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股票行情交易網 - 股票交易 - 胡山源的人物資料

胡山源的人物資料

胡山源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中著名的作家。早在1916年就以“忘忘生”和“杉圓”筆名在上海《時事新報》及《申報·自由談》上發表短篇小說及雜文。二十年代初,他與錢江春、唐鳴時發起組織“彌灑社”,成為新文化運動中壹個有影響的流派。“彌灑社”實踐的是“無目的、無藝術觀”的主張。魯迅先生對“彌灑社”的出現十分重視,對他們的文藝主張予以否定,但對胡山源的短篇小說《睡》卻給予好評,認為它是“籠罩全群的佳作”,並收入《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二集》中。《彌灑》月***出六期。《彌灑社創作集》出了兩集,大部分是胡山源作品。

胡山源於1897年出生在江陰壹個貧苦農民家庭,九歲才進學堂讀書。胡山源學習刻苦又十分聰明,喜歡作文,老師對他喜愛尤加。十五歲時,遠房祖父家借給八十塊錢,考進了勵實中學堂。這是壹所美國人辦的教會學堂。他讀了兩年,獲得獎學金。後來報考浙江之江大學。壹個窮困學生要交出九十元學費很困難,他只得靠打雜工(拖地板、管信劄、寫講義)、向學校借款和獲得三十元獎學金來解決。大學預科讀完時,適逢五四運動,胡山源作為學生代表對校方壓制學生運動進行交涉,校長便通知他回江陰教書,實際是開除他學籍。胡山源回到江陰教了壹年課,第二年便由朋友介紹,到上海世界書局當編輯,開始了他長達70年的創作生涯。

20世紀30年代,胡山源在杭州、上海等地大學任教,堅持創作。抗日戰爭前,已出版《風塵三俠》(劇本)、《虹》(短篇小說集)、《幽默筆記》、《古今酒事》和譯著《歐亨利短篇小說集》、《世界文學家列傳》等多部作品。抗戰爆發,他入上海《導報》和《申報·自由談》當編輯。後發起創辦《紅茶》文藝半月刊和《世界文藝》等刊物。在著作、翻譯、編輯幾個方面,胡山源聲譽卓著。

1946年,胡山源到上海《中央日報》編《文綜》副刊,曾寫信給葉聖陶約稿。此後兩人結成友誼,經常通信。胡山源退休後,壹直到70年代,又恢復和葉聖陶聯系。1977年,去北京,特地看望了葉聖陶,暢談半小時。兩人回憶20年代在松江景賢女中相識,40年代成為文字之交,70年代“行將秋色晚,交情老更親”。胡山源返江陰後,作詩寄奉葉老,葉老回函:“貺示詩稿,字細而精工,高年尚能作此,目如弟者,不勝艷羨。”1984年,葉聖陶九十大壽,胡山源填《北雙調套曲》祝賀。

胡山源創作生涯歷盡坎坷。解放後,歷任福建師範學院中文系主任、上海師範學院(今上海師範大學)教授。1957年“反右”時,胡山源首當其沖,從此在文壇上消聲匿跡。

身處逆境的胡山源,始終沒有放下手中的筆。1970年回江陰定居,短短幾年,完成長篇小說《散花寺》、《龍女》、罔兩》、《南明演義》的續寫,及《坎坷壹生》、《屈辱廿壹年》、《文壇管窺》等散文隨筆。直到黨的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胡山源冤案得以徹底平反,重見春天。1980年,胡山源加入中國作協江蘇分會,1984年加入中國作協,並特邀他為第四次全國作家代表大會“名譽代表”。

1986年胡山源九十誕辰,也是從事創作活動七十周年。江蘇省作協、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無錫市文聯、江陰縣文化廣播電視局、縣文聯為他聯合舉行了紀念會。

他在九十初度自述詩中,表明心誌:“有何鐵壘不能消?海晏河清盡舜堯。錐處囊中終露穎,文成腕底不用描。”

解放後,先後任蘇南文教學院教授、福建師範學院(後改福州大學)中文系主任、蘇北師範專科學校和上海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1984年被中國作家協會接納為會員,並特邀為第四次全國作家代表大會的名譽代表。1988年1月1日病逝。 1916年開始發表作品。著有長篇小說《南明演義》、罔兩》、《散花寺》,短篇小說集《虹》,專著《小說綜論》,回憶錄《坎坷的壹生》、《屈辱二十壹年》、《文壇管窺》,傳記文學《青山碧血》,劇本《風塵三俠》,譯著《歐·亨利短篇小說集》、《卡本德遊記》、《莎士比亞評傳》、《日本與日本人》、《歐美女偉人傳》、《黑奴成功傳》(合作)、《傑作的人生》、《人人是堯舜》、《早戀》、《萬世師表》等。壹生著譯約100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