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費孝通的人物生平

費孝通的人物生平

1910年11月2日(清宣統二年),費孝通誕生於江蘇吳江壹個重視教育的知識分子家庭。 六歲入吳江縣城的第壹小學,後轉入振華女校就讀。1923年,轉入東吳大學附屬壹中。1924年開始發表文章。

1928年(中華民國十七年),高中畢業,升入東吳大學,攻醫預科,想成為壹名醫生,懸壺濟世,救死扶傷。後受進步思想影響,於1930年轉入燕京大學社會學系學習,獲學士學位。畢業後受梁漱溟先生之邀,到山東鄒平縣參加鄉村建設工作。

1933年(中華民國二十二年),畢業後,考入清華大學社會學及人類學系研究生,1935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社會學人類學系,師從俄國人類學家史祿國。成為中國最早在本土獲得社會人類學碩士的青年學者。

1935年(中華民囯二十四年),費孝通與王同惠結為伉儷。同年,費孝通從清華大學研究院畢業,取得該校公費留學資格。出國前偕王同惠赴廣西實地調查,在瑤山迷路失事,王同惠身亡,費孝通受傷。翌年費孝通返鄉休息,準備出國。在此期間,去吳江縣廟港鄉開弦弓村參觀訪問,在該村進行了壹個多月的調查。 1936年秋(中華民國二十五年),費孝通抵英,師從布·馬林諾斯基完成博士學業,根據其在吳江的調查結果寫出論文《江村經濟》 。該書被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壹個裏程碑”,成為國際人類學界的經典之作。 1938年(中華民國二十七年),費孝通從英國返回中國,任教於雲南大學,成立社會研究室開展調查工作。  1939年(中華民國二十八年),與孟吟女士結婚並生下壹女。  1938年至1946年,任雲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主持雲南大學和燕京大學合辦的社會學研究室。其間,於1943年赴美國學習訪問。

1944年(中華民國三十三年),費孝通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投身愛國民主運動,曾任清華大學教授。

1945年(中華民國三十四年),參加中國民主同盟,投身於民主愛國運動。

1946年11月(民國三十五年)訪問英國。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到清華大學任教。

1949年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壹屆全體會議。

1952年~1957年,任中央民族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1955年,到貴州進行民族識別,參加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

1956年,參加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組織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深入民族地區進行社會歷史調查。費孝通與黃現璠都是調查組的負責人,又同是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

1958年2月1日,全國人大壹屆五次會議作出了“罷免費孝通、黃現璠、歐百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職務”的決議。費孝通曾說:“失去知識分子等於失去民心。”文革期間,吳文藻夫婦、潘光旦和費孝通在中央民族學院二號樓翻譯《世界史》和《世界史綱》,這是他們四人最後的相聚時光。

1957年3月24日,費孝通寫的《知識分子的早春天氣》發表在《人民日報》,被劃為“右派”。同年反右運動,費孝通被錯劃為中國著名的大右派,是人類學界、民族學界的著名五右派(吳澤霖、潘光旦、黃現璠、吳文藻、費孝通)之壹。

1972年,回到中央民族學院,和吳文藻、謝冰心等翻譯海斯及穆恩的《世界史》和韋爾斯的《世界史綱》。

1979年,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著手重建中國社會學。

1980年,在美國丹佛獲國際應用人類學會馬林諾夫斯基名譽獎,並被列為該會會員。

1982年,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1986年2月,費孝通寫了《小商品,大市場》文章,使得溫州人的形象在全國範圍內引起關註。

1994年,費孝通第二次考察溫州,再次發表《家底實創新業》。

1998年,費孝通就溫州三次發文《築碼頭闖天下》。三篇文章。

1988年,費孝通當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同年費孝通獲《大英百科全書》獎。 此後費孝通先後對中國西北地區、西南地區、黃河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中原經濟協作區、淮海經濟協作區、東北地區、京九鐵路沿線地區等進行實地調查,代表民盟中央就所調查的每個區域向黨中央、國務院提出既符合當地實際,又具有全局意義的重要發展思路與具體建議,為改善中國的生產力布局、形成全國壹盤棋的協調發展提供智力支持。90年代中後期,在繼續進行實地調查的同時,開始進行壹生學術工作的總結,並結集出版《費孝通文集》(16卷)。

1999年至2004年相繼出版《費孝通文集》(16卷本)。

2005年4月24日22時3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