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內營養包括哪些
定義
腸內營養:腸內營養(enteral nutrition,EN)是經胃腸道提供代謝需要的營養物質及其他各種營養素的營養支持方式。其決定於時間長短、精神狀態與胃腸道功能。 腸內營養的途徑有口服和經導管輸入兩種其中經導管輸入以包括鼻胃管,鼻十二指腸管,鼻空腸管和胃空腸造瘺管。
腸外營養:腸外營養(parenteralnutrition,PN)是從靜脈內供給營養作為手術前後及危重患者的營養支持,全部營養從腸外供給稱全胃腸外營養(totalparenteralnutrtion,TPN)。
區別
1、腸內營養是通過口服、鼻飼進入胃腸道進行消化吸收來補充營養的。腸外營養是通過靜脈註射,通過血液循環來補充營養的;
2、腸內營養較全面、均衡。腸外營養補充的營養素較單壹;
3、腸內營養可長期、連續使用。腸外營養只能在特定的短期內使用;
4、腸內營養長期使用可改善胃腸道功能,增強體質、改善各項生理功能。腸外營養長期使用可導致胃腸道功能的衰退,引起各項生理機能的紊亂;
5、腸內營養的費用低。腸外營養的費用高;
6、腸內營養並發癥少、相對安全。腸外營養並發癥高。
註意事項
全胃腸外營養液註意事項
1、全胃腸外營養液的輸入壹般不宜過快,應保持恒定,並註意有無異性蛋白輸入引起過敏反應。
2、在嚴格無菌操作條件下,將全胃腸外營養液的高滲葡萄糖、氨基酸與脂肪乳劑等混合裝入營養大袋內經靜脈滴入。也可用雙滴管,將氨基酸溶液與高滲葡萄糖等同時滴入雙滴管中,混合後再進入靜脈。輸液裝置中,由進氣管進入的空氣,應經75%乙醇溶液過濾消毒。
3、輸液完畢,可用3.84%枸櫞酸溶液2-3ml註入中心靜脈導管內,用無菌“堵針器”堵塞針栓,然後用無菌紗布包裹、固定。次日輸液時,去除“堵針器”,接上雙滴管裝置。可根據液體總量在24h內持續滴入。
4、全胃腸外營養輸液導管,不宜作抽血、輸血、輸血漿、輸血小板等用,並應防止回血,避免堵塞導管。
5、患者如發高熱,應尋找病因,如懷疑為靜脈導管引起,或找不到其他病因,均應拔除導管,並將末端剪去壹段,送細菌培養及藥敏試驗,同時全身應用抗生素,周圍靜脈補充適量液體。
6、輸液過程中,每2-3d測定血電解質1次,必要時每天測定。如有條件,應測定每天氮平衡情況。最初幾天應每6h測定尿糖,每天測血糖1次,以後每天測尿糖1次,定期復查肝、腎功能。
7、註意觀察有無高滲性非酮性昏迷癥狀,如血糖>11.2mmol/L(200mg/dl)或尿糖超過(+++),應增加胰島素用量,並減慢滴速。
8、長期全胃腸外營養療法中,如病情需要,應每周輸血或血漿1-2次。
腸外營養的並發癥和防治
1.技術性並發癥:
氣胸、血胸、水胸、臂叢神經損傷、出血、空氣栓塞、導管扭曲或折斷等。以空氣栓塞最嚴重,可導致死亡。
預防:熟悉解剖、正確穿刺。
2.代謝性並發癥:
(1)補充不足包括電解質紊亂、微量元素缺乏和必需脂肪酸缺乏等醫學|教育網整理。預防:註意各種營養物質的均衡性補充。
(2)糖代謝異常包括胰島素用量不當引起的高血糖和低血糖和葡萄糖用量過多引起的肝損害(脂肪肝)。預防:註意胰島素用量及速度。
(3)腸外營養本身的並發癥如膽汁淤滯、膽泥及膽石形成、肝酶譜升高和腸屏障功能減退及繼發性腸道細菌和內毒素移位和腸源性感染。預防:適當整理補充谷氨酰胺類腸粘膜保護劑和及早改用腸內營養。
3.感染性並發癥:
導管性膿毒癥;
(1)原因:插管時無菌操作不嚴、插管後局部傷口處理欠妥和營養液在配置過程中受到汙染所致。
(2)臨床表現:突發寒戰、高熱,重者可發生感染性休克。
(3)預防:導管置入和營養液配置執行嚴格的無菌操作,加強導管的護理。
4.懷疑有此並發癥後:
立即更換輸液器和營養液,並分別抽血和取營養液作細菌培養。數小時後仍有發熱,應拔去導管,改用經周圍靜脈輸註和經胃腸道補給。(如果24小時後發熱仍不退,應采取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