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鳴驚人,安徽如何做到的?帶妳認識這個寶藏省份
什麽是安徽?
鳥瞰中國
安徽是藏於“雞腹”的寶瓶
宏村 by 劍心
壹
安徽不長,南北不過570公裏,卻橫跨黃河、淮河、長江和新安江---錢塘江四大流域;安徽有容,東西僅450公裏,卻裝得下奇幻黃山、綿延大別山和浩瀚的巢湖。
羅素說:“參差不齊乃是幸福本源。”巨大的跨度,帶來巨大的差異。迥異的風土人情、地理風貌、飲食口音,在這片土地上雜融***生, 安徽是個包羅萬象、包容並蓄的幸福之地。
合肥,養人之城。by手潮
妳以為它是沒有故事的小透明?但安徽遠比妳想的更精彩。壹個“徽”字,擡頭是山,低頭有水,左右人文相映。擡頭看山,山是黃山、九華山、齊雲山、天柱山、瑯琊山;低頭有水,水是溫柔的新安江,是浩蕩的長江、淮河,是漁歌唱晚的巢湖。
巢湖by劍心
人文璀璨,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南山區,分別孕育源遠流長的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徽州文化。
老子、莊子、管仲、曹操……“淮河流域,陽開陰合,為我國數千年來政治史的中心,其代產英雄,龍跳虎臥,為吾國數千年人物史的代表。”梁啟超這樣總結。安慶的桐城派則自明清蔚為大觀,引領文壇300年。再往南,“天下文人半徽州”,朱熹、戴震、胡適是徽州文人的傑出代表。
莊子祠 (資料圖)
這片土地,自古就多有勇立潮頭、引領 社會 進步的智者、闖將!40年多前,安徽鳳陽小崗村,18位農民搞起“大包幹”,拉開了農村改革開放的序幕。如今這裏擁有100多所高校、3000多家科研機構。創新,成為新時期安徽的顯著標簽。
安徽大學by手潮
安徽在哪裏?
皖北良田萬頃,但在北方人眼中,安徽在南方;皖江兩岸魚米之鄉,更不消說婉約徽州,夢裏山水,但在南方人眼中,安徽又在北方。或許妳曾笑稱它“不東不西不南不北”。但現在,它的“ 可東可西可南可北 ”正被津津樂道。
廬江縣棋盤村,水稻與蓮藕輪作。 by 左學長
近年的中國經濟版圖上, 安徽是當仁不讓的黑馬,是最具活力、發展速度最快的省份之壹。 它的面目也越來越清晰——長三角的有機部分。
從滬蘇浙+皖,到滬蘇浙皖。從不東不西不南不北變可東可西可南可北。從沒有存在感的小透明到新壹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 汽車 和智能網聯 汽車 、新材料、人工智能的領軍者,安徽的奔跑速度像它四面八方鋪展的高鐵網壹樣迅捷。
建省300多年,平淡了95%以上的歲月,卻在5%的時間裏壹鳴驚人。安徽,是如何做到的?
是時候打破刻板印象,去認識這個寶藏省份了!
貳
“遠親不如近鄰”“獨木不成林,壹花難成春”“上下同欲者勝”……這些俗語用在長三角壹體化發展上,甚為貼切。
2018年11月5日,長江三角洲區域壹體化發展並上升為國家戰略。從此,長江蜿蜒向洋,滬蘇浙皖齊心,乘風破浪,奮楫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前沿。
開通13條省際毗鄰地區公交客運線路,合肥與長三角8個城市地鐵乘車“壹碼通行”。杭黃高鐵、滁寧城際鐵路……架橋修路,拉近的不僅是距離。
蕪申運河蕪湖主城區長江出口段船行如梭。(資料圖)
不久前,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推進會召開,壹石激起千層浪,讓“皖北振興”的口號響徹江淮。今年前8個月,滬蘇浙在皖投資在建億元以上項目3100個,實際到位資金5783.4億元,同比增長28.1%,占全省比重56.3%。其中,上海在皖投資增幅達到42%。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與強者***舞,安徽不是被施予者。 安徽是重要的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皖南的金屬礦產、皖北的煤礦為長三角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動力。
蒙城縣李大塘村,上海市外蔬菜主供應基地。
如果說,自然資源豐富是安徽天生的好底子,不足為榮;從18個紅手印說起,敢為人先就是安徽與江浙滬並肩而立的底氣。 中科大、京東方、蔚來……揚皖所長,作為全國新興的工業和 科技 大省,安徽已牽頭成立了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機器人、通航、環境產業技術創新(人工智能)等多個產業聯盟。
科大訊飛的語音機器人。(圖自視覺安徽)
風起雲天,潮湧東方。滬蘇浙皖,以占全國4%的國土面積、不到10%的人口,創造了占全國近1/4的經濟總量,是我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
如今,在長三角, 41個城市實現醫保“壹卡通”,聯網定點醫療機構8200余家,116項政務服務事項可以跨省通辦,身份證、駕駛證等30類電子證照實現互認應用……曾經壁壘森嚴的交界地被全方位打通,從人們看得見、摸得著的交通、醫保、教育,到看不見的制度協同、聯手、重建,壹體化紅利持續釋放,惠及四地百姓。
長三角“壹網通辦”。(圖自視覺安徽)
並肩同行,我們有理由相信,更多精彩正在發生。
三
經濟強不強,GDP最直觀。
今年前三季度安徽GDP規模3.187萬億元,同比增量超過4000億元,經濟增長快於全國。兩年平均增長6.3%、比全國快1.1個百分點。
清晨的黟縣柯村by水從澤
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後”到“總量靠前、人均居中”,這是經濟快速發展的五年。
五年來,安徽制造業增加值邁上萬億元臺階,首次入圍全國制造業十強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第7、中部第1位。五年來年均增長8.1%,居全國第3位。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芯屏器合”產業體系已成為安徽的嶄新名片。
皖產77GHz毫米波芯片。(圖自視覺安徽)
緊跟數字經濟發展大潮,2020年安徽數字經濟規模達11202億元,同比增長約11%,增速排名居全國第9位,連續3年增速保持10%以上。
“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作為糧食主產省份,我省糧食生產實現了 歷史 性的“十八連豐”。稻米、小麥、玉米、生豬、家禽、蔬菜、茶葉、中藥材……壹個個千億級綠色食品產業正在打造。今年上半年全省農產品加工產值增幅為15.4%,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9.7個百分點,高於全國平均水平4.7個百分點。
豐收(圖自視覺安徽)
合肥、蕪湖、蚌埠三地自貿試驗區設立1年有余,交出壹份“皖美”年考卷。今年前8個月,自貿試驗區內實現進出口976.6億元,以不到全省千分之壹的面積,貢獻了全省22%的進出口額、10%的外商直接投資。“後來者”追趕領跑,安徽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世界。
蕪湖中轉港口(圖自視覺安徽)
嘗 美食 、換家電、遊四方……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愈發明顯。前三季度,安徽省 社會 消費品零售總額15981.8億元,同比增長22%,高於全國5.6個百分點。
經濟發展,不是能壹句話概述的事。我們往往會用更樸實的話表達:“這幾年變化太大了!”外省人常會說:“安徽這幾年發展不錯。” 從默默無聞的“小透明”,到以黑馬之姿讓眾人側目,被戲稱為“風投高手”。說到底,是經濟發展了,咱腰桿子挺起來了!
肆
毛豆腐、臭鱖魚、蝦子面、淮南牛肉湯……從山野、河湖到餐桌、舌尖,物產讓味蕾得到撫慰,人們也通過食物壹次次深入感知著這片地域的美好生活。
徽菜代表——臭鱖魚 (資料圖)
吃徽菜,品味燒燉蒸煮的鮮香入味;住民宿,體驗三雕藝術的絕妙之美;聽壹曲,在黃梅調中感受徽風皖韻。
安徽的鄉村 旅遊 火了,農村的產業鏈被不斷延長,百姓的“錢袋子”跟著鼓起來了。
農村居民收入由2015年的10821元增加到2020年的16620元,5年增加5799元,每年跨過壹個千元臺階。
小崗村分紅by 史力
更遑論,脫貧攻堅的累累碩果。
建檔立卡484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3000個貧困村全部出列,31個貧困縣全部摘帽,大別山等革命老區、皖北地區和沿淮行蓄洪區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徹底解決。
績溪縣上胡家村,農民靠山核桃脫貧致富。 by 史力
有金山銀山,還要留得住綠水青山,記得住鄉情鄉愁。放眼江淮,農村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過去的五年裏,“三大革命”讓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85%,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覆蓋了所有行政村。
建設的7.2萬公裏“四好農村路”,讓出村返鄉的道路越來越順暢。
黃山市靈山村鄉村公路by潘成
而過去的5年,也有數百萬安徽人沿著熟悉的道路,離開熟悉的村莊,壹頭紮進陌生的城市。
城市也反饋予他們足夠的溫暖。過去的5年裏,111.73萬戶居民享受公***租賃住房保障,城鎮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基本實現依申請應保盡保,保障對象中新市民群體占比達43%。
合肥市蜀山區悠然居公租房小區。(圖自視覺安徽)
溫暖人心的,不僅有硬件,還有教育、醫療、環境等。
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進步程度全國排名第8,192所省級示範高中實現縣(市、區)全覆蓋,全省公辦園和普惠性民辦園在園幼兒比例達75%。
全省居民主要 健康 指標優於國家平均水平,“15分鐘就醫圈”基本形成,百姓 健康 獲得感不斷增強。
2020年全省PM2.5年均濃度為39微克/立方米,比2015年下降25.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82.9%,比2015年提高5個百分點。
人是發展的尺度。發展得如何,最終要看百姓過得好不好。 安徽在創造美好生活中已經開足馬力。
美好生活,正在時光中氤氳。
伍
先別說妳來過安徽,幾年不見,這個地方,妳都不敢認!
以夢想為盤,創新為槳, “土裏土氣”的江淮大地變得“科裏科氣”。
今天,是壹個憑借 科技 創造的新時代。
2020年,安徽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居全國第8名,全省區域創新能力連續9年位居全國第壹方陣。
在“江淮”“奇瑞”基礎上,新集聚了大眾(安徽)、蔚來 汽車 、比亞迪等領軍車企,初步構建了整車—電池—電機—電控的全產業鏈,正聚力打造新能源 汽車 和智能網聯 汽車 世界級產業集群。
蔚來新能源 汽車 生產線(圖自視覺安徽)
量子通信(圖自視覺安徽)
大科學裝置,國之“重器”。在合肥,大科學裝置數居全國前列並呈集群發展之勢———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性能不斷提升;合肥同步輻射光源實現恒流運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磁場強度達42.9T、位列世界第二。
作為智能語音和人工智能行業的龍頭企業,科大訊飛樹立起人工智能發展史上多個裏程碑。
管中窺豹。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首批66個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合肥人工智能產業集群榜上有名;不久前,人工智能產業又被安徽明確為“十四五”時期重點發展的十大新興產業之壹。
超薄玻璃(圖自視覺安徽)
無數微小浪花,匯成壯闊波瀾。以“芯屏器合”為標識的新興產業形成體系、以新型“銅墻鐵壁”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以“大智移雲”為牽引的數字經濟在安徽蓬勃興起。
科技 創新,總是帶給我們無限遐想與期望。哈佛大學教授史蒂芬平克在《當下的啟蒙》壹書中提出: “誰也不用質疑人類文明最輝煌的是哪個時期,答案肯定是今天這個時代。”
坐擁多重國家戰略政策利好、多個“國字號”平臺聚集優勢,安徽正加速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 科技 創新策源地”,源源不斷地把 科技 創新這個“關鍵變量”,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
沈從文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壹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是的,現在的安徽就在最好的“年齡”。走遍大江南北,看盡世間繁華,它仍然是無數安徽人心中的NO.1。
出品 | 安徽日報東籬工作室
監制|顧群
策劃/圖文|彭園園 何珂 史力
頭圖制作|董壹帆
編輯|楊飛 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