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維的生平簡歷,哪位幫忙找下撒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靜安,又字伯隅,晚號觀堂(甲骨四堂之壹),浙江嘉興海寧人,國學大師。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甲骨四堂之壹。與梁啟超、陳寅恪和趙元任被稱之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陳寅恪認為王國維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著述甚豐,有《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紅樓夢評論》、《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觀堂集林》、《古史新證》、《曲錄》、《殷周制度論》、《流沙墜簡》等62種。1927年,北伐軍揮師北上,湖南軍政府槍斃葉德輝。1927年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塊錢,自溺北京昆明湖。衣袋中尋出壹封遺書,封面上書寫著:“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遺書內容說:「五十之年,只欠壹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
王國維為何自溺,至今仍爭論不論,壹般學者論點有所謂的:“殉清說”、“逼債說”、“性格悲劇說”、“文化衰落說”。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的序言中寫道:“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壹假定之義焉。其義曰:凡壹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壹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像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為李煜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為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為抽像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壹人壹事。”
[編輯] 生平
1877年出生於海寧鹽官。
1882年入私塾。
1893年中秀才。
1899年進上海《時務報》,業余去東文學社學習外文及理化,開始接觸西方文化。
1901年秋,受資助赴日入東京物理學校。次年夏,因病回國。
1903年起,任教於通州和江蘇師範學堂,講授哲學、心理學等。寫出《紅樓夢評論》等多篇哲學、美學論文。後自編為《靜庵文集》,於1905年出版。
1907年,北上,任學部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修。期間,著《人間詞話》,《宋元戲曲史》。
1911年,東度扶桑。
1916年,回國到上海講學,並編輯學術刊物,兼任哈同所辦倉聖明智大學教授。又為藏書家蔣汝藻編《密韻樓書目》,並參加纂修《浙江通誌》。
1923年,應遜帝溥儀之召,北上就任“南書房行走”。
1925年,應聘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講授經史小學,並研究漢魏石經、古代西北地理及蒙古史料。
1927年6月,自沈於頤和園昆明湖,死因說法不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