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的“牧童”是什麽意思?
意思是:誰能比得上牧童的心境呢,他趴在牛背上睡著,周圍滿是秋聲。在路上時不時還吹上壹首曲子,根本就不擔心有沒有知音來欣賞。
唐代盧肇《牧童》原文:
誰人得似牧童心,牛上橫眠秋聽深。?
時復往來吹壹曲,何愁南北不知音。
擴展資料
作者簡介
盧肇年少時家境貧寒,但他篤誌好學,自強不息,因為家裏太窮,買不起油燈,就點竹篾松木夜讀,被後人稱為狀元洲。相傳他在狀元洲讀書時,曾挖壹個大池用來洗墨,久而久之把壹池水都染得黑黑的。由於勤奮,加上在學業上得到不少名人高士的教導(其中包括韓愈),因此,他幼時便穎拔不群,寫的文章被高度贊譽,在14歲時就被當時袁州(今宜春)縣令預言將來必有出息,後來事實確如所言。
盧肇在25歲時,進京趕考,高中狀元。當時唐朝科舉考試錄取的名額非常少,與盧肇同時金榜題名者僅有22人,而盧肇高居榜首,獨占鰲頭,顯示其才華出眾,而盧肇也為自己憑真才實學考取功名感到自豪,願以自己的成功來激勵家鄉少年。
盧肇中狀元這其中還有壹段有趣的故事,盧肇和黃頗開始都是舉人,同在宜春城裏讀書。但盧肇家境貧困,而黃頗家卻非常富有,正是因為這樣,盧肇發憤苦讀,而黃頗卻嘩眾取寵。當時的袁州刺史是個嫌貧愛富、見風使舵的人。
當盧肇、黃頗同往京城應考時,刺史只為黃頗壹人設宴餞行,而把盧肇冷落壹旁。但科舉考試的結果是盧肇中了狀元,披紅掛彩回到宜春。善於鉆營的刺史馬上又來討好盧肇,並於端午節那天在秀江河畔大擺接風宴。盧肇後來作詩壹首“挖苦”刺史,刺史看了此詩後,羞愧不已。
盧肇為人性格剛毅、耿直,不趨炎附勢,只願憑自己的本領做官,他與當時唐朝執掌朝政的宰相李德裕(曾貶為袁洲刺史),有“師生之情”,李德裕對盧肇也是賞識器重,然而盧肇考取狀元後,卻疏於與李德裕接觸,他寧可閑居山野為民,也不肯求助“恩師”提攜為官。
後來到安徽翕州任刺史,據當地史誌記載,在任期間,由於他勤政愛民,上任壹年便得到當地老百性的衷心愛戴。後來盧肇又在安徽其他地方做過幾任地方官,也是施政有方,體察民情,為百姓擁戴。
盧肇為政之余,勤於筆耕,壹生著述甚多,著述中比較著名的有《海潮賦》《天河賦》《漢堤詩》。他觀日月之運,察盈虛之理,而作的《海潮賦》,文采華麗,波瀾壯闊,足成壹家之言,以祛千載之惑。此賦壹出,沸傳朝野,唐懿宗賜敕嘉獎,宣付史官傳之萬世,他的道德文章為後世歷代文人所推崇。
盧肇壹生,他雖然未能以狀元之榮得到大用,但是他為官得到了老百姓的愛戴,為人贏得世代傳頌,為文留得千苦流芳,其青史佳話必會代代相傳。
百度百科--盧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