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海爾到底是什麽性質的企業?

海爾到底是什麽性質的企業?

首先海爾集團是集體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的企業壹般是鎮辦或者村辦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區別於國企在於股東是村集體所有而不是國有。持有海爾集團股份的“集體”就是大山村。

這是最初的海爾集團股權所有制形式,當然僅靠集體所有制企業所能得到的 社會 資源和管理水平不壹定能讓我們看到今日的海爾!海爾的集體所有制大股東漸漸演變成青島市第二輕工業局,個中大山村是怎麽讓渡的本人不得而知,據本人猜測可能是張瑞敏到海爾之後的事情了。海爾電冰箱總廠的原址土地都是原大山村的,海爾集團以及張瑞敏本人即便現在都與大山村(原村早已拆遷)村委會關系密切!

原輕工業局等國有政府部門所持有的企業股份因為政企分開的國家政策全部改由新成立的國家部門“青島市國有資產管理委員會(國資委)”代持,也就是說海爾集團的大股東是國企,但大山村(現青島大山實業總公司)仍然持有部分海爾集團的股權。

大約九十年代末,海爾集團搞了個內部員工持股會,類似現在的“某某控股公司”,當時 社會 反響很大,輿論認為海爾集團管理層可能會搞MBO,侵吞國有資產,後來這個持股會不了了之,但可能仍以某種形式存在!

綜述:海爾集團(在此強調是整個海爾集團,不是A股上市的青島海爾)的所有制形式名義上仍是集體所有制,但國資是主體!記得大約02年左右張總在朱總理提出的高薪養廉政策時透漏自己的年薪才十幾萬,且沒有公司股份,曾讓本人萬分感慨!

據個人的見解整理,歡迎斧正!不懂就噴者請繞行

海爾首先是個大品牌,也是中國最早進行全球化的中國品牌之壹。其次,海爾是在管理和模式上,有著先進經驗的品牌,比如工人每天賺多少,當天就能從終端設備上知道自己的收入,第三,海爾在營銷上也有自己的特色,是中國率先全面采用網絡媒體的公司,具有很大的反響。在我看來,海爾是不聲不響的做巨人,他也應該是中國在全球較有影響力的品牌,如果說誰能代表中國,我雙手投海爾壹票

妳們回答的都沒到點子上,人家問的是什麽性質的企業,海爾首先不是民營企業,也就是說不是張瑞敏個人的企業,其次海爾也不是國營企業,他是集體所有制企業,現在最大的股權也是政府所有,聽說是某人為了政治權益和zf交換的結果

海爾是什麽樣的企業我不知道,但是,我以前在青島膠州海爾上班,廠子大部分是中專或大專學生,大部分是青島或者周邊市的在職大中專學生,臨近畢業,職業學校是以學校實習的借口被安排到廠子裏面的,並且,有的每天工作12到14個小時,壹個月才3000多最多4000,估計學校和企業有利益關系,學校負責往廠子輸送學生,企業估計以壹個學生多少錢的介紹費給學校支付,雙方都是互贏,職業學校得到中介費用,企業得到廉價的勞動力,甚至企業把學生工資發放都直接發給學校,有的學生壹天工作13個小時左右,壹月從學校才拿3000多,在不知道最後這個錢進入學校具體哪個人手中了,還是作為學校經費,而且,有的學校以壓住學生畢業證為借口,讓學生必須在廠子工作壹年才能回學校拿到畢業證

穿著集體企業皮的民營企業,需要的時候是國有企業,不需要的時候是民營企業,集團是國有,內部已經被復雜的股權結構掩蓋,可能沒幾個人看的懂,國有真正多少成分恐怕不多,但誰也不敢,內部員工持股沒有經過批準,國有資產流失可是大事。

“海爾”品牌的公司主體實際是海爾集團公司,工商登記為股份制企業,根據青島市國有資產管理辦公室2002年6月1日出具的說明, 認定海爾集團公司企業性質為集體所有制企業。

成立初的企業性質

首先海爾集團是集體所有制企業,集體所有制的企業壹般是鎮辦或者村辦企業,集體所有制企業區別於國企在於股東是村集體所有而不是國有。這是最初的海爾集團股權所有制形式,當然僅靠集體所有制企業所能得到的 社會 資源和管理水平不壹定能讓我們看到今日的海爾,海爾的集體所有制大股東漸漸演變成青島市第二輕工業局。

海爾的前身青島電機廠是50年代組織起來的壹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最初是幾個人湊錢幹起來的,後來國家有贖買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潤給他們退了股,這個企業就變成了集體所有制。從根本上來講,用企業的利潤退股其實是不對的,那應該是股東的分紅,但合作社上面有壹個二輕集體企業聯社也就是手工業聯社,聯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費倒過來給股東,就算作退股,等於是壹種回購。

從 歷史 上看,海爾在青島壹直隸屬於二輕聯社,“從娘胎裏頭就是這樣”。在1993年青島海爾的上市報告中,對它的初始資本說得非常清楚。張瑞敏親自看過50年代股東入股的原始憑據,有人出錢,有人以生產資料作價,幾百元、幾十元的都有,本來就是幾個人湊起來的壹家股份制企業。國家贖買之後,企業屬於集體公有,主導產品是壹種家庭用的電葫蘆(吹風機),虧損147萬元,瀕臨倒閉。直到張瑞敏進入,轉產冰箱,二輕聯社用自身積累的利潤在此時投入200余萬,上市的時候又把這壹投資作為法人股權。

“海爾”身份的官方定義

青島海爾上市以後,青島國資部門曾給海爾集團出過壹個證明,即經過驗資,海爾的資產內沒有國有資產。 張瑞敏說: “海爾不存在像有些媒體所說的,原來是國有企業,現在又變成集體企業,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這些人等於對中國企業的性質根本就不了解。過去集體企業千方百計想成為國有企業,但成不了,國家不讓妳成。這是壹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差別在哪裏呢?政府對集體企業的經營不進行幹涉,與此同時也不提供資金援助,企業經營所需要的資金需要通過銀行貸款等自行籌備。國有企業的利潤上繳國家,集體企業的利潤可以留下來再發展、再投資。

當然,在海爾的發展過程中,享受到了許多“國企待遇”,譬如以劃撥形式兼並國企,獲得技改貼息政策等。海爾“沾上”國有企業的邊為其發展帶來能夠享受到的好處,其實也毋庸否認。例如,青島市本著引導優良資產、優勢資源向優秀經營者集聚的想法,20世紀80年代末把紅星洗衣機、得貝冰櫃、青空空調劃給海爾,這些都為張瑞敏搭起更大的舞臺,也將海爾推上新的臺階。

“海爾”和青島國資的關系

在青島市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責實施監管的27家市直企業名單中,海爾集團公司會赫然在列。問題顯然出在國資委壹方,青島市國資委有關人士曾表示:”青島國資委剛剛成立,將資產總額在2億元以上、凈資產達到5000萬元的國有(集體)企業都列入首批監管名單”,其實這個括弧是後加上去的,而且青島市國資委在輿論上出現對它監管越位的質疑後,又重新確認了海爾只是個集體企業。

政府根本就不是海爾的投資方,集體企業的性質,也決定了政府不能任意無償調撥集體經濟的生產資料、勞動力、產品和資金。

因此,海爾集團( 在此強調是整個海爾集團,不是A股上市的青島海爾) 是集體所有制的股份制企業。

壹個發工資還要打折的企業,壹個對外宣傳有多盈利,對內工資都發不下來的企業,壹個好幾年不漲工資的企業,壹個通過扣年終獎分攤到月工資然後美其名曰漲工資了的企業,畢竟國家不強求發年終獎,鉆空子,壹個存在很多不恥行為的企業,壹個全中國都沒有這麽不要臉的企業!

記得家裏最早的洗衣機就是海爾的,當時海爾還送了壹個鑰匙扣,那個藍底塑料牌牌上還寫著:服務真誠到永遠。加上小時候老師講的海爾的發展史,對質量的控制,堪稱國內典範。對這國產家電企業滿滿的自豪感。可是感覺現在海爾變了,我裝修房子的時候奔著海爾去的。訂的整體廚房,什麽歐派,誌邦直接沒考慮,因為就想著電器可靠點。可是這個廚房安了半年才安完,中間約了無數次,都是我主動聯系,完全和大爺壹樣。到後來發現燃氣竈和油煙機都不是我當時訂的。然後又換的,門安的關不嚴。幸虧當時老媽已經退休,還算有時間,可是每次聯系等待是最可恨的。有的朋友會說為什麽不退,可是當時簽的合同裏面沒這壹條,說具體什麽時候安完。我打了無數客服電話,還打了海爾總裁辦的電話,可都是返回處理,還是面對經銷商。對經銷商沒有任何約束力。每次都是打太極。到後來訂的歐派的衣櫃,因為吃了壹次海爾的虧,對合同比較上心,結果人家合同的細則什麽的都特別清楚,還包括如果在規定時間因他們的原因安不上,賠償責任也寫的很清楚,有些添加的細則要求也都添上蓋章,完美結束。至此都不再用海爾的任何產品,包括裝修完買家電,沒有壹個海爾的。反正周圍問我家電我都不推薦海爾,也不硬勸,實話實說,如果還認為可以買,我也不阻止。因為我覺得及時我不說,別人遇到了也會慢慢消耗掉對海爾的信任吧,反正我是改了。山東濟寧兗州,不吹不黑。對海爾很失望。

海爾集團的經濟性質是舊體制下的二輕集體,城市二輕系統的工商企業和農村人民公社雖然也屬於國家所有制的兩種實現形式,但國家沒有投資,而是通過政治運動把它們變成“二全民”。在所有制結構上,產權清晰的手工業合作社被改造成“財產歸大堆”的“二國營”,私營經濟被限制,實際上是被取消,結果是單壹的公有制形式背離了我國多層次生產力發展的要求。

 海爾的前身青島電機廠是50年代組織起來的壹個手工業生產合作社,最初是幾個人湊錢幹起來的,後來國家有贖買政策,又用合作社的利潤給他們退了股,這個企業就變成了集體所有制。從根本上來講,用企業的利潤退股其實是不對的,那應該是股東的分紅,但合作社上面有壹個二輕集體企業聯社也就是手工業聯社,聯社集中上去的管理費倒過來給股東,就算作退股,等於是壹種回購。

 從 歷史 上看,海爾在青島壹直隸屬於二輕聯社,“從娘胎裏頭就是這樣”。在1993年青島海爾的上市報告中,對它的初始資本說得非常清楚。張瑞敏親自看過50年代股東入股的原始憑據,有人出錢,有人以生產資料作價,幾百元、幾十元的都有,本來就是幾個人湊起來的壹家股份制企業。國家贖買之後,企業屬於集體公有,主導產品是壹種家庭用的電葫蘆(吹風機),虧損147萬元,瀕臨倒閉。直到張瑞敏進入,轉產冰箱,二輕聯社用自身積累的利潤在此時投入200余萬,上市的時候又把這壹投資作為法人股權。

 張瑞敏上冰箱的時候,1700多萬投資,全部是從銀行貸的款。其實二輕聯社給的200萬還不是上項目的錢,是用於搞技術開發壹類的事,也不是壹次到賬,而是壹點壹點撥給的。200萬夠幹什麽呢?就是買了壹些試驗儀器,做了幾個樣機,並沒有形成實質性的成果。當時誰也不當回事,但上市之後,二輕聯社發現自己的股份越來越值錢,不僅每年從海爾這裏都得到分紅,而且,現在要是出手的話,就發大財了。2004年12月,海爾在20周年紀念會上啟動新標識,二輕聯社主任還作為上市公司股東代表上臺壹起參與。

 青島海爾上市以後,青島國資部門曾給海爾集團出過壹個證明,即經過驗資,海爾的資產內沒有國有資產。張瑞敏說:“海爾不存在像有些媒體所說的,原來是國有企業,現在又變成集體企業,這是根本不存在的事。這些人等於對中國企業的性質根本就不了解。過去集體企業千方百計想成為國有企業,但成不了,國家不讓妳成。這是壹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集體企業和國有企業的差別在哪裏呢?政府對集體企業的經營不進行幹涉,與此同時也不提供資金援助,企業經營所需要的資金需要通過銀行貸款等自行籌備。國有企業的利潤上繳國家,集體企業的利潤可以留下來再發展、再投資。

1984年海爾開始創業的時候,員工非常羨慕國有企業。國有企業的很多優惠政策海爾得不到,很多員工說,我們不得“天時”;工廠是在平了壹片墳地的基礎上建起來的,離火葬場很近,當時員工上班沒活幹,有的員工看著火葬場的大煙筒說:我們這個廠是火葬場的八車間,言外之意,這個廠早晚要完蛋,年年虧損,不得“地利”;1984年上半年,廠裏還有800多名員工,到了下半年,剩下不到700人,有100多人寫了請調信調走,人心渙散,不得“人和”。天時、地利、人和樣樣皆空,很多員工對企業喪失信心。

 海爾在80年代的時候,企業裏只有3個電大畢業生,那時大學畢業生都想到政府部門、科研單位、國有企業工作,集體所有制企業壹個也招不進來。實際上,連張瑞敏都是被迫赴任的,因為連換三任廠長企業不見絲毫起色,張作為青島市家電公司副經理責無旁貸。而他拉時為家電公司普通幹部的楊綿綿壹起創業,原因也非常簡單,就是覺得她和別人不同,在她的同齡人上班時間買菜、織毛衣、洗衣服的時候,她在認真地讀書學習。這就是海爾的原始起點,中國壹流的跨國公司原來脫胎於壹個風雨飄搖的集體所有制的小企業。

 海爾後來發展大了,人們自然地把它當作壹個大型國有企業。搞國企改革的成就展要海爾參加,海爾說自己不符合標準,有關部門會說妳不用太在意這個,不是因為妳是國有企業才讓妳參加,妳做大了不參加,會顯得不好看。有時地方統計國有企業數據也會把海爾統計進去,因為缺少這壹塊的話就顯得太小。這種狀況可能導致海爾這家集體企業染上了非常濃厚的政府色彩。事雖如此,張瑞敏說:“海爾的性質清楚到不能再清楚了。來龍去脈都很清楚。所以我們就沒有對有關爭論作什麽回答。也許有的人就是別有用心。他們很清楚這段 歷史 ,故意地這麽來說。然後妳再去壹爭辯,就變成壹種炒作了。所以隨便他們去說吧。”

 當然,在海爾的發展過程中,享受到了許多“國企待遇”,譬如以劃撥形式兼並國企,獲得技改貼息政策等。海爾“沾上”國有企業的邊為其發展帶來能夠享受到的好處,其實也毋庸否認。例如,青島市本著引導優良資產、優勢資源向優秀經營者集聚的想法,20世紀80年代末把紅星洗衣機、得貝冰櫃、青空空調劃給海爾,這些都為張瑞敏搭起更大的舞臺,也將海爾推上新的臺階。但是,政府把很多國有資產並給海爾,難道只是海爾搭政府的便車,沒有政府搭海爾的便車之嫌嗎?而且,如同經濟學家夏業良所說,“要死的孩子別人救活了,已經是人家的了,就別舍不得”,不能因此模糊海爾的身份。

民企吧,但是裏面太剝削人了,剛面試回來,周六必須上班,還必須說自願加班,績效考核都不能妳說怎麽考核,能拿到全薪的人不多。表面上公司很大,內部卻不怎麽樣。公司不能給員工提供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員工怎麽可能給妳好好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