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心靈種下壹顆藝術的種子
試聽藝術課當然也免不了動手創作,在老師的引導下,在小家夥和夥伴們動手創作的過程中,我發現了每壹個孩子身上都有天然自帶的藝術感。原來不是孩子有無藝術細胞的問題,是家長能不能偷偷地悄悄地潤物細無聲的引導的問題。
每壹個四五歲的小寶寶,在老師的帶領下,創作出的作品讓大人感覺到吃驚,原來小家夥的腦袋瓜裏有這麽多想法和靈感,只是藏得太深,粗心的父母並沒有發現而已。
小醜妞兒試聽的壹個課程是關於瀑布的,引導美術老師先問孩子們有沒有看過瀑布?對瀑布有什麽想說的沒有?再給孩子們看瀑布的視頻,當寬闊潔白的瀑布順著大斷崖飛流直下的時候,陽光照射水珠形成了光彩照人的彩虹,水花四濺,有濺到石頭上的,有濺到山石樹木上的。
三個小寶寶妳壹言我壹語的開始暢想他們心裏的瀑布是什麽樣:
第壹個小男孩兒四歲半,他在彩虹壹出現的時候就在驚呼“彩虹好美”,說瀑布是從山上來的;
第二個小姑娘四歲,她說瀑布應該流過石頭,進入深深的潭水裏,水裏面有魚,山上有樹有鳥;
第三個就是小醜妞兒四歲,她說瀑布是白色的像線,潭水裏有美人魚和珊瑚。
美術老師壹邊示範構圖分出天空和瀑布,壹邊畫出兩邊的石頭河花草,還拿出橡皮泥擰成石頭的形狀粘在石頭底色上,做成凸起的石頭,最後再把白色的顏料倒在分界線上,豎起紙板讓白顏料水流壹樣自然流淌,就跟“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瀑布壹樣,最後用畫筆沾好白色顏料互相敲擊,做出濺射水珠狀烘托瀑布的氛圍。
(四歲半小男孩兒作品)
然後,老師讓孩子們選擇不同形狀的畫畫紙板,不同搭配的顏料。家長就退出教室了,讓孩子們來創作他們的作品,過了半個多小時,家長進去的時候,孩子們的面前都躺著他們做好的作品,無壹例外,都很驚艷。
說實話,真的有點不相信是四歲的孩子自己創作出來的,有的家長們問老師是否代筆?老師否認了。開始進入孩子講述自己畫中故事的時刻了。我發現孩子們在創作之前腦子裏已經有了自己喜歡想畫的景象。
喜歡彩虹的男孩兒,在高高的懸崖上畫出炫彩的彩虹,水中的大魚在自由自在的玩耍;
喜歡樹和鳥的小女孩兒,畫了高高的結滿大梨子的梨樹還畫了紅紅的火烈鳥在翺翔;
小醜妞兒畫了她喜歡的美人魚在繁星點點的夜空下坐在凸起的巖石上,正和壹群小紅魚招手玩耍,水母戴著大浴帽也快樂地遊弋,水裏面有珊瑚和水草蕩漾。
(四歲小女孩兒作品)
每個寶寶都表現超棒,作品很完美。
後來,想了想為什麽小家夥會選擇橫長條的畫板畫橫放的大瀑布,這可能跟她兩歲半時候去姑姑家見到黃果樹瀑布有關系,寬大而壯闊,就是橫面構圖的。而畫壹群小紅魚在水中遊蕩是因為看過了《懸崖上的金魚姬》裏面的小波妞和妹妹們壹起在水中玩耍。看來那動畫片裏美好浪漫的鏡頭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
(四歲小醜妞兒作品)
孩子畫裏面的每壹個鏡頭都不是憑空出現的,都是她曾經在生活裏見到的或者感悟到的畫面。所以說美育至關重要,做父母的要給孩子看美的東西,看美的風景,品嘗美的食物,去感受美的藝術。在平時的生活中,哪怕看到小鳥歸巢夕陽西下也和她貧上幾句,讓孩子感受到生活的寧謐和美好,持續的不間斷的偷偷的在孩子的小心靈裏種下美的種子。
想到這兒,我又想起這小家夥兩歲半的時候,第壹次帶著她去國家博物院去看青銅器等各種展覽的經過。面對琳瑯滿目的藏品,小家夥當時在寬闊的大廳裏跑來跑去,偶爾還要想尖叫,完全沒有看到周圍的好東西。面對琳瑯滿目的展品,無論是精美的青銅器,還是美麗的陶器,還是各種非洲木雕工藝品,小家夥完全都無感,就是在跑,仿佛寬闊的大廳就是她跑步的訓練場,她來到這裏,也完全不是為了看什麽展品,就是為了瘋跑瘋跑。最後的結果就是騰出壹個人來專門看孩子,另外兩個人看展覽,如此輪換。這真是壹次糟糕透頂的觀展經過。
後來,晚上入睡前媽媽問她:喜歡去國博麽?
小家夥歡呼:喜歡。
我心大喜,覺得這娃還不錯呢,參觀有收獲,便趁勝追擊:那妳喜歡國博的什麽?
小家夥脫口而出:果汁![尷尬][尷尬][尷尬]
(中途她口渴在壹樓給她買了袋裝果汁,她壹口氣喝完,很臭美)
啊啊,抓狂,那麽多好東西不喜歡,就喜歡果汁
為娘的不死心,接著問:醜妞,除了吃的,妳最喜歡那裏什麽東西?(我壹副星星眼期盼的樣子)
小家夥又脫口而出:噴泉!
哦,我的天啊,噴泉是國博外面的大噴泉好不好,跟裏面的館藏壹毛錢關系都沒有~~~
當時我覺得這真是壹次失敗的展覽!看來,朋友說的果真不錯,對兩三歲娃靜態的東西還不招她待見,對於動態的還行。看來真是國博短時間內是不用帶娃去了。這對於兩歲半的孩子來說,看展覽還是早了點兒,怎麽著也得等孩子七八歲再說吧。
可是不久後的有壹天,小家夥在桌子上玩兒,她拿起了我們功夫茶的小茶壺,把茶碗兒倒扣在茶壺上面,驚奇地摞疊在壹起,然後大聲的對我說:媽媽,妳看乾隆花瓶!
(本圖來源於網絡,茶壺茶杯摞疊後示意圖)
我看了壹下,小家夥把小茶杯和茶壺摞在壹起,茶杯口和壺嘴相連,壺把和茶杯把在同壹側,杯子和壺嚴絲合縫地就變成了兩個小肚子,真像那種乾隆時代的花瓶壹樣,很是漂亮。小家夥居然通過自己的小手搭建出來她理想中的花瓶的樣子,並且真是很像是在展覽過程中看見的精美的陶器,那瓷器花瓶就是那個構架。原來對於兩歲半的小娃兒來說,雖然她只知道瘋跑,好像什麽都不感興趣,但展覽好像也沒有白看,畢竟她還收獲了壹個乾隆花瓶。
昨天和壹位美術老師聊天。頌今老師說:藝術的學習,絕不是立竿見影的,為什麽現在大部分的兒童美術教育機構都非常看重結果,能夠讓家長在當堂課看到特別完整的像樣的“作品”,因為那是家長的期望,那些作品也大多是采用家長的審美觀念來達成的。家長們要看到他們花的錢值,要看到孩子的“進步”。但是孩子們的天性和成長規律,不可能是按照家長們的預設來達標的。思維方式的形成,做事方式的培養,面對挫折的勇氣和信心,還有他們獨到的見解和思想....兒童教育的結果,可能要經歷幾年甚至十幾年之久,妳才能看到在他兒童階段,種下的那些種子,開花結果了。
這位老師講了壹個讓人印象深刻的故事,講解了壹個關於孩子創造的故事。這是壹個小學員學習過程中壹顆“種子”的案例——五歲小學員卓卓做的鹿蜀版畫作品。
這節課的名字是《山海經之鹿蜀篇》,當時頌今老師看到卓卓這幅作品時候立即拿著作品去找主講教師,問她是否動過孩子的畫面,是否幫她創作了(因為課程中不允許教師幫孩子們創作),主講老師回答沒有。
頌今老師仍舊不信,然後找來助教也問了作品完成情況,助教說這幅作品是卓卓自己獨立完成的,從草圖到使用剪子剪下來,全部是孩子自己完成的。老師們當時覺得很不可思議,怎麽壹個五歲的孩子能把馬/鹿的造型捕捉得那麽好,而且剪得那麽流暢呢?
其實在鹿蜀課程剛剛設計出來之後,頌今老師是有擔心的,覺得對4-6歲的孩子來說太難,馬和鹿的造型特點,比以前過年的年獸主題課要難,怕孩子們畫出來的都是簡筆畫。老師在家長群分享了這幅作品之後,卓卓媽媽還對老師說“她也曾懷疑這幅作品不是孩子獨立完成的”。總之,畫面呈現效果讓媽媽感覺比較驚喜。
然後,在作品完成幾周之後,卓卓媽媽發給頌今老師壹張照片,那是她以前帶孩子去看壹個動物攝影展的照片,孩子在壹幅萬馬奔騰的作品面前看了好久,那幅作品上就有馬。或許那個攝影展,那段欣賞的時光,就為很久很久以後的這次課程種下了壹顆小種子,讓孩子的作品如此出眾。
頌今老師說的壹句話我特別贊同:作為孩子的家長,能為孩子提供的就是更多的空間和機會。至於做出什麽樣的選擇,那是孩子自己的事。所以,我們非常強調讓孩子們看更多的、更高級的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的作品,開拓他們的眼界,提升他們的格局,這些都是潛移默化的影響,都是壹顆顆小種子。
頌今老師說要堅定不移地開設藝術館課程,因為如果不開設這個課程,很少有家長定期帶孩子們去藝術館博物館觀展,而在西方,藝術館和博物館是人們日常活動的場所,我們身處北京有這麽好的資源的城市,不能白白浪費。
是的,壹句話醍醐灌頂。守著首都這麽好的藝術資源,去哪兒都地鐵直達,壹定要帶著孩子多去看看,搞不好什麽時候我們就給孩子種下壹顆關於藝術關於美的種子,小小的種子隨著孩子長大就會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2018年,北京各大展覽館,寶媽們快點帶孩子壹起去和藝術相見!
(文中的每壹幅畫都來自於壹群四歲~六歲的小孩子們,感謝這些小作者,感謝頌今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