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自主品牌真的超越韓系車了?
縱觀世界汽車工業,國產車和韓系車的發展歷程應該最為相似。
壹來他們沒有什麽波瀾壯闊的故事,自上世紀六十年代起步,看似壹甲子的歷史卻幾經沈浮,初期無壹例外走上了抄襲模仿的道路,且核心技術大多借鑒壹衣帶水的日系品牌;二來和中國品牌壹樣,韓國人也喜歡“師夷長技以制夷”,從奧迪、寶馬等壹流車企挖人才,不斷發展壯大自己來反制外資車,最突出的例子自然是用設計拯救起亞的彼得希瑞爾。
相似的經歷、相同的路徑,以至於很多自主品牌高管不約而同的發聲:國產車要想實現品牌突破,超越近在咫尺的韓系勢在必行。
這幾年中國品牌也的確給力,或者說韓系車太不爭氣,現代和起亞從2016年在華巔峰銷量114萬輛和65萬輛,淪落到2019年的65萬輛和30萬輛,幾近腰斬,二者銷量之和不及吉利單壹品牌。
於是乎這樣的論斷甚囂塵上:“自主品牌已然超越韓系”,“同樣的高配低價買韓系還不如買自主”。
可事實上,真的如此嗎?
在國內市場單論銷量,自主品牌無疑碾壓韓系,單單是吉利或者長城壹家即可完勝現代+起亞兩家車企,但放之於全球市場又另當別論了。
去年,韓國現代起亞集團全球市場銷量達到719萬輛,坐擁全球8.5%的市場,是世界產量第五大汽車集團,而中國品牌表現最好的吉利集團(含沃爾沃品牌)也不過剛剛突破200萬輛,在全球市場韓系車影響力無疑是遙遙領先,中國品牌距離走出國門仍是漫漫長征路。
再來看溢價力。先粗略算下現代起亞在華成交均價(大致計算,與實際可能存在出入),按照北京現代2019年三季度166億元營收和16萬銷量,北現終端成交均價約為10.4萬元;同樣的方式計算,東風悅達起亞終端成交均價約為10.1萬,二者的平均售價是要高於吉利(約10萬)和長城(約9.6萬)的。而在過去現代起亞的巔峰時期,單車利潤接近1萬元每輛,溢價力明顯高於吉利和長城。
所以落實到具體數據,現階段現代和起亞的品牌力仍優於自主品牌,只是這壹差距在不斷縮小而已。
其次是產品序列,韓系車之所以能在全球市場立足,是因為它的產品眾口皆可調,現代+起亞擁有絲毫不遜色於豐田和大眾的豐富產品矩陣,且久經傳承擁有較為深遠的車系影響力。
比如在家用車領域,現代的三大王牌伊蘭特+索納塔+勝達。伊蘭特誕生至今已有三十年,在全球累計售出1380萬輛,它是現代的“卡羅拉”和“高爾夫”,在中國它曾是最耐用、最經典的“新三樣”,當凱越、福美來紛紛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唯有七代伊蘭特歷久彌新;索納塔,從1985年上市至今25年的時間已發展至十代,它的“流體雕塑美學”曾引領了B級車壹個時代的時尚和運動;還有曾經的聖達菲,現在的勝達,現代SUV的開山之作,更是其在全球市場的SUV支柱,至今已有四代。
再比如性能車領域,我們熟知的勞恩斯-酷派,是現代花費6億研發經費,十年磨壹劍的產物,2.0T和3.8L?V6兩款發動機,前置後驅、55:45前後軸載荷比,限滑差速器,壹系列高尖端技術賦予了其強大的性能和實力;壹如大眾的R系列,奔馳的AMG、寶馬的M?POWER,現代也有自己的性能部門——N,那臺聲名赫赫的飛思N也曾在紐北留下了自己的傳奇。
還有豪華車市場,早在1999年,審時度勢的現代就意識到高端車的重要性,效仿雷克薩斯、謳歌在北美推出了大型豪華轎車雅科仕,為現代集團品牌力的躍升打下了堅實基礎。隨著韓系車技術體系的成熟,後驅平臺、V6、V8的到來,2015年現代高端品牌捷恩斯正式成立,G90、GV80相繼面世,它們代表了韓國汽車工業的最高水準,在最挑剔的北美市場,捷恩斯無論是品質、口碑,還是機械素質都深受認可,銷量也基本穩定在三萬左右。
以家用車拓展市場、積澱銷量和口碑,用性能車提升技術實力、反哺家用車領域,再以高端豪華車突破品牌力桎梏,覆蓋最全面的產品矩陣,這才有了在全球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現代和起亞。
反觀中國品牌,發展時間並不短於韓系多少,卻沒有壹款久經四代以上的產品系列,來支撐壹個家族乃至壹個品牌的影響力,很多都是打壹槍換壹炮,抱著賺快錢的思想,缺乏戰略定力,而性能車和高端車更是剛剛起步。唯壹有看點的是吉利,帝豪家族、領克品牌和領克03?Cyan,家用、高端和性能三大領域齊頭並進,可畢竟發力晚,在全球範圍內,自主與韓系品牌影響力和歷史底蘊的差距依然存在。
韓系車的軟實力
中國品牌和韓系各有特色,難言優劣,但供應鏈卻壹直都是自主品牌的軟肋。
壹方面在傳統燃油車領域,我們缺乏技術領先的強勢供應商,以吉利、長城、長安、奇瑞為代表的自主品牌雖然在三大件領域基本實現了自研和自給自足,但核心零部件依然需要從博世、電裝進口,這在無形中增加了采購和運輸成本;另壹方面是主機廠和零部件公司的關系不對等,車企太過強勢,壓成本、拖欠貨款那是常用的事,導致本土供應商抵制情緒嚴重,結果就是很多零部件質量不過關。
最關鍵的是,壹輛車上萬個零部件來自四面八方,有軟件也有硬件,如何完美適配也是壹個難題,所以我們經常看到國產發動機、變速箱、底盤調校整體並不遜色合資多少,但打造出來的產品行駛質感、可靠性、耐用性與合資仍有差距,這其中就有供應鏈管理的問題。壹句話,零部件是中國品牌的“根之悲歌”。
韓系車就不壹樣了,打壹開始韓國人就以豐田、日產為榜樣,試圖打造壹整套涉及生產與制造的完整體系鏈,確保每壹個環節都是“自己人”。
例如現代摩比斯,它是現代起亞集團第三大王牌企業,既是世界500強,也是世界排名第七的車用零部件公司。作為現代和起亞零部件的主要供應商,摩比斯對於現代集團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電裝之於豐田。
首先,摩比斯的產品覆蓋十分全面,幾乎涵蓋了所有車上會用到的電子設備。它不僅可以獨立生產壹套完整L2級別自動駕駛系統,還可以生產各種用於混動、純電動的電機。其次,在其他電子部件方面,摩比斯還能生產電子制動助力泵、可調節高低軟硬的空氣懸架,甚至還擁有自己的氫能源發動機生產線。
還有現代坦迪斯,主要生產傳統系統,妳可以把它看作是現代的“愛信”。包括AT、DCT、CVT在內都有涉及,其中AT變速箱還擁有技術領先的橫置和縱置8AT。
再有實力僅次於摩比斯的現代威亞,它擁有十分先進的數控機床和裝配機器人的生產車間,和豐田壹樣,現代和起亞也可以使用自己“工具”進行造車;同時,得益於先進的數控機床技術,威亞還可以生產發動機曲軸、曲軸連桿、後差速器等需要更高制造精度的零部件。
對於現代和起亞來說,有了摩比斯、坦迪斯和威亞,壹來能有效控制成本,像摩比斯在東風悅達起亞總部鹽城,坦迪斯和威亞在山東日照都有工廠,距離近還能降低運輸費用,這也是為什麽即便現代、起亞車系價格壓得很低,單車利潤依舊高的關鍵;二來,從生產制造到零部件都是自己人,從源頭制定壹致且協調的質量管理體系,韓系車才能把最重要的品質和品控握在自己手中。在這壹方面,最早獨立蜂巢易創的長城走在了自主品牌前列。
所以妳能看到在2019年車質網的投訴報告中,韓系車的投訴量最低,質量相對更可靠,當然這其中壹部分原因是韓系車市場保有量低。
在更具說服力的J.D.?Power發布的2018中國新車質量研究報告-IQS品牌排行,北京現代奪魁;在美國市場最新的2019年新車質量研究報告中,韓系三大汽車品牌繼續蟬聯排行榜的前三名。其中,捷恩斯以每100輛車中有63個問題排在首位,起亞和現代緊隨其後。
這些都足以說明,中國品牌和韓系車在體系力上的差距。當然了,可能很多人會說在新能源領域,我們已經擁有了像寧德時代這樣的頭部電池供應商,但別忘了韓國人也有LG化學,而且今天上半年電池出貨量首次超越寧德時代,成了全球第壹。
在品牌力和體系力之外,決定自主和韓系孰高孰低的要素還有技術力,這是決勝未來的關鍵。
在這壹點,舉全國之力打造壹兩家頭部重工業,且很少走彎路的韓系品牌也有優勢。
先來看汽車的心臟——發動機。從逆向研發三菱發動機技術起家,到壹步步正向突破,歷經四十余年技術沈澱的現代集團從小排量渦輪到大排量自吸幾乎都實現了全覆蓋:其中1.4T、1.5T、1.6T、2.0T應用在普通家用車領域,兼顧性能和油耗;大排量3.0T、3.3T?V6雙渦輪增壓、4.6L、5.0LV8搭載在性能車和豪華車身上,迎合消費者對大排量、高性能的需求。
難得的是,現代集團的發動機還擁有不少令同級望塵莫及的黑科技,比如十代索納塔的那臺1.5T發動機CVVD技術,實現了在阿特金森循環、米勒循環以及奧拓循環之間的切換,突破了迄今為止可變氣門控制技術的瓶頸和限制,不僅讓“此消彼長”的發動機性能與燃油經濟性得到同步提升,還能降低尾氣排放量,有媒體將其擡高到“汽油內燃機133年歷史上劃時代意義革新”的地步。而現代的大排量自吸也不是樣子貨,3.3T渦輪增壓V6發動機、4.6LV8?Tau發動機曾多次上榜沃德十佳。
與韓系相比,自主品牌發動機雖也師承三菱,但現階段仍停留在小排量渦輪,大排量仍是空白,唯壹壹款量產的是紅旗的那臺3.0TV6機械增壓,這其中的差距壹部分原因是政策法規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我們核心技術起步稍晚,在關鍵技術上還沒突破。
其次是變速箱。這壹方面,自主和韓系差距不算太大,現代有AT、DCT和CVT,我們自研的也有盛瑞8AT、東安6AT、長城7DCT和萬裏揚CVT等等,不過就實際匹配後的穩定性、平順性和燃油經濟性而言,韓系和自主仍有距離,且在華韓系變速箱的市占率要高於中國品牌變速箱。
再者是技術平臺,現代和起亞靠壹個i-GMP打天下,相較大眾MQB和豐田TNGA擁有更好的靈活性,並在安全性、舒適性、操控性方面進行了諸多創新。中國品牌則是百家齊放,吉利的CMA超級母體,無論是電氣化還是品質性能以及成本控制方面都有優勢;長城的檸檬和坦克兩大平臺則各司其職,壹個主攻家用車,壹個側重性能、越野車,但它們在電動化、智能化以及自動化領域都有突出優勢。現階段韓系和自主平臺技術到底誰高誰低還為時過早。
不過在我們自以為占盡先機的新能源技術領域韓系車卻絲毫不落下風,甚至還走在前列。
和中國品牌押寶動力電池不同,韓系品牌從壹開始就做了電池和氫能源兩手準備,LG化學的強勢不用多說,在氫燃料領域,現代是繼豐田之後唯二能量產的汽車品牌,其在韓國、美國和歐洲等國家在售的第二代NEXO氫能源汽車,最大功率為163Kw,峰值扭矩398牛米,充氫5分鐘,續航裏程可達到800公裏。
此外,在2019沃德十佳發動機榜單中,現代120kW燃料電池和150kW純電動動力系統皆有上榜,那臺現代Kona?EV銷量也多次名列前茅。所以在新能源技術路線未明確前,韓系車顯然會走的更從容。
優勢如此突出,很多人可能會疑問那在中國市場現代和起亞為什麽還拼不過自主?
這個命題很大,但核心就壹點,韓系車在華發展路線問題。本世紀交匯之初,受制於歷史局限性,剛剛走出亞洲金融危機的韓系品牌元氣大傷,現代重組起亞,大宇也面臨被通用兼並,技術發展壹度陷入停滯的韓系車急需從中國市場恢復元氣,可面對在華已立足十余年的大眾和日系品牌,技術不算出眾的韓系只能走低價路線,試圖用性價比打開市場。
選擇沒有錯,可這條路線初期走的太順,以至於現代和起亞泥足深陷,忘記去提升在中國市場的品牌力和技術形象,隨著消費升級的到來、自主品牌的崛起,以薩德事件為導火線才有了韓系的壹蹶不振。
所以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韓系的大潰敗,並非品牌力不夠或是體系力、技術力不足,而是韓國人忽視了品牌,也沒有把最好的技術應用到中國市場。現在,幡然醒悟的韓系品牌開始不斷推陳出新,試圖挽回形象:北京現代發布了十代索納塔,造型、性能都讓人耳目壹新,七代伊蘭特磨刀霍霍;東風悅達起亞全新壹代K5凱酷也以全新的姿態上市,同時也宣布未來起亞在華將不再推出售價10萬元以下車型,轉而深耕15-20萬元主流市場;與此同時,韓系高端品牌捷恩斯也蓄勢待發進入中國市場。
所有的壹切無不顯示著韓系車深厚的底蘊,以及自主與韓系品牌的差距,它們依然是中國品牌的頭號大敵。
當然,我們也無需妄自菲薄,壹方面韓系和自主的技術差距是由國情決定的,現代和起亞的強大是當初樸正熙舉全國之力重點扶持的結果,而中國市場則是傳統與新勢力的百家爭鳴,這種模式在內部競爭力、抗風險和發展潛力上更具優勢。
另壹方面,在決勝未來的新四化領域我們擁有華為、阿裏、百度、騰訊這樣頂尖的互聯網科技公司,他們為汽車的智能化、自動化發展培育了沃土,而韓國僅壹個三星,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我們的基礎領域優勢,也正是如此我們才擁有類似蔚來、小鵬這樣的新勢力。同時在設計領域,自主品牌以吉利、長安為代表彰顯了對未來造型的理解,比如吉利ICON和長安UNI-T兩款量產車,都是對現有外觀的壹種突破,很明顯在設計領域自主品牌已然青出於藍。
所以,面對韓系車,自主品牌不能妄自菲薄,更不能驕傲自大,盡管韓系車在中國市場遭遇了短暫的困境,但其實力仍不容小覷,中國品牌要想全面超越韓系車,任重而道遠。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