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軼教授
從風險控制角度,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確實應該以小的提前投入保大的後續利益,即使這小的投入事後證明是警報解除的,也是必須的沈沒成本。
學術語言,就叫風控先於利潤追求。
或者,妳看到無法判斷的草木時,就要先全面皆兵起來,不要在意萬壹警報解除時妳會受到的嘲笑或妳投入的那壹點成本。這個原則適用於個體,也適用於團體。
但是,像管軼教授這樣的學術專家,僅憑類似田野調查的方式、僅憑抗擊SARS的經驗作出“感染規模會是SARS10倍規模起跳”的結論,都沒有接觸到壹線科研人員也沒有接觸到病毒蛋白進行病理分析,這種在學術上毫不嚴謹的姿態也只能暗合當下民眾對知情權高度懷疑的情緒。孔子說,修辭立其誠。正確與否,很難判斷,甚至沒有終極的標準,但誠與不誠,卻是可以感知的,發言者自己更是心知肚明。
最近信息量鋪天蓋地、良莠混雜,感覺讀文閱字的難度無端加大。最關鍵的是,每個發聲的人背後的立場和動機不壹,如果不能以誠立言,我們接收那麽多的信息又有何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