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為什麽被國人稱為“棒子”?
國人常常稱韓國人為“棒子”,稱韓國為“棒子國”,帶有戲謔和蔑視的意味。但為什麽稱之為“棒子”呢,可能很多人都不明所以,只是跟風而已。網上對“棒子”稱呼的由來有好幾種說法,但這位專家的解釋最靠譜。
網上壹種說法稱朝鮮人(包括北朝鮮和韓國)愛種也愛吃玉米,而玉米在東北又被稱作“棒子”,所以就稱之為“棒子”了。事實上朝鮮人很少種植玉米,基本以水稻和小麥做主食。
/3ac79f3df8dcd100d1fb80e8798b4710b8122f97?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另壹種解釋和前壹種解釋類似,說在古代,朝鮮每年都要向中國朝廷進貢人參,而人參在我國東北也叫“棒槌”,所以逐漸稱朝鮮為“棒槌”,直至演變為“棒子”。
/e1fe9925bc315c6077c7132686b1cb13485477a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還有壹種說法也稱“棒子”是“棒槌”的演變,東北人稱頭腦簡單,不明事理的人為“棒槌”。國人認為朝鮮人就符合這種特征,所以就蔑稱為“棒槌”,久而久之逐漸演變為“棒子”。
第四種說法在網上比較流行,稱日本占領我國東北時期,很多朝鮮人幫日本人做警察,當“二鬼子”。但日本人對朝鮮人也不完全信任,所以不給他們配武器,這些朝鮮警察只能拿洗衣棒作為裝備在中國人面前作威作福,因此老百姓蔑稱他們為“棒子。這種說法看似合理,實際上也不成立,因為按這種說法,“棒子”這壹蔑稱在20世紀才出現,但其實“棒子”的稱呼在清代時候就已經出現了。
/9358d109b3de9c829e3781466781800a18d843a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那“棒子”的真正起源是什麽呢?韓國歷史學家黃普基(沒錯,是韓國人)的論文《歷史記憶的集體構建:“高麗棒子”釋意》對此研究最為透徹,也最靠譜。他利用記錄朝鮮王朝出使中國的文獻《燕行錄》,解釋了這壹蔑稱的整個來龍去脈。
/42a98226cffc1e1723d8f4f84190f603728de990?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黃普基在論文中指出,“棒子”原為“幫子”,指的是朝鮮使團裏的奴婢。康熙年間王壹元《遼左見聞錄》對這個詞就有解釋:“朝鮮貢使從者之外,其奔走服役者,謂之‘棒子’。”這個詞在朝鮮的漢字文獻裏也可找到,寫作“幫子”、“榜子”或“房子”,讀作“bangza”。所以“棒子”壹詞已經出現好幾百年了,並不是現代才出現的。
那“幫子”作為中性詞,怎麽逐漸演變為“棒子”這壹明顯帶有蔑視意思的貶義詞呢?還得從古代中國和朝鮮的關系說起。大家都知道朝鮮壹直以來都是中國的附屬國,中國是朝鮮的宗主國,朝鮮的王(不能稱皇帝)要經過中國皇帝的冊封。雙方都要履行各自義務:朝鮮奉中國為宗主國,履行附屬國進貢、朝賀等義務;中國則對朝鮮有保護的責任,對朝鮮時常賞賜。
朝鮮基本上每年都向中國派遣朝貢使團,通常使團由兩班士大夫、中人和奴婢三種階層的人組成,兩班士大夫相當於代表團團長,中人是中層管理幹部,奴婢就是打雜跑腿,服侍領導的下人,這些人又稱為“幫子”。進貢使團中領導層和下人之間的比例大約是1比9。
“幫子”在朝鮮是社會底層,最為貧困,對金錢有著天然的追逐性,而加入使團到中國,就有了大把尋私牟利的機會。“幫子”們為了賺錢,購買清政府明令禁止出口的物品,走私到朝鮮獲得暴利這是最常見的;還有的“幫子”替使團購買物資時,想方設法貪汙錢財,甚至連朝鮮進貢的貢品也是他們偷竊的對象;更有不少“幫子”將沿途的中國百姓當作牟利對象,偷雞摸狗,竊取錢財。中國百姓對違法的“幫子”不勝其擾,就投訴到使團領導,使團領導的處理辦法壹般就是“杖打”,即用棒子打“幫子”。於是中國人就把“幫子”稱為了“棒子”。
/1ad5ad6eddc451da01a47422bdfd5266d11632ac?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如果“幫子”們只是騷擾沿途百姓的話,還不至於讓中國老百姓對所有的朝鮮人都深惡痛絕,即“棒子”只是稱呼朝鮮使團中的下人,不至於稱呼所有的朝鮮人。“棒子”之所以演變成對所有朝鮮人的蔑稱,和當時的中國政府有最直接的關系。
明清時,朝廷為了在朝鮮人面前樹立“天朝上國”的顏面,不但對是朝鮮使團大加賞賜(賞賜的價值遠遠超過進貢物品的價值),還下令使團經過的地方要給使團提供各種便利。哪怕接待費用遠遠超過當地百姓的承擔能力,也會強迫他們拿出來。例如,明朝政府壹直要求遼東驛站給來訪的朝鮮使團提供車輛,到隆慶、萬歷年間,這壹帶連年水患,莊稼歉收,再加上女真人的劫掠,本已度日艱難。朝鮮使團來了,衛所官員便動用酷刑,逼驛站車夫籌措,車夫鬻賣子女,仍然湊不足數,最後自縊而死。到清朝時,東北百姓生活還算安定,但朝鮮使團人數卻也增長數倍,而且中國官方規定的接待標準也超過明代,所以負責接待的地方百姓還是費錢費力,苦不堪言。如果朝鮮使團借宿中國人家,遺失了銀錢,政府就把這壹家人全部抓走,“備盡酷刑”。朝鮮使團要過河,船夫因風大浪急不肯渡,傳到乾隆皇帝耳中,直接下令砍了九名船夫的頭。
正因為這樣,沿途的百姓見到朝鮮使團如同見到“仇人”,打心底仇視朝鮮人。逐漸地,“棒子”這壹蔑稱從最開始只稱呼使團的下人演變為稱呼所有的朝鮮人。
/8435e5dde71190ef4465ea16c51b9d16fcfa6058?x-bce-process=image/resize,m_lfit,w_450,h_600,limit_1/quality,q_85至網絡時代,“棒子”壹詞從東北地區迅速傳播到全國,加之很多網友對韓國的印象都不太好,這個詞就成為國人稱呼韓國人的常見外號了。當然,稱韓國人為“棒子”並不能使我們真正強大,只有國家更加富強、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國人的素質更加提高,各方面都遠超韓國,那樣才能真正地獲得心理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