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變黑了?放心,這是正常的“吐黑”
紫砂壺出現這些黑點並不是壞了,而是俗稱的“吐黑”了。“吐黑”和茶垢不同的是,茶垢會集中出現在某壹部位,而“吐黑”分布並不規律,有的均勻遍布壺身,有的則主要集中在壺表局部,如壺口、壺底以及蓋沿處。
而吐黑最容易集中的地方,就是壺嘴和壺把。
紫砂壺“吐黑”是因為壺表的氣孔密度疏松,有很多肉眼看不見的孔隙。而紫砂壺在泡茶的過程中,茶葉含有的鐵離子經氧化後是黑色的。這些鐵離子也容易在這些孔隙中聚積、沈澱下去,形成不同色調的黑色素。久而久之,“吐黑”也就形成了。
“吐黑”的紫砂壺對品茶沒有什麽影響,不論是茶的口味還是飲茶的健康而言,都是可以繼續使用的。但有壹些比較在意紫砂壺品相的壺友來說,“吐黑”確實會影響壹把壺的美觀。
嚴格來講,只要是原礦紫砂或多或少都會出現吐黑現象。
有的壺制的時間比較早,早期的窯溫都比較低,由於燒制的溫度控制和時間控制有瑕疵,如果溫度不夠,會導致燒結溫度不足,也就是通常所說欠火的情況,致使泥料收縮沒有完全到位,壺身氣孔密度過松、過大則容易“吐黑”。
至於壹些近期的壺,窯溫的提高易如反掌,達到較高結晶是很簡單的事情,那麽“吐黑”就是泥料的問題了,比如致密度差、結構疏松的段泥。
從純理論的角度講,因為是雙重氣孔結構,凡是紫砂壺,泡茶時間越長,壺體的顏色就會變得越深,壹般都會“吐黑”。只是因為壺色深淺不同、“吐黑”部位不同、茶葉品質不同、養壺經驗不同,“吐黑”的程度就有了差別。
另外,壹些模具壺,或者壹些泥料都不是紫砂的壺,壓根都沒有透氣性,也不就存在“吐黑”了。
有的壺友介意因為“吐黑”而改變了紫砂壺的品相。所以怎麽樣可以避免紫砂壺“吐黑”呢?
1. 從選壺上避免。
不同泥料和顏色的壺,“吐黑”表現不壹樣。如深色的朱泥壺,吐黑幾乎看不見,而淺色的紫砂壺如綠泥、段泥、白泥等看起來就非常顯眼。
現在各種先進的窯爐比以前進步不是壹點半點。因此現在的紫砂壺大部分吐黑已經不明顯了。
2. 從選茶葉上避免。
如果確實喜歡淺色的紫砂壺。那麽就需要在茶葉上做壹點文章,不同的茶葉對紫砂壺的“吐黑”效果不壹。茶湯顏色淺,“吐黑”就輕;茶湯顏色深,“吐黑”就重。壹般情況下,段泥壺應該泡湯色淡壹點的,如鐵觀音、生普之類,不應泡熟普、黑茶等。
那麽,假如自己心愛的壺“吐黑”了,又想恢復原狀,怎麽辦呢?
壹般的清洗時不能消除的,只能送回窯裏面再燒制壹遍。但從業界多位大師和工人的經驗來看,用過的壺回爐重新燒制有燒壞的風險,因為這種壺氣孔中含有水分,如果沒有充分風幹再燒,容易炸裂。
在充分烘幹後,達到相應的溫度重燒,紫砂壺就有機會恢復原來的面貌。
但回爐有風險,回爐的燒損率約在5%-10%左右。但再次泡茶後,仍會吐黑。
所以如果不影響使用,不建議回爐重燒。
歡迎關註壺友網紫砂江湖,我們有278363位壺友聚集在此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