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病毒疫情過後,有多少零部件巨頭可能姓“中”?

病毒疫情過後,有多少零部件巨頭可能姓“中”?

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進入全球大爆發的階段,不僅原油價格暴跌、美國股市閃爆熔斷,汽車行業也在這場疫情的漩渦中越陷越深……但從另壹個角度來看,已經結束了疫情防控“上半場”的中國汽車工業,或許正在迎來壹個好時機——壹個鞏固與拓展全球供應鏈,抄底掃貨零部件企業的最好窗口。

伴隨著意大利、西班牙、法國等歐洲相繼按下“暫停鍵”,歐洲的汽車工業也開始進入抗疫節奏——作為除中國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意大利,歐洲主要汽車和零部件制造商已紛紛關閉在這裏的工廠、削減產量,並考慮讓員工回家。法拉利、蘭博基尼、菲亞特克萊斯勒已先後停產。

此外,位於西班牙、法國、葡萄牙、捷克等地的汽車工廠也已經紛紛停工停產。

在整車制造商停產的同時,歐洲的零部件制造商也同樣緊張。

盡管分別作為全球第壹大和第二大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博世、大陸均表示暫時不會關停工廠,但對於零部件汽車的沖擊也已經即將到來——不僅僅有疫情的直接影響,更有整車制造商停產所帶來的連帶影響。

變速器制造巨頭采埃孚就在壹份聲明中說,壹些車企客戶已通知供應商放緩或停止生產;德國汽車天窗制造巨頭偉巴斯特則表示,盡管其位於歐洲和美國的所有工廠目前尚在運營,但未來是否關停仍取決於生產計劃。值得壹提的是,早在歐洲疫情爆發之前,偉巴斯特就因中國輸入病例被迫關停總部長達數周。

在較大的零部件公司依然勉力支持時,壹些規模較小的零部件制造商已經支撐不下去——

位於重災區意大利的剎車生產商布雷博已經在3月16日關閉了意大利境內的四座工廠。布雷博是業界知名的高性能制動零部件制造商,是法拉利、保時捷等品牌的供應商,布雷博的停產,甚至被認為是導致法拉利停產的間接原因。

此外,輪胎巨頭倍耐力和米其林、汽車車身模塊和燃油系統供應商彼歐、以及制造活塞和其他發動機部件供應商的馬勒,也都因為疫情關閉了部分工廠。

壹輛汽車上約有3萬個零件,其中任何壹個零件的供應出現異常,都可能影響整個行業。2017年9月,因為壹家名為界龍金屬拉絲,註冊資金僅僅1700萬人民幣的小公司因為環保問題被勒令停產,壹度影響汽車零部件巨頭舍弗勒集團在華的全面業務,甚至差點造成49家汽車整車廠的200多個車型停產,損失3000億人民幣的產值的事件。盡管最終舍弗勒通過忍痛調動全球資源,妥善解決了這壹供應鏈危機,但由此不難看出,小小零部件,對於汽車行業的影響能夠有多麽巨大。

汽車行業上、中、下遊零配件產業鏈相當龐大復雜。雖然在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歷程中,自主品牌汽車已經實現了國產化,並有了自己的品牌,但有些關鍵性零部件卻始終無法繞開幾大全球零部件知名廠商,如前面提到的德國博世、法國法雷奧、日本愛信、大陸集團等汽車零部件巨頭。

在世界百強汽車零部件供應商排名中,中國沒有壹家汽車零部件供應商上榜,而由於缺乏自主研發能力和核心技術,自主零部件企業更主要集中在中低端。

“2020年,全球只會有十大設備制造商集團,它們將占全球汽車銷售總量的90%。”——2009年,“四大”之壹的德勤在其報告《新時代:邁向2020年——汽車行業轉型》中如此分析。如今,2020年已悄然而至。中國本土的汽車零部件制造商總數近2萬家,但年產值500萬元以上規模的企業僅6000余家。國內零部件商在大多數需要先進技術、先進工藝的領域都沒有競爭力。

自2018年發端的車市寒冬以來,已經有大量自主零部件企業陷入困境。銀億股份並購擱淺深陷債務危機,信義集團破產,國威資金鏈斷裂……而在病毒疫情的雪上加霜之下,更多中小零部件汽車面臨生存危機——原本外資在中國乘用車零部件行業的份額就已經接近80%,中國自主零部件企業正在沖擊下失去賴以生存的最後領地。

在吉利等中國整車制造商在海外“賣賣賣”嘗到甜頭的同時,中國汽車工業或許更應該把握時機,收購零部件制造領域的優質資產——疫情、油價、股市三項疊加,國際上大量零部件企業會陷入困境。抓住這壹難得的機會,收購壹批自主品牌需要的、擁有先進技術、先進工藝及創新型的零部件企業,可謂正當其時。

對海外零部件企業的並購,事實上近年來已不乏成功案例。

2017年,外媒曾經集中報道中國企業正計劃收購四家德國的汽車零部件企業,其中包括采埃孚集團旗下的車身控制業務單元(ZF?Body?Controls)、艾斯曼汽車零部件公司(Eissmann?Automotive)、愛孚迪(FFT)和艾森曼(Eisenmann)——如今,中國民企復星國際已經在2019年完成了對愛孚迪的收購,而在艾森曼於2019年7月倒閉後,國機集團也已經進入對其收購的關鍵階段。

更早壹些的2015年,中航收購了美國汽車零部件廠商耐世特/瀚德,中國化工集團入主世界第五大輪胎公司倍耐力;2016年,美的集團花費30億歐元收購了德國機器人制造商KUKA;而黯然破產的日本氣囊生產巨頭高田則被均勝電子旗下百利得(KSS)收購。

自2013年左右以來,針對汽車零部件的並購案數量壹直在增長。與並購整車品牌相比,針對零部件企業的收購更註重夯實技術根基,對於中國汽車工業的長遠發展來說大有裨益。

每次西方經濟危機之後,中國企業都趁機揚帆過海,而這壹次的疫情,或許也將帶來新的機遇……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