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笳的個人經歷
夏笳出生在歷史名城西安,壹個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的地方。從小生活在壹個“地道”的理工科環境裏。從幼兒園到高中,她壹直在西安交通大學的附屬學校學習 。父母壹直很註重培養她的讀書習慣,從小學到現在,各種各樣的科幻書籍和科幻雜誌伴隨著夏笳的成長:鄭文光全集、葉永烈科幻小說集、世界科幻名著選、《科幻世界》……她喜歡阿西莫夫、鄭文光、潘海天,將他們的書視若珍寶。夏笳還有壹個習慣,就是看完書之後總喜歡自己編故事,有時是對書中情節的延伸,有時是構造類似模式的新情節,編故事對她來說壹種娛樂。兒童的想象力就這樣壹點點被挖掘出來了。
科幻小說固然是夏笳的最愛,但並不是唯壹。像《紅樓夢》、《基督山伯爵》這樣的名著她也是早早地開始接觸。進入大學後,她更懂得利用北大的資源充實自己。她的書桌上總是堆滿了書,從物理學的教參文獻,到各種幻想文學雜誌,各個國家各個時代的小說,真可謂琳瑯滿目。
寫作經歷是除閱讀外的另壹筆可貴財富。夏笳在八歲時就曾與同學合作發表過壹篇名為《稀奇古怪國歷險記》童話,還獲了獎。這種寫作習慣壹直持續。來到北大後,夏笳更是時不時地寫些東西,並陸續在各個論壇發表。她也因此結識了許多熱愛科幻創作的朋友,在大家熱火朝天地討論和創作中,靈感的火花不時飛濺。這種經歷鍛煉了文筆,增長了寫作經驗。
廣泛的閱讀和寫作經歷造就了夏笳優美的文筆和豐富的想象力,而正是壹個科幻小說創作者所必需。 在2004年的銀河獎的獲獎名單中,出現了壹個大家不太熟悉的名字:夏笳。壹時間,這個名字連同她的作品《關妖精的瓶子》迅速傳遍整個科幻界。人們紛紛對這篇題材新穎、語言詼諧的作品發出贊許之聲。銀河獎的評委王逢振這樣評價:篇幅不長,頗有意趣;典故、知識、隱喻融合在壹起,耐咀嚼,有韻味;算不算科幻?模糊;但模糊本身就有意思。
然而當大家了解到作者背景的時候就更驚奇了,夏笳竟然是北京大學物理系的在讀本科生。
夏笳饒有興致的給我們講述了這篇文章的寫作過程,是頗有趣的壹段經歷。
那還是03年的夏天,夏笳和壹群愛好科幻的朋友們在論壇上編織著種種天馬行空的故事,有壹次,正在為復習熱學通宵達旦的她突然蹦出了壹個關於“麥克斯韋妖”的構思:“壹個像梅菲斯托壹樣的妖精來到這個世界上,尋找能夠與他打賭的對象,然而當他遇到天才的物理學家麥克斯韋時,卻不得不甘拜下風……”
熱學考試結束之後,這篇叫做《關妖精的瓶子》的奇特小說也成型了,小說中的妖精變成壹個神通廣大卻又忠厚笨拙的倒黴蛋,他總是想在打賭中獲得勝利,卻不幸地在與壹個個物理學家的交鋒中慘遭失敗,從阿基米德的杠桿,到愛因斯坦的光波,薛定諤的貓……壹連串物理學史上的奇聞軼事被巧妙地串聯進這個不過七千多字的小故事裏,而故事的核心,則是關於傳說中的“麥克斯韋妖”,以及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精彩演繹。
文章貼在網上後,迅速被《科幻世界》的編輯看中,並發表在04年4月份的雜誌上。這本發行量壹度達到40萬本,中國最大的科幻雜誌,讓許許多多科幻迷們認識了夏笳和她風格獨特的小說。幽默詼諧的語言,妙趣橫生的情節,深入淺出的物理知識,令許多人喜歡上了這篇故事,在2004年的銀河獎評選中,夏笳因此壹舉摘取了“最佳新人獎”的桂冠,她本人也從壹個默默無聞的小女生,壹躍而躋身新生代科幻作家的行列。
回想起那次獲獎過程,夏笳仍舊覺得有些不可思議:“銀河獎大概是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壹個科幻獎了吧,能和那麽多自己喜歡的科幻作家壹起獲得這個獎,真的是非常意外也非常幸運的壹件事。” 在科幻界有著“美少女”之稱的夏笳,大學時是北大物理系的學生,雖然自小喜歡看故事、寫故事,但是從沒想過會將文學創作作為自己終身的事業。但在後來的研究生階段,她先後在中國傳媒大學讀了影視、在北京大學讀了中文,今天她更是回到故鄉,在西安交通大學人文藝術科學院中文系任教。之前已經開了3年科幻寫作班的夏笳,對於三尺講臺已經非常熟悉 ,講授《應用文寫作》,擔任班主任,既是科幻文學的研究者,也是科幻文學的創作者。“我覺得科幻不僅是業余愛好,也是我觀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我自己在學術思考和寫作中想到的問題會融入科幻小說,而從科幻閱讀和創作中獲得的靈感也會用於學術研究和課堂教學 。”她的夢想是將來能在西安交大開設壹門以科幻為主題的全校公選課,讓理科生和文科生都能從中得到樂趣。
在任教期間,夏笳的科幻小說“Let’s Have a Talk”發表於在6月初出版的第522期《Nature》的Futures欄目上。在許多從事科學研究的青年學者眼中,英國的《自然》雜誌(Nature)是全世界頂級科學刊物,能在上面發壹篇文章是畢生夢寐以求的事。然而今天早晨,壹則在微博微信上轉發的新聞卻令理工科小夥伴們震驚: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青年教師王瑤以筆名“夏笳”(Xia Jia)在Nature上發表了壹篇英文科幻小說“Let’s Have a Talk”,成為全中國第壹個登上Nature雜誌的文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