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雍和宮是幹什麽的?
雍和宮是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
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宮改為喇嘛廟,特派總理事務王大臣管理本宮事務,無定員。可以說,雍和宮是清朝中後期全國規格最高的壹座佛教寺院。
雍和宮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該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進宏偉的大殿組成。從飛檐鬥拱的東西牌坊到古色古香東、西順山樓***占地面積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間。創建於清康熙年間,距今已有300年歷史。
擴展資料:
清代以來雍和宮的金剛驅魔神舞
在清代,雍和官金剛驅魔神舞的扮飾者不全是雍和宮的僧人,還有京城各藏傳佛教寺院中挑選出來的。至雍和宮每年大願祈禱法會前,由雍和宮紮薩克喇嘛行文“喇嘛印務處”,再經“喇嘛印務處”通知各寺院派僧人到雍和宮練習跳神舞,名曰:“過排”。
那時,神舞***跳三日,第壹日為“排練”。因為壹年沒有跳了,技術上會有壹些生疏,所以要預演壹下,兼可查點各種道具和服裝,如有損壞和不適合的,則要立即補充和調換。第二日為正式跳金剛神舞日,在正午過後方可開演。
第三日為“繞寺”。通常是在東方日出以前即開始,紅日東升時即告繞寺圓滿結束。因為“排練”和“繞寺”的時間太早,故很少有人觀看,只有第二日,雍和宮內外人山人海。正如清《燕京歲時記》所載:“打鬼本西域佛法,並非怪異,即古者九門觀儺之遺風,亦所以根除不祥也。
每年打鬼,各喇嘛僧等扮演諸天神將以驅逐邪魔,都人觀者甚眾,有萬家空巷之風。”那時官署的藍布帳幕,搭滿雍和宮昭泰門內外。雍和宮牌樓前賣大糖葫蘆、風車和京味小吃的,比比皆是。
跳金剛神舞的壇場設在天王殿庭院。天王殿臺階下,搭有兩座紅欄桿看臺,臺上擺著金漆桌椅,舞蹈開始之前,眾高僧及身著補服、項掛朝珠的官員人等依序入座,兩側有樂隊侍立。樂器中即有打擊器樂,又有管弦樂器。
主要樂器是:大銅號、小銅號、海螺、鈸、鐃、柄鼓、嗩吶、鈴、嘎巴拉鼓等。以上這些為藏式樂器。另還有細樂樂隊參與演奏。主要有雲鑼、笛、管子、笙、鈸、鼓等,這些樂器汲取了漢傳佛教樂隊的風格與特點。
神舞***分13幕,按照舞者所戴面具的特點,清代以來,壹直俗稱為:跳白鬼、跳黑鬼、跳螺神、跳蝶神、跳金剛、跳星神、跳天王、跳護法神、跳白救度母、跳綠救度母、跳彌勒、斬鬼,送祟。
在清代,跳金剛神舞的服裝均是皇宮專門定制的,如今雍和宮珍藏有數套當年跳此舞的服裝,做工精美,用料講究,是雍和宮所藏服裝中的精品。
當時,這種大型的宗教樂舞劇,北京、蒙古等藏傳佛教寺廟都在例演,只是日期不同。故當時京城流傳著:“壹年三百六十天,天天在打鬼”的說法。
自1900年以後,只有皇宮中正殿、雍和宮、黃寺、黑寺等四處舉行這種跳神舞的儀式。1957年,雍和宮跳金剛神舞的規模相當大,那日,壹萬多人冒雪觀看了表演,其中還有很多外賓,盛況空前。
百度百科-雍和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