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帝國算不算宇宙納粹
阿西莫夫的《銀河帝國》撰寫於50年代,卻早已成為科幻作品的巔峰,不斷被封神。相信大多數看了它的人,也都會與近期的科幻神作《三體》做壹番評價和對比。我個人以為,兩者不在壹個視角,不能簡單地做孰優孰劣的對比。
首先說《三體》,這壹部極為“壯麗恢弘”的科幻故事以硬核科學為背書,向我們展示了人類文明和外星文明接觸的過程,人類文明的自救與發展,宇宙高等文明之間的生存之道等等。合上書本的那壹剎那,毫不誇張地講,我能感覺到天地間人類自我的渺小。
《銀河帝國》中,人類文明依然是宇宙間唯壹的智慧生物,但彼時的人類早已發展出超空間等科技,幫助人類成功殖民整個銀河系。單從科學角度來看,《銀河帝國》的科技要遠遠先進於《三體》。但有趣的是,讀者千萬不要抱著去感受未來科技的想法閱讀,因為,《銀河帝國》中對於科技的描述非常的淺,甚至非常的“落後”。畢竟這是壹位上世紀50年代的作家憑借那時的想象力全力描繪的未來科技世界。
除去科技,《銀河帝國》的中心我認為就是——人。或許無論科技怎麽進步,人的內心、各種欲望、社會的構成與弊病仍然那麽相似。將人類放置在銀河這個龐大的空間下,這些矛盾和弊病被擴大N倍,阿西莫夫無疑是借著它進行了壹次非常偉大的思想實驗,來看看人類文明會如何發展和變化。
簡單來說(目前我只看到第7部),人類建立起壹個統壹的銀河帝國,首都在壹個名叫川陀的星球上。可隨著帝國日益臃腫、科技發展趨於停滯甚至倒退,帝國趨於毀滅,屆時整個銀河將陷入混亂。壹位數學家哈裏謝頓成功發明了心理史學,得以用數學來推導人類社會發展的概率和預測大事件。基於此,謝頓計劃逐步完工,計劃的最終目的是通過壹系列動作,將帝國毀滅後的混亂期從兩萬年減少到壹千年。
乍壹聽起來,謝頓計劃是個非常誇張和不實際的科幻概念——預測未來。但我轉頭壹想,如同書本所述,在群體數量足夠大又本身毫不知情的前提下,進行大事件的預測也好比人類研究氣體運動的規律,單個氣體分子的軌跡難以預判,可作為龐大基數的整體,就能做到壹定程度的預判了。
總之,按照謝頓計劃,“基地”在遠離首都的端點星成立了,匯集了眾多科學家和所有人類科技精華,旨在混亂時期到來時可以使人類文明延續下去,不至於被摧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