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聯篇(五):乾隆數難紀曉嵐
清朝乾隆是個頗有作為的皇帝,能賦詩作對,也十分愛才,他對大學士紀曉嵐剛真守正、秉公執法的無私品性曾評之為“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鐵齒銅牙紀曉嵐》電視劇熱播後,大家對紀曉嵐都很熟悉了,但是這對君臣之間有關對對聯的故事卻很少為人所知。
乾隆喜歡對聯,而且更喜歡即席問答,或者當面考試臣下。紀曉嵐也知道在智慧非凡的乾隆面前做事,平庸就意味著淘汰,不論是賦詩問答還是撰聯題詞,他都必須認真對待,壹點也不能馬虎。
有壹年冬天,紀曉嵐跟隨乾隆南巡至白龍寺,適逢寺僧鳴鐘。深山古剎,鐘聲渺渺,乾隆不禁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上聯“白龍寺內撞金鐘”七個大字,示意紀曉嵐對下聯,大學士不愧才思敏捷,立即說“黃鶴樓中吹玉笛”。乾隆當即稱贊紀曉嵐:“佳對!”
有壹年夏季,乾隆帝帶著記曉嵐壹同去宮內後花園中遊玩,也是要他做伴呤詩作對,乾隆帝見池中的荷花初綻,即得壹佳句雲:“池中蓮藕,攥紅拳打誰?”紀曉嵐看到池子的左邊有蓖麻,便以此物對出下聯:“岸上蓖麻,伸綠掌要啥?”同樣以問句相對,天衣無縫,令乾隆稱奇。
壹次,乾隆給紀曉嵐出了上聯,“兩碟豆”,紀曉嵐對:“壹甌油”。乾隆皇帝馬上改口說:我說的是“兩蝶鬥”。紀曉嵐知道皇上又在出難題考他,好在他思維敏捷,連忙說我對的是“壹鷗遊”;乾隆帝聽了沒有說話,心裏卻暗暗地佩服紀曉嵐,於是又添了兩個字,我說的是“林間兩蝶鬥”,紀曉嵐心裏壹喜,加這樣兩個字太簡單了,想都不用想,立即說“水上壹鷗遊”。對聯這種文體,出上聯易,對下聯難。大學士紀曉嵐與乾隆帝對對聯,當然只有對下聯的份,足見紀曉嵐博學多才,腦筋也轉的快!
乾隆皇帝舉辦了壹次千叟宴,有近4000人赴宴。宴會中,乾隆皇帝指著壹個141歲的老者出了壹副上聯:“花甲重逢
增加三七歲月”;花甲重逢指兩個60歲,三個七歲相加或相乘都是二十壹歲,兩數加起來正好是141歲。上聯壹出,乾隆要群臣對出下聯,群臣面面相覷,大家不約而同指向紀曉嵐,大學士早就料到這種結果,他當即對出了下聯:“古稀雙慶
更多壹度春秋”。古稀雙慶指兩個70歲,壹度春秋就是壹年,加起來也是141歲。乾隆聽後滿意地笑了。
紀曉嵐滿腹經綸,才高八鬥,乾隆很想出個難題為難他壹下,以表示自己壹樣有文人的天賦,也好壓壓他的才氣。壹天,君臣來到關帝廟,乾隆忽然靈機壹動,想出了壹個怪題,對紀曉嵐說:“關聖帝君是個大忠大義之人,為他建起的廟宇無處不有,歌頌他的聯語隨處可見,可是從沒有見過吟詠他妻子的對聯,朕命妳吟壹聯,頌揚關夫人的品德。”
這個題目說難的確很難,因為不論史書《三國誌》,還是小說《三國演義》都只字未提這位關夫人。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既沒有壹點文字材料,又無民間傳說,如何歌頌這位夫人呢?不過,紀曉嵐畢竟是紀曉嵐,這事也難不倒他,只見他故作沈思狀,略壹思索,便作出了壹副對聯:
生何年,歿何月,皆無從考:
夫盡忠,子盡孝,豈不謂賢?
這副對聯妙就妙在這裏,既然關夫人的事跡書無所載、史無從查,自然她的生和死“皆無從考”了。然而,她的丈夫大忠大義、其子又是大孝之人,那麽她理所當然可以稱為“賢”了。乾隆皇帝聽後龍心大悅,贊賞了紀曉嵐的文才,在他面前豎起了大拇指連說:“好句好句。”
紀曉嵐的父母病逝後,他想按當時慣例辭官回家服喪守孝三年,想遞上奔喪辭呈又恐皇上奪哀不準,自然心事重重。壹天,乾隆帝見紀曉嵐悶悶不樂,有些心不在焉,便直接問他道:“我看妳面帶愁容,壹定是‘口十心’思(口、十、心組成思字),思妻思子思父母。妳說我猜的對不對呢?”紀曉嵐壹聽皇上所問的話,知道是出了壹副拆字上聯,他立即跪下大聲奏道:“聖上深知臣心,臣因久別故鄉,父母又因最近仙逝,如蒙聖上恩準返鄉,那真是“‘言寸身’謝(言、寸、身組成謝字),謝天謝地謝君王。”
乾隆帝聽了十分同情他,當即批準紀曉嵐離京返鄉服喪探親。
紀曉嵐在服喪守孝的三年裏,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盡管時時提醒自己,處處謹言慎行,然而還是出了件事,險些丟了性命。原來有壹年春節前夕,他應鄉親的邀請給其寫了壹副門聯:
上聯是“驚天動地門戶”
下聯是“數壹數二人家”,
橫 批“先斬後奏”。
大年三十,這家近鄰把對聯貼出之後,大家仰慕紀曉嵐的才華,誰都想先睹為快,去看對聯的人很多。有個跟紀家積怨成仇的財主見了這副對聯,認為報復紀家的機會終於來了,馬上差人串通了當地官府,上告到京城,說紀曉嵐在家鄉寫對聯公開煽動鄉民造反。
適逢那時朝庭還在大興文字獄,盡人皆知,乾隆壹手制造出來的冤案高達壹百三十余起,比歷代所有皇帝制造的文字獄總和還要多。當乾隆帝聽到紀曉嵐煽動鄉民造反的消息,火冒三丈,立即派人把紀曉嵐押回京城問罪。乾隆帝見到紀曉嵐便拍案大怒,喝道:“好個膽大的紀曉嵐,朕待妳不薄,妳煽動鄉民造反知罪嗎?”紀曉嵐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只好連連叩頭,口稱:“知罪!知罪!”乾隆火氣越來越大,又指著紀曉嵐大罵不止:“妳紀曉嵐身為大學士,朕看妳是個人才,常常與妳壹起吟詩作對,妳竟忘恩負義,敢在家中服喪守孝期間,公然寫對聯煽動鄉民造反!”說著說著就吩咐立在左右兩旁的刀斧手:“給朕拉出去斬首!”
紀曉嵐壹聽嚇出了壹身冷汗,連忙喊道:“我主萬歲,萬萬歲!是臣寫的哪副對聯煽動鄉民造反?臣想知道,死而無怨!”乾隆余怒未息,仍大聲罵道:“妳紀曉嵐還裝什麽糊塗,也好,讓妳死個明白!”轉身示意太監把那副“犯上作亂”的對聯讀給紀曉嵐聽,紀曉嵐這才如夢初醒,不禁轉悲為喜,心裏高興起來。他這壹高興,倒把乾隆皇帝給弄糊塗了,忙問:“妳還高興什麽?”紀曉嵐松了壹口氣,說:“萬歲息怒,這副對聯確實是我寫的。但請萬歲爺容我說明情況,我給寫對聯的這壹家有兄弟三個,都住在壹個院子裏。老大是賣鞭爆的,鞭爆壹響,便是“驚天動地門戶”;老二是個做糧食生意的,買賣糧食時需要過鬥(鬥是壹種量器),過鬥要記數,便是“數壹數二人家”;老三是個賣燒雞的,他先殺後做,便是“先斬後奏”。告狀的人不說這個家庭的實況,只單純地從字面上看,要不是皇上聖明,我紀曉嵐早已成了刀下鬼了。”乾隆帝念其君臣舊情,本來就沒有下定非要殺他不可的決心,又聽紀曉嵐這麽壹說也覺得在理,便放過了這個既是臣下又是自己的文友,紀曉嵐慶幸自己走出了鬼門關,千恩萬謝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