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戲粉如何看待電影《古劍奇譚之流月昭明》?
單從故事的完整度,這壹點是勉強合格的,因為至少講清楚了壹個故事。
但是,觀眾買票進電影院,不只是為了看壹個講清楚了的故事。作為古粉,除了希望看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和場景被搬上熒幕,更希望看到遊戲的世界觀和主題在電影中能夠呈現。
我記得遊戲官方對古劍2是有個“問道”的定位的。而問道,就是問路在哪裏,怎麽走才對。所以原著劇情中有很多對“善惡對錯”的討論。
樂無異本是西域捐毒國大將的二子,被樂父(殺父之人)帶回長安撫養長大,他對謝衣的欽慕不只是源自偃術和少年時的壹場邂逅,謝衣對於他而言如同啟蒙之師,讓他從壹個不願意吃苦練劍的兒童變為願意鉆研的偃師,這些在電影當中是遠遠沒有表現出來的;
夏夷則是半妖,其父是當朝皇帝,為了誘夏夷則回去,設計陷害還害死了夏夷則的母親,皇室之爭以及夾在人與妖之間的身份困擾壹直是夏夷則這個人物身上最核心的矛盾和沖突,這壹點在片中完全沒有展現;
謝衣死時感慨:“謝衣,妳真是個有趣的人”。在電影中這壹句話來得莫名其妙。而原著中,謝衣是有壹個“初七”的身份,這壹句話,其實是以初七的身份對“謝衣”這個人進行的回顧。
整部劇中發生的種種都是立場不同,想法不同,初衷不同而已,沒有什麽絕對的善惡和對錯。這是古劍2反復在講的事情。
“問道”問的什麽?
問的是“戰者,國之殘也。既動兵戈,便會有死傷。而為人臣者,既然食君之祿,就該忠君之事——要是重來壹次,我仍將帥軍西征、踏平捐毒。”這是樂父選擇的“道”。
問的是“我壹生皓首窮經,空懷絕頂偃術,卻連自己的族人也無法庇佑,今日若能以偃術救得數人,那麽作為偃師,我已沒有遺憾”。這是謝衣選擇的“道”。
問的是“如果真有那壹天,我希望能讓人們不必再下地勞作,不必為了壹點點小事,壹步步走完漫漫長路,而那節省下來的時間,就用來唱歌跳舞,或者坐在河邊,看著發光的蟲子飛來飛去,那個時代多麽好。”這是樂無異最終找到的“道”。
沒錯,遊戲改編電影有難度,最大的難度就是時間短,而且要在連續不間斷的時間裏呈現出遊戲較為龐大的人物和人物關系,所以必定要做取舍和刪減。而如何做取舍和刪減呢?最重要的難到不是“怎麽刪減之後能讓主題明確”嗎?如果105分鐘真的太短,為何不多講30分鐘?如果不能多講,為什麽不幹脆再大膽壹點,多砍掉點角色,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每個人物都沒有表現清楚,每個人物都是片面而沒有根的?
路漫漫其修遠兮。
不吹不黑,吹和黑都沒有意義。不如埋頭做點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