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鹿”自行車
現在,我國的人均機動車保有量很高,這本來是社會進步和人.民富裕的表現。但是,有的人卻患上了車輛依賴癥,明明步行十幾分鐘能到達的地方非要開車去。汙染和堵車成為人們揮之不去的陰影,車禍更是令人觸目驚心。其實,近距離出行還是騎自行車或者步行最好,我不禁想起以前的“大金鹿”自行車。
上世紀七十年代,國家實行計.劃經濟,物資緊缺。壹個有千多人口的農村,自行車的數量屈指可數。當時,如果誰家買了壹輛自行車,比現在擁有壹輛寶馬或奔馳豪車還令人羨慕。
由於自行車的稀缺,人們都喜歡稱其為“車”,很少有人叫自行車。在人們的心目中,車就是自行車。
有好事者“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就編出了歌謠以泄私憤。見了騎車的,有的人會喊:“自行車跑的快,斷了鏈子,卡了胎,看看洋兒下來不下來。”
有的人則說:“遠看像條龍,近看鐵絲擰,雨天龍.騎鱉,晴天鱉騎.龍。”何為“龍.騎鱉”呢?這是因為那個年代人們愛護自行車。如果雨天淌水溝或者過河的時候,人就會扛著車,避免輪胎泡水,從而影響壽命。
八十年代初,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農村普遍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通過賣余糧和搞飼養,腰包漸漸鼓了起來,都千方百計想買輛自行車。
凡是物資短缺,就會憑票供應,買糧要憑糧票,買布用布票,買油料需油票。買自行車,當然需要車票。在機.關事業單位,有突出貢獻的會獎勵車票;在企業,被評為勞動模.範的會獎勵車票;在農村,交糧多的隊員和工作努力的大隊幹.部也會獎勵車票。
由於爺爺是大隊幹.部,在修水庫的過程中帶頭勞動,被上級獎勵了壹張車票。爺爺拿到車票如獲至寶,興奮的壹夜沒睡好覺。
第二天天不亮,爺爺就步行去十裏外的鎮供.銷.社提車。憑票交完款,爺爺終於提到了夢寐以求的“大金鹿”自行車。他在自行車攤上充足氣,就騎著車往家奔去。壹路上,他感覺輕飄飄,暈乎乎的,仿佛在夢中。家本來在西面,他卻恍惚地朝南面騎去。騎了壹段路,他感覺不對勁,便停下車詢問路人才明白走錯方向了。爺爺禁不住仰天大笑,壹向精明能幹的他竟然因為買新車興奮得犯了傻。
對於這輛車,爺爺珍惜萬分,為了防止碰去噴漆,他用彩色塑料條把車架子包個嚴實。因為沒有車筐,他又讓奶奶用棉布縫了壹個車兜,掛在車梁上。車框和車輔,他也幾乎每日壹擦,鋥明瓦亮。這倆車不但是的交通工具,也是重要的運輸工具。由於車子結實,趕集賣小豬、買飼料和化肥這類重活全靠它。可謂壹車在手,遠近不愁。
姥姥家和我們鄰縣,離我家有壹百多裏路,當時通勤的客車很少,幾天才有壹輛,而且不按時。於是,早上爸爸就騎著這輛車,帶著我和媽媽出發了。那時,爸爸正值壯年,他騎得飛快,壹路上風馳電掣。經過縣城的時候,我們短暫休息了壹會。爸爸給我買了壹塊金黃色的面包,那誘人的滋味,至今回味無窮。中午,我們來到姥姥的村莊,正好逢集,人們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有的竟忍不住說:“哇,是新車呀!”
1984年,國家實行體.制.改.革,人.民.公.社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以鄉鎮代替。國民經濟突飛猛進,農村越來越富裕,人民收入倍增,自行車的產量也大幅提高。於是,爸爸買了壹輛輕便的“永久”牌自行車。“大金鹿車”光榮退休,成了爺爺的專車。
1994年,我考上了離家四十多裏的縣城壹中。爺爺很高興,便鄭重地把“大金鹿車”送給了我。不久,敬愛的爺爺卻積勞成疾。噩耗傳來,我禁不住淚如雨下,向班主任請假後,便瘋狂地騎車飛奔。車子非常給力,平時兩個半小時的路程,我不到兩個小時就回到家,趕在爺爺合眼之前見了他最後壹面。三年的艱苦求學之路,有“金鹿車”的陪伴,仿佛爺爺就在身邊,我感覺壹點也不孤單。
新世紀以來,各種高檔轎車進入普通百姓家,自行車正從人們的生活中淡去。但是,我家那輛“大金鹿”自行車卻壹直沒舍得賣,保存完好,因為它是壹個家族乃至時代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