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羅紀公園有哪些恐龍?
恐龍類型:劍龍、始祖鳥、角鼻龍、梁龍、異特龍、禽龍、卡馬庫龍、迅猛龍、霸王龍。
1、劍龍是壹種巨大的食草動物,生活在侏羅紀晚期。它背上有壹排巨大的骨板,還有壹條危險的尾巴,尾巴上有四根尖刺,保護它免受捕食者的攻擊。它長約7-9米,高2.35-3.5米,重2-4噸。它們生活在平原上,以遊牧方式與其他食草動物(如梁龍)生活在壹起。
2、禽龍是壹種大型的鳥腳恐龍,長約9至10米,高約4至5米,其前手拇指上有壹個尖爪,可以用來抵禦捕食者。它們主要生活在侏羅紀和白堊紀(6500萬-2億年前)的大型恐龍中。後腿發育良好,從頭部到尾部大約5米高,11米長。尾巴很重,起著平衡的作用。素食者,長舌頭和鋸齒狀的牙齒,用來撕扯和切碎葉子。
3、迅猛龍是最廣為人知的恐龍之壹。這是由於他們在邁克·克萊頓的小說《《侏羅紀公園》》(侏羅紀公園)和同名電影中的出色表現,但小說和電影版本中對迅猛龍的描述是錯誤的。對古生物學家來說,迅猛龍是壹種重要的恐龍。已經發現了10多種迅猛龍化石,是脊椎動物科中數量最多的。
恐龍滅絕的原因
有人認為是氣候變化造成的。曾經是氣候溫暖、有沼澤和淺海的地方,現在形成了高山。土地幹了,海洋加深了,季節冷熱懸殊。然而,很難相信某些地區不保持著適宜的氣候。並且,海洋是應該不受到影響的。
另外有人認為,早期的哺乳動物吃恐龍蛋,這就使恐龍絕種了(但海洋裏的爬行動物是會生小爬行動物的)。也許是草蔓延了,覆蓋著地球,代替了較早時那的較軟而又較多汁的植物。素食的恐龍也許缺乏需要用於磨碎硬草的牙齒。後來,在素食的恐龍開始滅絕後,食肉的恐龍越來越難找到食物,便也滅絕了。
還有人認為,也許恐龍突然開始經歷非常大量的變異。由於大多數變異是往壞的方面變,因此形成了許多有缺陷的恐龍,以致整個恐龍族都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