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自控能力差需要心理幹預嗎?
3-5歲的孩子自控力差,從兒童成長規律看,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因為3-5歲的孩子本身在行為習慣和情緒表達上,是沒有自我控制意識的,更多的是習慣養成和表達需要。
坐不住,是因為孩子的專註力沒有及時引導好,父母深度陪伴孩子的教育不夠。何為深度陪伴?就是壹方面扮演成孩子同齡人角色,和孩子壹起坐在地上畫畫,拍手,配合孩子玩玩具,另壹方面,扮演成孩子老師的角色,堅持每天晚上睡前給孩子讀繪本,壹定要堅持三個月以上,孩子就會形成壹種聆聽和思考的習慣,堅持壹年以上,孩子的聯想能力就會特別好。
比如我家孩子三歲半,從兩歲開始,每天晚上陪他畫畫,讀繪本,玩數手指 遊戲 ,比賽認識車標和商標 遊戲 。上幼兒園以後,也經常晚上睡前和孩子壹起做聯想的小 遊戲 。我逐漸發現,孩子的想象力特別震撼。比如看到本田車標,他說爸爸,這個車標像大橋。我真的都沒想到。再比如我們壹起玩詞語 遊戲 。我說有“天”的詞語,有哪些?兒子就說有“藍天”,我說還有呢?兒子就接二連三的說出了“晴天,白天,黑天,今天,昨天,明天,陰天,甚至說出了天空,天氣,雨天”等,後來我就問孩子天空中有什麽呀?他就邊想邊說“飛機,白雲,太陽,月亮,星星,火箭,閃電,我還告訴他,天空還有宇宙飛船,宇航員。然後他就告訴我還有兔子,我說為什麽還有兔子?他說月亮上媽媽說有兔子。
然後,妳可以去問孩子,飛機上有啥?公園裏有啥?以此類推,讓孩子和妳在壹起,有很多發現,他自己也好開心。
這是引導孩子養成聆聽和主動發言習慣的很好方式。孩子願意思考了,被家長從小陪伴和關註多了,就不會到處走動,亂發脾氣,就會聽父母的話,聽老師的指令。2-3歲的時候,父母缺少對孩子持久性的陪伴,都會出現孩子多動,他認為老師的要求和他無關,背後是因為他的要求那爸爸媽媽不去關註,響應,經常只顧忙自己的事,所以,他也不會對別人的要求有響應。比如壹起做 遊戲 ,壹起看電視,讓孩子獨立去完成壹件事,如拼裝壹個玩具,安靜的自己玩。這才是孩子多動癥的根結所在!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制力,增加他們的自控能力呢?
要訓練壹項能力,就必須先要了解這項能力,現在,就讓我們來認識下自制力。
從字面上解釋
自制力是控制自己的能力,是指能夠完全的、有意識的控制自己情緒,支配自己行動的能力。
情緒方面:
孩子動不動就愛發脾氣、跟父母頂嘴、任性,這些都是自制力偏弱的表現,無法控制好自己情緒。
行動方面:
做事情半途而廢、三心二意、磨磨蹭蹭,計劃好的事情無法按時完成,上課走神、小動作多,寫作業無法集中精神等。孩子的很多問題,其實都是缺乏自制力的表現,對生活、學習產生了種種不良的影響,父母為此感到焦慮,也是情有可原。
任何壹項能力的培養,都有阻礙它形成的因素和促進它形成的因素。那麽,在培養孩子自制力這件事,哪些因素會對其造成阻礙呢?
打孩子
家長們覺得打孩子能起到警示的作用,可以防止他下次再犯。
實際上,卻並不是那麽回事。
孩子當然害怕被打,但卻不會因此自制。而是會選擇其他的方式做抵抗,比如撒謊,又比如背著父母偷偷做。
在現實中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孩子沈迷手機 遊戲 ,被父母打了壹頓,並不會因此就不玩了,而是會選擇在父母看不到的地方,想方設法地去玩。
壹般情況下,男孩子受到地管教會更嚴厲,挨得揍也比較多,但是,同時我們也發現,大多數情況下,男孩子的自制力,是不如女孩子的。
所以說,揍孩子不僅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往往還會將狀況推向更惡劣的方向。
不作為
當孩子做出沒有自制力的行為時(比如長時間玩 遊戲 ),家長如果不及時地制止,孩子得不到正確地引導,自然會重蹈覆轍。
長期以往,孩子就會放任自己的行為,自然也就沒什麽自制力,這種影響反應到學習上,就會形成懶散、敷衍的學習情緒。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沒有自制力的行為時,家長就要好好反思壹下,自己是否對孩子太過放任了。
孩子自制力的培養離不開父母的引導,這期間必然有壹個他律到自律的過程。
我們剛剛說過了阻礙孩子自制力形成的因素,接下來說壹說 促進孩子自制力形成的因素。
生活中有規矩,讓孩子明確界限
其實孩子的自制力比我們想象中要強,關鍵在於父母平時有沒有給孩子立規矩、講原則,讓孩子明白自己言行的界限在哪裏。
在節目《媽媽是超人》中,因為女兒咘咘平常喜歡吃零食導致每次吃飯都是壹件難事,賈靜雯決定給咘咘定下規矩,挑戰三天不吃零食。
她打從心底覺得這個挑戰必定會失敗。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當她反復跟孩子講清楚規則後,每壹次面對自己喜歡的餅幹、糖果時,咘咘都能堅持不吃。
所以很多時候,不是孩子自制力不行,是父母原則性不夠強 ,可能在看到孩子撒嬌、耍賴、哭鬧後,就妥協了,打破了既定的規則,讓孩子嘗到了甜頭。
雖然我們不希望用太多的規矩去約束孩子的 探索 行為,但壹些必需的規矩還是要有,比如對於零食、電子產品、作息時間的要求等。
建立規則時壹定要跟孩子商量和討論,由孩子自己說出來的規矩,他會更樂意去執行。
定下了規則,家長就要和孩子壹起遵守,當孩子不遵守的時候,家長的態度壹定要堅決。
比如規定了孩子每天只能玩10分鐘手機,如果孩子玩了20分鐘,那麽第二天就不許玩,不管孩子怎麽要求都要拒絕。
在適當的規矩當中,孩子慢慢的會由他律轉變成自律 ,知道自己什麽時候應該做什麽,自制力也就得到了發展。
同時,當孩子表現出自制的行為時,家長也不要忘了給予鼓勵和贊賞,可以更有效地發掘孩子的潛力,強化孩子的良好行為。
尊重孩子,允許適當放松
曾見過壹個媽媽,回家看到孩子在看電視,就對孩子發火,指責孩子不學習。
孩子說我作業都做完了,復習預習也都做過了,電視剛打開呢。
然後媽媽就跟孩子吼到:作業做完了就不會看看課外書嗎?下次考試妳就壹定能考壹百分嗎?能就看,不能就別偷懶。
然後又給孩子找了兩套習題要求孩子做。
研究表明,人的自制力是有限度的,大腦會在苦差事和尋找簡單的獎勵之間尋找平衡,如果讓人連續完成兩件事情,每件都需要很強的自制力,那麽第二件事往往會做得很差。
所以,與其讓孩子在題海戰術中耗盡所有對學習的興趣,不如允許孩子自己安排時間,做好應該做的事情之後,稍微放松壹下。這樣孩子也能品嘗到自制的甜頭,更利於自制力的培養。
及時的提醒,讓孩子對自己的負責
如果父母總覺得孩子還小,做什麽都可以被原諒,那孩子就很難形成自律的習慣。
當然,想讓孩子壹瞬間明白利害關系並不現實,我們可以從給孩子壹個提醒開始,讓他們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比如:
孩子喜歡在超市亂拿東西,那在去超市之前,就可以和孩子說好,要買什麽東西可以先商量,約定好的才可以拿,如果亂拿東西,或者發脾氣的話,爸爸媽媽會帶妳馬上離開超市。
孩子看電視、玩 遊戲 入迷,也可以提前十五分鐘提醒孩子壹次,再過壹會就要去做下壹件事情了,如果不遵守約定,那麽明天就失去看電視、玩 遊戲 的機會了。
父母的語氣可以很溫柔,但態度卻需要堅定 。當孩子能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自制力也就不在話下了。
孩子往往更貪戀當下的安逸,很少願意犧牲掉眼前的快樂、舒適,去換取日後的成功和幸福。
所以才更需要父母去幫助、引導他們 ,現在養成了這些好習慣,才能讓他們在以後,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
終有壹天孩子會明白父母的苦心,知道自制比放縱更幸福。
孩子自控能力差需要心理幹預嗎?
我的意見是不需要心裏幹預 。但是,為了孩子的能夠 健康 成長,家長們必須重視。自控能力差的孩子,在學校普遍存在,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每個班級都有幾個。他們平時活潑好動,說話無拘無束,老師上課,他們在下面搞小動作,左顧右盼,交頭接耳,更有甚者,打斷老師講課。
作為壹個正在成長的孩子,這點毛病屬於正常,可是,除了玩以外,孩子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那麽,課堂上註意力不集中精力,直接影響孩子的學習成績,如果不及時糾正,很容易形成習慣就很難改變,不利於孩子的成長。所以,家長應該重視,並且配合老師,針對孩子的這種毛病產生的原因,加以引導。
孩子自控能力差大概有壹下幾種原因:
壹,有的孩子比較聰明,理解能力強,反應快,老師講的東西壹聽就會,針對這種情況,家長和老師在多加鼓勵的同時,額外增加壹些有難度的作業,讓他(她)吃得飽,怎樣既提高了成績,也穩定了情緒,壹舉兩得!
二,可能孩子基礎差,聽不懂老師講的是啥,只有自暴自棄。這個情況老師和家長都很清楚,要幫助孩子,鼓勵孩子,多給孩子補補課,讓孩子找回自信。
三,孩子憑喜好學習,對不感興趣的學科,幹脆不聽。家長和老師要及時了解信息,引導孩子,學生就是學習的,沒有喜歡不喜歡,不能由著自己來。
四,家長和老師,忽視了對孩子的管理,日積月累,孩子養成了不良習慣。這時老師和家長要耐心開導,慢慢糾正這種長時間養成的壞習慣。
五,家庭和生活原因,導致孩子精神壓力大,作息時間錯亂,頭腦不清晰,渾渾噩噩,上課走神兒。家長要找到原因,針對性的幫助孩子減輕壓力,告訴孩子,“不會休息就不會工作”,“卸下包袱才能走的更快更遠”。
我想,只要我們用心觀察孩子,有足夠的耐心教育孩子,“問題孩子”就不是“問題”,您也不會是老師經常“請去”“做客”的家長!
本人拙見,請留言討論!
小朋友由於自控能力差、註意力渙散,在學校上課時總是動個不停,不是東張西望,就是在坐位上動個不止,或者就去惹別人,影響別人學習,壹節課就沒幾分鐘的安心時。在家裏,表現得更是“肆無忌憚”、“胡攪蠻纏”。
建議父母本身要為孩子樹立控制情緒的榜樣。許多孩子缺乏自控能力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父母沒有自控能力。可以這麽說,每壹個有情緒障礙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父母的壹些心理問題。
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1
父母要為寶貝做出榜樣
父母是孩子的第壹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影響孩子很重要,所以父母們要做好榜樣,教孩子忍耐,要自己先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所作所為。不要在孩子面前亂扔東西、打嘴仗等等。
2
日常生活中訓練孩子的控制力
家長想鍛煉孩子的控制力,應該從日常生活起居開始,比如讓孩子刷牙、洗臉等,引導孩子自己獨立去做,這樣能逐漸的鍛煉孩子的自制力了,家長再做壹下督促。
3
父母經常提示孩子遵守壹些規則。
孩子早晚要踏入 社會 ,因此培養孩子自制力應該從 社會 入手,比如坐公交車,提醒孩子依次排隊前門上車;乘坐電梯先下後上等等,這樣的提示,對培養孩子自制力是非常有幫助的。
4
通過趣味 遊戲 訓練寶貝的自制力。
孩子都喜歡 遊戲 的,因此家長可以經常的給孩子開展壹些 遊戲 活動,來訓練孩子 的自制能力。比如壹二三木頭人的 遊戲 就比較好玩,家長喊壹二三後,大家都要定住三秒鐘,誰也不許動,動了就算輸了。
5
利用孩子渴求心理,刺激孩子去鍛煉自制力。
如果孩子喜歡貪玩,而不願意學習、練琴、寫字了,那麽家長可以利用孩子渴求心理,刺激孩子去鍛煉自制力。比如孩子喜歡上了壹本繪本,家長可以告訴孩子,練壹頁字,然後就能看書了。
6
訓練寶寶自制能力要多進行鼓勵。
在訓練孩子的自制能力時,要註意多鼓勵孩子,這樣能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比如孩子實在餓了,但是因為家裏有客人來,先不能開飯,如果孩子能自制等到客人來,家長壹定多給孩子壹些好吃的作為鼓勵。
我認為不需要。合理引導,給他足夠的關愛,發揮他的興趣愛好吧。孩子心理出現問題(包括自控能力差),正真應該先應該檢討的是家長,孩子都是看著父母背影長大的。
需要,但是不要壹次性大道理講太多,小孩會有逆反心理,需要妳潛移默化的去影響。
建議父母本身要為孩子樹立控制情緒的榜樣。許多孩子缺乏自控能力的根本原因是因為父母沒有自控能力。可以這麽說,每壹個有情緒障礙的孩子背後,都隱藏著父母的壹些心理問題。
我推薦註意力轉移法。在孩子情緒不良時,鼓勵幼兒選擇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來轉移註意力。例如,當孩子心裏感到難過時,妳可以引導他:“難過時可以找些使自己開心的事情來做。妳現在願意看看電視還是出去玩玩?”引導孩子在兩種選擇中挑選壹種,在挑選的過程中,孩子的註意力也就得到了轉移。
孩子在小的時候,有自己的專註空間,這個時候沒有定性,不必采取心理幹預。
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加入壹些培養自控力的 遊戲 等,間接性發掘和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焦小能讀書愛好者,專註於教育互聯網行業,歡迎關註!
不需要進行心理幹預,但需要對孩子的生活學習習慣進行幹預。
孩子的問題常是家庭關系的呈現
家庭中沒有獨立存在的人,任何壹個家庭成員的出現的問題,可能反映的,是這個家庭關系的問題。
孩子的問題常是對父母關系的忠誠
如果現在的家庭是嚴格的,那麽自己變得搗蛋壹些,就有壹點回到原來家庭的那種味道,而那種感覺可以讓孩子感到舒服和熟悉。
這也很有可能是,孩子對爸爸媽媽之間的關系的結束,還有些哀傷沒有表達出來的壹種表現。
孩子的問題常是對父母關系的照顧
孩子自控力差,但也有可能是,孩子在表達對媽媽愛。
孩子問題的背後,常是在渴求父母的愛
在這個家庭關系裏面,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愛和關註,但是孩子自控力差,也許能夠幫助他獲得壹些渴求。孩子也可能會通過讓自己受到懲罰來獲得媽媽的關註。
當孩子的內在動力被看到,他也就不需要再通過外在的問題去索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