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屬植物的起源和傳播是如何發展的?
1.起源
全世界葡萄植物約有70余種,主要起源於亞洲、歐洲和美洲的壹些地方,目前用於生產栽培中的主要種類有歐洲葡萄(V.vinifera L.)、美洲葡萄(V.labrusca L.)和山葡萄(V.amurensis Rupr.)、圓葉葡萄(V.rotudofplia Michaux.),以及壹些種間雜交類型,如歐美雜種、歐山雜種等。
葡萄是最古老的顯花植物之壹。關於葡萄屬植物的起源問題,據古生物學對化石的研究判定:在上白堊紀時期中,曾有過葉型極似葡萄的植物;在第三紀時期,已找到了葡萄葉片和種子的化石,並推斷當時(數百萬年以前)原始類型的葡萄已遍及歐亞兩洲的北部和格陵蘭。例如Vitis Olrikii Heer.葡萄早在第三世紀初期就生長在格陵蘭西部、西伯利亞、堪察加、阿拉斯加、加拿大和美國其它地方。當時北極圈氣候溫和,大陸尚未分離,葡萄種的分布較為壹致,多種葡萄葉片心臟形、全緣。上第三紀時期,出現了帶淺裂葉的種。北歐當時也生長著許多在葉片特征上類似現代美洲種的其它種。第三紀最後期(上鮮新世)在歐洲出現了vinifera ssp.silvestris Gmel。冰河時期來臨後,所有分布於北歐的葡萄種都被滅絕,只剩下生長在北歐南部的V.silvestris,即現在普遍栽培的歐洲種V.vinifera L.的始祖:
在北美和東亞,由於冰河侵襲範圍較小,使第三紀保存下來的種壹直延續至今,成為當今豐富的美洲和東亞葡萄種群。由於所有葡萄種的來源屬同壹祖先,所以具有許多***同的性狀,種間易於雜交,嫁接親和力強。現代葡萄不同種的形成,是由於大陸分離和冰河的影響,適應新的生態環境要求的演化結果。
2.傳播
歐洲葡萄最早的發源地為裏海、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地區,早在五千至七千年前,南高加索及中亞細亞、敘利亞、伊拉克等地已有栽培,並傳入埃及。公元前7世紀由埃及傳至希臘,並於公元前經羅馬傳至法國和西班牙等地,壹部分傳至中亞細亞、波斯、阿富汗等地,再傳至東亞。公元前110年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帶回葡萄屬植物,使葡萄傳入我國。
印度是經阿富汗克什米爾地區傳播的。日本則在鐮倉時代初期(1186),相當於我國南宋時期,從我國引種葡萄種子到甲州,從江戶時代起就以甲州葡萄著稱。
到了18—19世紀,葡萄傳入南非、澳大利亞、新西蘭、朝鮮等國。
在17世紀,歐洲葡萄被引入美洲大陸,由於美洲大陸東部氣候多濕,不適宜生長。而西部洛山磯山脈以西,特別是加利福尼亞州成為世界著名的葡萄產區。
美洲葡萄起源、野生於美洲,具體時間尚不詳,但於17世紀經移民栽培和馴化,傳入歐洲,並在以後挽救歐洲葡萄遭受根瘤蚜侵害的危機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東亞葡萄種類最為豐富,但利用範圍壹直局限於采集野生階段。雖然如此,我國確有悠久的歷史。如我國古代文獻《本草經》、《詩經》和《周禮》中都有關於葡萄的記載,古稱之為“嬰奧”或“奧”,據孫華教授考證,可能系我國古代野生葡萄的統稱,宜包含多種。也就是說,我國利用中國野生葡萄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到本世紀初,前蘇聯園藝學家米丘林,首先開始註意到本種群山葡萄抗寒性的利用,從此拉開了現代東亞葡萄研究利用的序幕。我國科學工作者,在50年代初,利用山葡萄與歐洲葡萄進行雜交,獲得了壹批抗性較強的優良品種,在生產中得到了大面積推廣。
至此,可大概了解葡萄屬(歐洲葡萄、美洲葡萄)植物的起源中心、起源時間及傳播途徑,並引用星川清親所繪圖示而形象表達(圖3-4-1)。
圖3-4-1 葡萄的起源傳播示意圖
(引自星川清親著,段傳德等譯,《栽培植物的起源與傳播》,河南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