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著名的名間藝人有那些?有什麽絕技?
其實,吆喝的本意是大聲喊叫。《儒林外史》裏正在燈下念文章的匡超人“忽聽得門外壹聲響亮,有幾十人聲壹齊吆喝起來”。這大聲喊叫的吆喝何時用作叫賣的吆喝?筆者沒有考證(也於此就教於方家),但賣東西吆喝著賣,則古已有之。最早的是姜太公在肆裏做屠夫就“鼓刀揚聲”;宋時開封街市上有“喝估衣”者、有“賣藥及飲食者,吟叫百端”。明代的北京有吆喝著賣花的,陽春三月桃花初放,滿街唱賣,其聲艷羨;至清末民初以至解放前和解放初的壹段歲月,老北京的吆喝就更繪聲繪色了———
賣心裏美蘿蔔的吆喝:“蘿蔔賽梨哎———辣來換!”賣冰糖葫蘆的吆喝:“蜜嘞哎嗨哎———冰糖葫蘆嘞!”賣金魚的吆喝:“壹大壹條,二大壹條,我不是賣黃瓜的,我是賣大小金魚的!”賣蟠桃的就更吆喝出個花兒:“這不是大姑娘紮的,也不是二姑娘繡的,這是三姑娘逛花園壹腳踩下壹個扁蓋兒桃!”……
吆喝也非京華僅有,而是遍及各地都市的街頭巷尾。比如徐州,筆者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就聽見過“炕雞嘞嗨———炕雞哎!”的吆喝;“刮子篦子———刮子篦子!”的吆喝,經指點原是常州人在叫賣梳子篦子;還有早市上“大米小米豇綠豆,白面壹勾五碰頭的稀飯嘞———糖包豌豆包!”的吆喝聲,秋冬夜色中遠處傳來的“烤白果嘞———白果!”“裏外青的蘿蔔嘞!”的吆喝聲,聲聲入耳。
兩年前,壹位專回徐州探望的華僑王老先生,在當年住過的老巷子裏忽地聽見壹蹬三輪者用電喇叭吆喝“臭豆幹!”老先生聽了搖著頭說:“沒那味了。50多年前的吆喝像唱曲壹樣。現在要想再聽,只有去聽相聲了。”
不錯,這種從早到晚絡繹不絕抑揚頓挫生動風趣出自小商小販之口的吆喝,確實走進了藝術殿堂,受到藝術家的青睞。傳統相聲《賣估衣》裏就有吆喝的活兒。現代京劇《紅燈記》裏的磨刀人也吆喝了壹句:“磨剪子嘞———搶菜刀!”前文提到的吆喝大王前些年還為反映老北京的《城南舊事》、《四世同堂》等影視劇配過吆喝聲,而十多年前有個小品中的吆喝“賣大米嘞———賣大米!”也著實火了壹把。
沿街串巷的五行八作的販夫走卒,將販賣貨物用曲藝清唱或口技形式吆喝出來,他們不愧為韻味十足的吆喝藝術家。而時下有些藝術家的“吆喝”卻沒那味了。不信?妳打開電視瞧瞧,那些歌星笑星影星視星……眾多的星星藝術家在熒屏裏面對著億萬觀眾“吆喝”著“我愛××”、“用了真的好舒服”、“誰穿誰精神”、“實惠,看得見———不到壹塊錢”……都什麽味兒?
天橋市民文化廣場是第三屆“北京2008”奧林匹克文化節宣武區奧運文化廣場系列活動的舉辦地。這個於6月24日正式落成並向市民開放的文化廣場南側有八尊栩栩如生的銅雕群像,
它們就是濃縮了老北京天橋文化特色的——“天橋八大怪”。
北京天橋自元、明時代出現了市場和商業群之後,至清代變得日益繁華與熱鬧。出現繁華與熱鬧的原因之壹便是歷代身懷絕技的各行業的民間藝人在天橋施展自己的藝術絕技。據統計,僅清朝末年至解放初期半個多世紀的時間,在天橋賣藝的京劇、評劇、曲藝、武術、雜技等各種民間藝人多達五六百位。他們如八仙過海般各顯神通、各練絕招,在北京近代民間藝術史上留下了令人難以忘懷的壹頁。其中的傑出民間藝人代表就是天橋“八大怪”。
天橋“八大怪”相貌奇特,言行怪異,身懷絕技,深為廣大群眾喜愛。他們其中的壹部分人為我國民族民間藝術的創造和發展做出過極為可貴的貢獻。所謂“怪”,老北京的解釋就是不同尋常的意思。
按時間順序天橋“八大怪”***有三代。第壹代“八大怪”,大約出現於清代鹹豐、同治、光緒三朝。他們是:窮不怕、醋溺膏、韓麻子、盆禿子、田瘸子、醜孫子、鼻嗡子、常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