢深窪,地下河埋深加大近百米;地下河出口位於溝谷中,低於出口下遊的農田,難以自流引用。

在生態環境方面:區內石灰巖大面積分布,為巖溶山區,地貌上形成峰叢窪地,耕地主要集中分布在巖溶窪地中,峰叢山地地帶基巖裸露,植被稀少,為典型的石漠化區。

上述條件反映出了巨木地下河流域不但具有典型的地表“缺水、少土、土質貧瘠”特點,同時也具有“地下水資源豐富、大面積耕地因洪澇淹沒被廢棄有待整理開發、碳酸鹽巖與矽碳酸鹽巖分布***存”的特點,並且還擁有石漠化嚴重、經濟社會落後的特征。在巖溶石山石漠化分布區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根據巨木地下河流域的地質環境條件、地下河發育特征、地下水開發利用條件,以及系統和周邊環境的相互關系,從地學的角度開展該流域系統的石漠化綜合治理,對改善人居及農業生產的生態環境、有效推動當地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和政治意義,同時實驗工程的實施,還可為巖溶山區石漠化治理提供良好的借鑒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