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青銅器有何特點?
漢代的青銅器以生活日用器皿為主,裝飾紋樣以素面最為流行,比較華貴的則施以鎏金及裝飾金銀錯。品種主要有鼎、釜、甑、鍪、鐎鬥、鐘、鈁、耳杯、樽、盉、盤、洗等。新出現的及在原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燈、博山爐、熨鬥、爐、漏壺、案等。還有貨幣、符、節、帶鉤、銅鏡、璽印、度量衡器及邊遠地區的貯備器、銅鼓、裝飾品、藝術品等。青銅雕塑品也有發展,著名的馬踏飛燕(也稱銅奔馬)銅塑,於1969年出土於甘肅武威臺東漢墓,馬的造型為擡頭揚尾,三足騰空作飛奔狀,右後腿踏著壹只飛燕,體態極為優美。廣西合浦出土的銅屋模型,甘肅靈臺山出土的銅俑,河南偃師出土的銅奔羊等,都是極珍貴的青銅工藝品。在紋飾上,有羽毛紋、三角形紋、菱形紋、回紋、柿蒂紋、鋸齒紋、幾何紋及馬、牛、羊、犬、鹿、虎、豹、龍、鳳、魚等。各種動物形象或佇立、或張望、或奔馳、或緩步,極為生動。雲南的銅貯備器,常鑄有立體浮雕,內容主要為殺人祭祀和捉縛俘虜的場面,也有表現農業和手工業勞動的場面。中國西南地區的雲南、廣西、四川、貴州、廣東、湖南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古代流行制作銅鼓,造型基本為圓墩式,鼓身由鼓胴(鼓胸)、鼓腰和鼓足組成,胴與腰交界處鑄對稱的雙耳。常見的裝飾紋樣有太陽紋、蛙紋、鷺鳥紋、競渡紋、羽人舞蹈紋、雲雷紋及馬紋等。最早的銅鼓是作為樂器使用的,也常作為財富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