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貞觀長歌 主要說寫什麽

貞觀長歌 主要說寫什麽

《貞觀長歌》在充分虛構、戲說基礎上,藝術地再現了唐太宗李世民主政後唐朝初期二十三年的故事。武德九年(626年),唐高祖李淵次子秦王李世民經過玄武門之變,登上大唐王朝的最高統治地位,成為唐朝第二代皇帝。當時,位於北方草原強大的阿史那部首領頡利壹直窺視中原千裏沃野,乘太宗甫立根基未穩之際,親率十余萬鐵騎驟然南下威逼長安,欲與李世民逐鹿中原號令天下。在唐朝面臨戰亂再起、山河破碎的危急關頭,李世民高瞻遠矚審時度勢,力排眾議,做出了傾其府庫與頡利媾和以換取生養發展時間的艱難戰略抉擇,從而使唐朝避免了兵連禍結,壹蹶不振的危險。經歷這次恥辱,胸懷大誌、性格堅韌的唐太宗決心盡快帶領廣大軍民戰勝頡利,壹統草原各部,實現天下和平。為此他臥薪嘗膽,勵精圖治,壹方面發展生產,增強實力,另壹方面加強軍隊訓練,提高唐軍戰鬥力。三年後,唐軍對荒漠梟雄的反擊戰終於打響。飽含統壹天下熱情的大唐將士同仇敵愾,前仆後繼,終於贏得了著名的定襄大捷,平定了北方,實現了國家的統壹。《貞觀長歌》在重現這段歷史時,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為保衛和平,實現民族大融合鍥而不舍、永不屈服的偉大精神,洋溢著崇高的民族復興的歷史責任感,慷慨激昂,令人感奮。

在贏得與頡利可汗戰略決戰的決定性勝利之後,太宗李世民為了讓大唐王朝迅速走向和平建設的軌道,摒棄了中原王朝歷代封建統治者“自古皆貴華夏而賤夷狄”的傳統,實行“夷漢壹家”的民族團結政策,大膽地將處於災荒中的數十萬頡利部眾遷徙到內地,將良田草場劃給他們耕種放牧,使這些草原民族災民絕處逢生。此外,李世民還重用草原民族人才,對各族精英壹視同仁。這些舉措讓各族人民深為唐太宗對各民族愛之如壹的博大胸懷所感染,使得因多年兵戈相見而積澱下來的矛盾得到化解,各族百姓在唐朝廣闊疆域內和睦相處,***同開拓建設強盛國家,譜寫了壹曲民族團結,***同繁榮富強的贊歌。唐太宗因此而被各草原民族***同尊奉為“天可汗”,中國的疆域也因此而空前遼闊。對民族團結主題的準確揭示和生動表現是本劇成功之筆,通過對初唐時期的這次民族大融合的史詩般的描寫,作品向觀眾展現了中華民族形成歷程的壹段縮影,體現了中華民族是生活在中華大地上的華夏各族兒女***同組成的壹個民族大家庭,謳歌了各族人民在這塊土地上相互交融,和平***處,促進了人類文明發展這壹重大主題。

貞觀初期的唐朝,國家歷經多年戰火,民生雕敝,百廢待興,李世民富有遠見地選擇了“撫民以靜”、“偃武修文”的和平建設道路,推行了壹系列開明的治國方略,堅定不移地把治國的重點放在發展農桑,繁榮經濟之上,他大膽裁減官吏,精簡軍隊,不拘壹格地選拔人才,虛心納諫,集思廣益,重視文化建設,發展學校教育,推行科舉制以擴大統治基礎,實施均田制以安定民眾生活,同時加強制度建設,改善統治方法,從而使唐王朝走上了壹條快速發展之路,壹幅用智慧熱血和汗水描繪的盛世鴻圖,開始展現在這塊曾經多災多難的遼闊大地上。

情節曲折 扣人心弦

唐這個國家由分裂走向統壹、天下由動蕩走向安定的特殊歷史時期,湧現出了大批不凡人物,他們之間既有為了***同理想抱負和衷***濟的奮鬥,也有為了不同階層利益劍拔弩張的較量。貞觀年間壹批著名的政治人物在本劇中活靈活現,呼之欲出,如歷史上享有盛名的 “房謀杜斷”中的房玄齡、杜如晦,著名的諫臣魏徴,機心縝密深富韜略的長孫無忌、岑文本等,曠世名將李靖、李世績(徐世績,第壹次被賜姓為“李世績”後稱“李績”)等。他們性格鮮明,遭際各異,彼此間關系錯綜復雜,有的還結有恩怨,但是對太宗李世民絕對忠誠,對國家絕對忠誠,對大唐百姓絕對忠誠。唐太宗以驚人的領導力,舉重若輕地駕馭著這些身負超凡智略的英才,做到了治國與治人的完美結合。

壹代雄主唐太宗的皇室成員之間也隨著歷史脈絡的跌蕩起伏,經歷著壹次次悲歡離合。庶出皇子李恪、李佑等人與長孫壹脈的三個嫡出皇子李承乾、李泰、李治間的儲立之爭,設置了大量懸念,渲染了重重疑團,故事生動壹波三折,環環相扣,矛盾沖突驚心動魄,扣人心弦。國家重任的寄托,民族未來的選擇,讓李世民經歷了深重的情感煉獄,他長期在封建君王的責任和父子之情間徘徊,不斷承受著心理的折磨。不過,理智最終戰勝情感,通過長期的考察和反復的比較,他選定了沈穩仁厚的皇九子李治作為自己的接班人,扶助他繼承了帝位,使得貞觀壹朝確立的政治路線得到延續。李治繼位後,唐朝又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另壹個著名的治世“永徽之治”。

並且塑造了史籍無載的文藝人物,但仍然有血有肉、特征不壹、真實生動。這樣仍不失為精彩的歷史劇.除了活潑的安康公主和那位番邦公主、李恪、李承乾等人物表現的遠遠不是靠考究史實所能臧否的以外,還有直言敢諫的魏徵、長孫無忌,忠貞果敢的李靖、李世績(徐世績),勇猛無私的尉遲敬德、程咬金等人物性格都有不同的展現。

應當提到的是劇中的兩位非常令人敬畏的人物,孫達與常勝。這倆貞觀初期的豪俠形象的表現,已經不是讓人在人物的正面或反面上來判斷了。他們實際都是前太子李建成的余部。其實我不認為他們是甚麽反面人物。這就是劇中的壹個比較獨到之處,塑造人物性格復雜化,讓人發起思索和感悟.而不是因為他們是反對李世民的就壹定是壞人。建成的壹些余黨譬如魏征等人不都被唐太宗重用了麽?

看常勝此人,武藝精通、仗義仁厚,他為保護太子而與強賊(實際是李建成余黨)勇戰,這其實就是他忠於職守的表現,不因為他反對李世民而忘記自己保衛太子的任務。看他外表魁偉、微蓄胡須,刀槍劍戟無不精通,此義士常常是多為他人的安危所考慮,譬如為防止日後暴露身份連累親人而裝作不識親爹與未婚妻。這人令我想起了瓦崗軍的義士神槍王伯當,都屬悲劇英雄。

即使是到了亂兵嘩變之際,他卻沒有就勢隨兵進攻李世民,而依然堅守職責,保衛朝廷,辦起事來壹碼歸壹碼,也難得此英傑。他看透了那個叛軍頭目妄想藉機擾亂都城,從而導致生靈塗炭的險惡用心,毅然以壹人之力與大隊人馬搏鬥。連連殺掉壹些不知天高地厚的軍痞之後,壯烈捐軀。這實際就是不以私怨而廢國事之大義,難能可貴、可歌可泣。其父親、媳婦抱屍痛哭的場面令人不禁傷感.

孫達,太子李建成幕僚,武藝高超,真正是來無影去無蹤,有萬伏不當之勇。其面貌奇偉、濃須厚髯,容易令人想起風塵三俠之虬髯公與瓦崗寨“飛將”單雄信等勇士猛將。他比起常勝,更加迫切於要復仇。他幾次刺殺唐太宗而不成,常勝犧牲後他去給常勝爹爹、媳婦銀兩,仗義疏財。唐軍趁機來捕他,他奮力猛戰。最後為了不使無辜的朋友之妻受傷害而就擒。此忠貞豪俠豈能是逞匹夫之勇者所能望其項背?

好在大唐貞觀帝用人不計門第、唯賢是舉,很多以前有怨者或敵對者皆為其用,尉遲敬德曾隨割據豪強劉武周進攻唐軍,依然被李世民委以重任;劉文靜是其恩人,被昏聵頑固的李淵下獄,秦王還至牢中請教治國用兵之策;軍事謀略家李靖原為隋將韓擒虎外甥,與李家有私怨,被李世民力勸李淵而救下。常勝、孫達之輩豪俠,正是李世民所敬佩的果敢忠貞義士.

《貞觀長歌》的第3集、第4集,看後感覺蕩氣回腸、大大揚威特別是看到第4集的那些將士們與攻城番賊喋血激戰的場面,簡直有淚盈眶

楊家將、嶽家軍、範仲淹故事的有關影視劇曾經多次表現楊延昭、呼延贊、嶽雲、牛臯、狄青等中原地區的民族英雄、愛國將領,在面對番邦貴族統治者不顧勞民傷財、生靈塗炭而發動的野蠻進攻的堅決抵抗、鬥智鬥勇。其實反映唐初平定邊境戰亂的影視劇很罕見啊,就憑這壹點就是很引人入勝的。

盡管李唐貞觀年間唐太宗及其臣子魏徵、李世績(徐懋功)、房玄齡等施行的是偃武修文、以治為主的和平穩定政策,外交、經濟、政治、文化等得到昌盛發展。但如果沒有對突厥等貴族統治者的抗擊、對高昌等割據勢力的平定,如果沒有軍事力量、邊境防禦的堅強保障,怎能保證貞觀有大治?

番軍十幾萬人馬圍困壹座城池,大唐將士們在城頭觀望著如同滔滔激流、浩浩蕩蕩直逼城下的番兵番將,毫不畏懼、愈發堅定。唐守軍還有叔侄同上陣,叔父還鼓舞賢侄的勇氣。那群番邦強寇,自恃少年時即精通弓馬騎射,壹個個仗著人多,耀武揚威;他們的兵器有椎(錘)、叉、刀、棍、棒、斧等等,有長有短,以盾牌護軍。他們不是雄鷹,不是英雄。因為像古時候的格薩爾王(唃斯啰)、冼夫人等少數民族的英雄的所作所為都是維護正義、為國為民的。而攻打唐軍的這夥番軍卻是進犯中原、殘害百姓,屬於強盜行徑。唐軍將士刀槍弓戟壹應俱全,嚴陣以待。唐軍出城將壹部分敵兵引進城中,番軍受到城墻上伏兵的嚴厲打擊。 可是貪婪的番軍又準備進行攻城了。敵兵第壹輪進攻即遭受飛蝗般箭射,狡滑的番邦弓弩手在盾牌掩護下,又向城上射箭,壹批唐軍捐軀。敵兵黑壓壓壹大片架雲梯攻城,唐朝民族英雄們以滾木、巨石等加以還擊,打得番賊狼狽不堪。番兵人多,逐漸有上了城的,將士們與之搏鬥血戰。壹時間兵器聲、慘叫聲、吶喊聲震天。有的英雄不幸跌落城下,卻被胡賊亂刃相害。唐軍人少,主帥命令不可撤退,誓與城池***存亡。番兵的淫威遇到了不怕死的民族英豪的強烈抵抗。那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強賊正以鐵桶之勢攻城,後又因故被命令停止攻擊。 大唐男兒們創傷未愈、舉起兵器和戰旗在城頭上吶喊歡呼。這些無名勇士不愧為民族英雄.他們原來的身份有百姓、有割據勢力或隋末農民起義軍的歸唐者,有的本就是唐兵,在面對強敵時,堅定地團結在壹起。老百姓也扛著農具或棍棒準備來助戰,其中還有老人,盡管他們不知戰況會如何發展。

我國古代有“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的西漢民族英雄“飛將軍”李廣,有“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南宋抗金名將嶽飛,有不怕出身“卑微”的北宋抗夏將領狄青,有投筆從軍報國的漢將班超等等.倘若像這許許多多不畏犧牲的愛國人物的民族英雄的稱號都要被懷疑的話,那末,我可就感到匪夷所思了。民族英雄的涵義既有狹義的,也有廣義的。 無論狹義或廣義,不可否認其民族英雄的稱號。唐朝的李靖、李世績(徐懋功)、薛仁貴、尉遲恭、程咬金、柴紹等著名將領,曾經率部奮戰在保護唐朝中原邊境的戰場,他們不為民族英雄誰為民族英雄?

《貞觀長歌》不是歷史正劇,但是它又抒寫了以太宗愛女安康公主的情感經歷為代表的幾段愛情故事,或浪漫或壯美或悲情。劇中還巧妙地安排了有確切記載的唐太宗與鄭姓女子的婚姻風波。在情與法之間,太宗做出了理智的選擇,雖留下了有情人未成眷屬的遺憾,但卻捍衛了禮法的尊嚴和國家政治的穩定。這些愛情故事有機地融入到緊張尖銳的宮廷鬥爭之中,讓作品平添了幾多絢麗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