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同程旅遊CEO吳誌祥,詭辯之才創業猶如拍TVB電視

同程旅遊CEO吳誌祥,詭辯之才創業猶如拍TVB電視

同程旅遊是同程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簡稱,創立於2004年,總部設在中國蘇州,是中國領先的休閑旅遊在線服務商,員工12000余名,註冊資本11429萬元。(PS:同程旅遊和58同城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公司,看官們不要搞錯咯!)

第壹點:為什麽我會稱吳誌祥為詭辯之才,首先光看這壹節的小標題啊,說服老師加入創業團隊。光這個標題,就可以明顯看出來吳誌祥和其他創業者的不同之處來。首先,妳看,不要說說服了,有幾個創業者,在創業之初能想到去說服老師壹起創業的。更何況,吳誌祥最後還成功說服了他的老師,就憑這壹點,足見其口才功力。

以下是現場實例。在《波士堂》的節目錄制現場,王專回憶說:“我那時的理想根本不是創業,而是好好地做個老師。剛到蘇州大學教書時特別糾結,我自己也是本科畢業,就去教本科,很是慚愧。後來我讀了博士,也是為了更好地教書。我希望我的學生能遍布全國的旅遊崗位,這樣我就很有成就感。”

當時王專回憶時,他沒想到,是自己的學生改變了自己壹生的職場道路。 “最初,吳誌祥來找我創業時我是拒絕的,我和他說了自己的教書理想。然而他堅持不懈繼續找我,也讓我見識到他的口才。吳誌祥說,‘妳看妳教書,壹年大概有多少個學生畢業,畢業後他們只有百分之幾從事旅遊業,即使妳教10年、20年也就只有多少人從事旅遊服務,但妳加入我的同程團隊就不同了,我們壹年可能就服務數十萬甚至上百萬遊客,這不是成倍實現妳的理想嗎。’”事實上在王老師自己看來,吳誌祥說出來的話就是有著壹種令人信服的能力。就這樣,王專最終加入了吳誌祥的團隊,從02年開始四人壹同創辦同程。

第二點:同程創業至今十多年,這五位創始人依然留在同程,無人離開。前幾期中,有提到過其他壹些類似公司,在創業途中,或多或少都有創始人變動等等問題,可能是意見分歧,可能是別的原因。但是,單就五位創始人無壹人離開同程便可以看出,作為發起人的吳誌祥,其自身組織能力和口才能力是了得的。

第三點:06年,吳誌祥帶領團隊在“贏在中國”節目中獲得了第壹季第五名的好成績,即便妳沒有看過這個視頻,從“壹季”“第五名”這幾個字眼也不難推斷出吳誌祥的口才能力。可能我這麽說大家覺得很不可置信,但事實上,每壹個成功的背後都付出了艱辛的努力,這段僅僅120秒的項目陳述,吳誌祥拉著同事演練了8個小時。

團隊從壹間十幾平米的小屋作為辦公室開始,連最初的會議室都是借用蘇州大學的。

吳誌祥說, “融資對任何壹個創業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2006年之前,我們對此卻毫無概念,雖然有時也會看互聯網公司融資上市的故事,但覺得那實在太遙遠,就像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隔著玻璃看著有錢人吃火雞壹樣,覺得是兩個世界的事。後來我發現創業終需資金,我們要開發系統,要鋪設渠道,這些都需要錢,可是我們手中沒有。最困難時,我們賬上可能連1萬元都不到,感覺公司分分鐘會結業。” 直到參加完“贏在中國”,他花半年多時間接觸了國內頂級的企業家和投資人。回到蘇州後,團隊經過激烈討論,做出了艱難的決定。他們放棄了“贏在中國”的500萬投資,下定決心融壹筆更大的錢,做壹件大事。

“那時我們經常幾個人在辦公室的白板上畫各種模型,計算市場有多大,能賺多少錢,每次計算都熱血沸騰,連夜寫好計劃書,可第二天與投資人壹交流又是壹盆涼水從頭淋到腳。”吳誌祥說,那段時間談了十幾家知名VC,跑遍了上海最高檔的寫字樓,卻融不到錢。

正當他快要放棄時,07年7月的壹天,壹個投資人主動上門,中新創投。“我覺得這個名字挺大,壹聊其實就是蘇州園區的,當時負責我們這個案子的是劉彪,之後數年他們還投了齊家網、笛莎公司,從投資經理變成了知名投資人。但那時他也剛做投資不久,青澀的投資人遇到青澀的創業團隊,很投緣,從那次以後,我們壹兩個月見壹次,到2008年3月時他告訴我們,投委會已通過,第壹筆投資1500萬。我當時向蘇州大學借了個會議室,開全體員工大會,請投資方代表講話。”吳誌祥說。

後來媒體記者見到劉彪,他言語不多,但說起當年對同程的投資,依然覺得是投對了,同時也佩服吳誌祥的能說會道,為第壹筆投資貢獻很大。吳誌祥後來說“妳自己講的商業模式可能以後被證明是錯的,但在妳講的時候,妳壹定是發自內心地相信。”

經過兩年的艱難轉型,08年,吳誌祥帶領同程完成了B2B向B2C轉變的起步階段。10年做到1個億的時候,預示著同程從壹個B2B的公司向B2C完成轉型。至今,公司團隊也從當時的80人團隊增長到超過12,000人,公司年銷售額超過200億。

18年2月,優米創始人王利芬對話吳誌祥,復盤十幾年的創業路。在看似簡單地對話中,壹路走來的艱難顯而易見。

“我們摔過跟頭,掉過火坑。”“員工從八十人到壹萬人其實是非常艱難的,我記得2008年我們挑戰從700人壹下增加到1700人的時候,那段時間我的壓力是非常大的。我自己在年報中寫到,真的好像開著壹輛車,然後漆黑壹片,沿著山路去往上爬,等開到山頂,天亮了往下壹看全是懸崖峭壁。”

OTA爭奪客源之時,吳誌祥還經歷了知名的“反水”事件。彼時,在OTA集體下線去哪兒行動中,吳誌祥起了核心作用,包括此前攜程準備與去哪兒合作都被其勸阻。然而,吳誌祥卻又是第壹個回歸去哪兒的。於是,他被業界指責為“反水叛變”。再談此事,吳誌祥已冷靜很多。

他坦言,“當時真的沒有辦法,我也知道第壹個恢復合作意味著被眾多同業者責怪,但在商言商,從公司運作角度而言,恢復業務是有利於公司發展的。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我決定即便要背負罵名,也得讓公司發展更好。我還記得當時發協議傳真之前,我要在協議書上簽字,我們的馬總在那壹秒壹把推開我,說他來簽,這樣大家可以分擔壹些責任。我至今都很是感動。”

13年的除夕之夜可能是吳誌祥和他的五人創業團隊最難熬的壹個新年。吳誌祥甚至命令景區事業部人員,不成單就不要回來。14年春節,同程1000多名工作人員連續加班。“同程辛苦十年,賺壹個億,價格戰打起來,壹個季度就燒掉了十年的利潤。”價格戰期間,整個同程都在經歷暗無天日的黑夜。

吳誌祥說“我們只得再融資,最驚心動魄的是去騰訊見馬化騰,我們創始人團隊幾乎全部出動,和馬化騰及相關人員見了,也聊了很多。其間很難判斷騰訊方面的態度。我們回到酒店,徹夜難眠。當第二天的第壹縷陽光照射進房間時,我的手機響了,騰訊給了願意投資的答復,對方還說其實見面當晚就決定投了,怕影響我們休息所以等第二天才說。我當時想,妳早說我才睡得踏實啊!”

後來在騰訊的扶持下,同程和同屬騰訊系的藝龍進行合作,***同應對價格戰。“我們的同程大廈也在那時開工建設,我壹度擔心,價格戰後,搞不好就沒有同程了,然後同程大廈直接變成攜程大廈。”吳誌祥說。

14年4月梁建章來到蘇州見吳誌祥,這次會面也讓“雙程大戰”偃旗息鼓,梁建章還帶著2億美元入股同程。吳誌祥笑著說,這下不用擔心辦公樓會變成攜程大廈了。

“雙程大戰”結束後,吳誌祥又獲得萬達的青睞。15年7月3日,萬達宣布,攜手騰訊產業***贏資本、中信產業資本等戰略投資在線旅遊O2O平臺同程旅遊。其中,萬達將投資35.8億元,成為當時最大股東。

16年10月中旬,同程旅遊收購了萬達文化集團旗下的萬達旅業,並且與同程旅遊旗下的同程國際旅行社進行合並,兩者結合之後,同程旅遊的估值也超過了200億。另外,同程旅遊在2017年6月份與藝龍旅行進行了合並重組,並且更名為同程藝龍。重組耗時近壹年時間,並且在重組完之後三個月,吳誌祥就帶著同程藝龍登上了港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