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樓蘭更神秘的沙漠古國(上)—— 探秘尼雅遺址
西漢政府控制西域時,這塊土地上有三十六個小國,人們把它們統稱為“西域三十六國”。可惜,在後來的歲月中隨著戰亂和生態變化,“西域三十六國”中有些壹直保持著自己的活力,發展成為邊塞重鎮,有些則由於種種原因,消失在塔克拉瑪幹的茫茫黃沙中。
沙漠中的墓地和屍骸
二十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在新疆塔克拉瑪幹大沙漠的南緣尼雅河畔發現了壹座古城遺址,並從這裏挖掘出封存了千年的各種珍貴文物12箱之多。當這些文物被帶回英國時,使西方學者大為震驚。
尼雅遺址
東漢時期,名將班超為抗擊匈奴穩定西域,曾帶隨從駐紮西域數十年。他利用傑出的政治、軍事、外交才能聯合當時的西域36國抗擊匈奴的侵略,威鎮西域數十年,留下了“投筆從戎”的千古佳話。有人提出,斯坦因所發現的尼雅遺址,就是中國史籍中記載的精絕國。
尼雅古城出土鬥栱構件
《漢書·西域傳》稱:“王治精絕城,去長安八千八百二十裏。戶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勝兵五百人。精絕都尉、左右將、譯長各壹人。北至都護治所二千七百二十三裏,南至戎盧國四日行,地厄狹,西通扞彌四百六十裏。”
沙地中半片木牘
《漢書》和《後漢書》原本曾提到塔裏木盆地南緣有壹個叫做“精絕”的國家,但歷經時光的洗禮,其燦爛文明早已淹沒於茫茫沙海之中。先是斯坦因的偶然發現的木牘,加之後來在當地發現的壹枚漢文木簡上竟然發現“漢精絕王”的字樣,這才得以證明,精絕國是真實存在的,而且就在尼雅遺址壹帶。
樹木環繞的蓄水池遺跡
源自昆侖山冰川的尼雅河在沙漠邊緣曾開辟出壹片綠洲,養育了昔日的精絕子民,使其地擔當起絲綢之路交通要沖的重任。“尼雅遺址”即因此河而得名。尼雅之地,西漢時為西域三十六國之精絕國所在地,東漢時被並入鄯善國的版圖,曾壹度復國,終消失沙海。
中心佛塔
尼雅遺址中心位置的標誌性建築是壹座佛塔。與喀什的莫爾佛塔相比,這個佛塔並不高大,殘存高度只有六七米左右。與早期圖片對照,佛塔顯然在近年被維修加固過。但經歷了1000多年的風雨後,這片古代河流三角洲中現存最為“高大”的建築顯得脆弱不堪、岌岌可危——塔中原藏有佛經,因遭盜掘已半面中空,搖搖欲墜。
尼雅發現的佉盧文
當年斯坦因在英國政府的資助下,對新疆地區開始了全面的考察活動,在發現了深埋地下的於闐古國國都,並掠走大量文物後,他來到了小縣城尼雅。本想做些必要的修整,然而就在回來的第壹天,他無意中發現,壹位磨坊主人藏有帶字的木板,具有深厚文字功底的他壹眼就辨認出木板上的字是失傳已久的印度孔雀王朝時代的古文字--佉盧文。
尼雅發現的佉盧文木牘
佉盧文最早起源於古代犍陀羅,是公元前3世紀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期的文字,全稱"佉盧虱底文",最早在印度西北部和今巴基斯坦壹帶使用,公元1-2世紀時在中亞地區廣泛傳播。公元4世紀中葉隨著貴霜王朝的滅亡,佉盧文也隨之消失了。18世紀末佉盧文早已經成了壹種無人可識的死文字,直至1837年才被英國學者普林謝普探明了佉盧文的奧秘。
尼雅發現的佉盧文木牘
在尼雅墓地中,壹批佉盧文,梵文,漢文等文書同時出土,說明尼雅文化是壹個多種文化的集合體,是壹個多民族和諧***處的社會。佉盧文是絲綢之路上重要的通商語文和佛教語文。在東漢末年,伴隨著貴霜王朝的日趨瓦解,貴霜難民遷入塔裏木盆地,佉盧文開始在於闐、鄯善等地傳播。
尼雅發現的佉盧文木牘
大量木質簡牘的內容涉及到國王的諭令、官方文件、信件、法律文書、籍賬甚至文學作品和佛經都以這種方式得以記載保存。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在尼雅出土的佉盧文簡牘多達1000多件。
尼雅遺址出土木雕菩薩
斯坦因看到這種文字在新疆出現非常激動,於是向磨房主重金求購了這些木板。在斯坦因的請求和豐厚報酬的引誘下,磨坊主欣然同意帶領斯坦因到沙漠中自己發現木板的地方。
房屋遺址
斯坦因壹行沿著尼雅河向北進發,走了幾天以後,順利到達了發現木板的廢墟裏面,眼前的壹切使得即使有著豐富考古經驗的斯坦因也目瞪口呆:當年的文書還完好地封存在屋內,儲藏室裏厚積的谷子還有橙黃的顏色,房廳屋宇的門還是關著的…時間看似停止,人們仿佛剛剛離開這裏。
尼雅出土精致時尚的鉤花皮鞋
斯坦因發現尼雅遺址位於尼雅河末端已被黃沙埋沒的壹片古綠洲上。古遺址散處掩坦在古尼雅河谷的沙丘鏈之間,以佛塔為中心,呈帶狀南北延伸25公裏,東西布展5~7公裏。在這片狹長區域內,散布著規模不等、殘存程度不壹的眾多房屋遺址、場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園、畜圈、渠系、池塘、陶窯和冶煉遺址等。
尼雅出土骨珠
斯坦因用尼雅河的名字為這座古城命名為"Niyasite"。16天後,他把從古城中搜集到的764件佉盧文木牘、58件漢簡及其他如漢代銅鏡、銅錢、樂器、弓箭、玻璃器、水晶飾物、木雕、絲毛織物、地毯、漆器殘片等珍貴的文物***裝12大箱,運往倫敦。尼雅的劫難就此開始,斯坦因離開尼雅時說"此次再見,絕非永訣"!
尼雅遺址的出土絲織品
早在新疆的時候,斯坦因就意識到自己將轟動世界、影響世界。這壹天終於來到了。斯坦因回到倫敦後,他帶回的文物首先震驚了英國,接著轟動了歐洲。斯坦因猜測尼雅遺址是中國史籍中記載的西域三十六國之壹的精絕國,王國維根據斯坦因的考察報告和尼雅遺址中發現的漢代殘簡,發表了論文《流沙墜簡》,"在漢為精絕國地",肯定了斯坦因的推斷。
尼雅遺址發現珠串
古精絕國曾經應該是很富庶的。我們今天仍能在尼雅遺址南部的古河岸邊看到壹座保存完好的大葡萄園遺跡,1700多年前的葡萄根木匍匐在地,行距株距相當整齊。在精絕國,葡萄的種植和葡萄酒的釀造確實值得大書壹筆的,這是壹項重要的主導產業,幾乎家家都掌握了釀酒技術。
株距整齊的葡萄園遺跡
發現的木牘中便有有諸多關於葡萄種植、葡萄園買賣、葡萄酒釀造以及酒稅管理的記載,表明葡萄種植在當時農業經濟中是占有相當比重的,葡萄園土地大多由王室、貴族和寺院所有。在精絕,釀酒技術相當成熟,除了用葡萄釀酒,人們還懂得釀制其他幾個品種的酒類和飲料。
埋在土裏的巨大陶罐
葡萄園遺址中間的壹處沙地上沙土,壹只大腹陶罐的上部清晰可見,這也許就是精絕人用來存酒或者發酵的器皿。大面積種植葡萄不光為食鮮、釀酒、宴飲,更是國家財政的重要來源。在精絕國,國家專設酒局派稅吏收取稅酒,逾期需支付酒利息或受其他懲罰。
葡萄根木遒勁
壹份木牘中記載:“頃據蘇祗耶向余等報告,彼現任稅吏已有四年。彼之屋內,浪費很大。此處酒局已立有賬目。稅吏蘇祗耶在彼屋內將酒浪費,應免去彼稅吏之職 。由別人作稅吏。彼等欠酒局之皇家之酒,該酒蘇祗耶及缽祗娑務必付清,舊欠之酒仍應由彼等征收。至於新征之酒,蘇祗耶則與此無關,應由其他稅吏征收。”收歸國有的稅酒通過商人銷售到且末、於闐等周邊國家,又是壹筆不菲的收入。
“王”字陶罐
從木牘上的佉盧文字、精美的文物、殘垣的房屋宛如壹幅幅精致細膩的速寫,尼雅遺址貴族生活圖躍然眼前,令人仿佛穿越時空的局限,感受精絕永恒的千年文化。我們好似能看到:古精絕的青年男女們穿著織錦絲綢在胡楊木、紅柳條建造的房屋下,對酒當歌,舞姿輕盈,同時啃著烤肉,喝著葡萄美酒。這也正是尼雅遺址的意義所在。
尼雅遺址發現的神秘壁畫
尼雅遺址和它所代表的古精絕國不僅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壹處重要遺址,它同時向人們展示被斯坦因稱為"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所存在的壹個悠久、古老、光輝燦爛的沙漠古代文明,尤其尼雅河三角洲的考古文化將會揭示大沙漠環境變遷和歷史文化的諸多謎團。之後,越來越多的人關註它、了解它和研究它。人們不禁疑問:精絕國到底是誰建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