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黃時期有哪些傳說故事作文
在先秦古籍中,炎帝和黃帝常被並提,最明顯的是《國語·晉語》中引晉大夫司空季子的壹段話:
“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少典,譙周《古史考》說是有熊國君,皇甫謐《帝王世紀》說:“黃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有蟜氏地望無考。這壹條比較重要的內容是說二人各因其成長的地名為姓分別為姬和姜,他們是同時代人,因而在軍事上曾經相互配合。至於是否同為少典、有蟜之後則難以確定。
在說明二帝關系的古文獻中,《逸周書·嘗麥解》的壹段話也很重要:
“昔天之初,誕作二後,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於少昊,以臨四方,司□□(按原引書二字不清,有人說可能是“百工”)上天未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於涿鹿之河(或作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於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
這段話中的赤帝當為炎帝,前人早有定說。至於二後指的是誰,有人說是赤帝和蚩尤,有人則說是炎帝和黃帝。如果是後說,則可與《晉語》中二帝用師相濟的說法相呼應。這壹段最重要的內容應是把炎、黃二帝奉為上天安排的領袖,設章建典的元勛。
還有《左傳》昭公十七年引郯子的壹段對話也很重要:
“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於鳥,為鳥師而鳥名。”
郯子是東夷人,所以把東夷的遠祖同黃、炎並提,但畢竟還是把黃、炎放在前面的。
根據上面幾條傳說,炎帝和黃帝應該是地位相若,難分伯仲,並且關系密切,在軍事上相互支持的。但是傳說中又有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的說法,經過長期戰爭黃帝取勝了,接著又打敗了蚩尤,於是諸侯都尊奉軒轅黃帝為天子。黃帝的地位壹下超過了炎帝,以至於較早編排古史系統的《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史記·五帝本紀》中都沒有安排炎帝的位置,只是在講述黃帝事跡時才附帶提到了炎帝。
《五帝本紀》講黃帝與炎帝阪泉之戰和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頗相類似,從文理上看也有不甚通暢之嫌。加之古有蚩尤即炎帝的說法,故今人有懷疑其原本是壹件事者①。但黃帝的聲望壹下子超過炎帝,顯然與這場戰事的故事有很大關系。
在《五帝本紀》中,炎帝似乎是神農氏最後的壹位首領,所以說“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等到黃帝打敗炎帝和蚩尤後,諸侯尊為天子,才“代神農氏,是為黃帝”。這裏的神農氏好像是壹個朝代,而炎帝是壹個人。可是《史記·封禪書》中說:“神農封泰山,禪雲雲;炎帝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和炎帝儼然是兩個人,可見太史公對此事也不甚了了。大致在劉歆編《世經》以後,炎帝和神農合成壹人,又與烈山氏或厲山氏合為壹人,古書中關於神農之世的許多事跡如發明農耕、嘗百草以藥濟人、結繩而治等等,都附麗於炎帝壹身了,炎帝的聲名就再次顯赫起來。《帝王世紀》又說炎帝傳位八世榆罔始由黃帝取而代之。由此追溯先祖只講黃帝而不講炎帝顯然已不大合適了。炎黃裔胄的提法大概就是這樣產生的。
炎、黃的故事有分有合,應該是與他們本來的事跡既有分別又有聯系而滋演出來的。
炎帝出自何地,說法不壹。《晉語》只說是“炎帝以姜水成……故炎帝為姜”。大約是說炎帝是在姜水那個地方成長起來的,因地為姓,所以得姜姓。《帝王世紀》把他的身世說得比較詳細:
“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遊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有聖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這大概是把不同來源的故事和神話糅合在壹起而寫成的。姜水當為渭水支流,《水經註·渭水》條說:“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遊華陽,感神而生炎帝於姜水,是其地也。”華陽當即華山之陽,也就是《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中的華陽。兩地都在今陜西中部渭水與秦嶺壹帶。徐旭生先生更從民俗資料中加以論證,力主炎帝起於渭水支流姜水即岐水②。
說炎帝都陳又徙魯,不知何據。陳在今淮陽,魯在今曲阜。此說可能與炎帝即蚩尤的說法有關。因蚩尤曾經“宇於少昊”,而少昊墟在曲阜。壹說陳當指陜西寶雞附近的陳倉,魯當是河南的魯山。雖無確鑿根據,而地望較近於姜水,似乎也說得通。
烈山氏、連山氏、厲山氏同為壹名,烈、連、厲同為壹音之轉。《禮記·祭法》:“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鄭註:“厲山氏炎帝也,起於厲山,或曰有烈山氏。”《漢書·地理誌·南陽郡·隨縣》條班固自註:“故國。厲鄉,故厲國也。”《後漢書·郡國誌》註引《荊州記》:“隨縣地有厲鄉村,重山壹穴,相傳雲是神農所生穴也。”這是說炎帝起於今湖北隨縣境,在那裏建過厲國。
《山海經·海內經》有壹條傳說把炎帝同祝融和***工聯系起來: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並,節並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於江水,生***工。***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工生後土,後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這個世系同《帝王世紀》所說的世系大相徑庭。《大戴禮記·帝系篇》和《史記·楚世家》都說祝融是帝顓頊後裔,***工的傳說也多在北方,這裏卻把祝融和***工同江水聯系起來,並且都是炎帝的後裔。因楚人視祝融為自己的先祖,這個傳說也不能說沒有壹點道理。
根據以上傳說,炎帝似乎是起於陜西而向東發展的,到河南後壹支向北與蚩尤和黃帝發生沖突,壹支向南到了湖北。炎帝的事跡似乎主要是發展了農業,所以後人總是把他與發明農業的神農、烈山氏等聯系在壹起。
傳說中炎帝的後世不壹定都是姜姓,但姜姓國多被視為炎帝後。姜姓在東方的建國主要是申、呂、齊、許。申、呂均在今河南省西南部,許在河南中部許昌縣境,齊在今山東北部。此外還有紀、向、州等。《左傳》隱公元年“紀人伐夷”。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莊四年齊滅之”。向在沛,《漢書·地理誌·沛郡》下向縣條班固自註說:“故姜姓國,炎帝後。”《左傳·桓公五年》“州公如曹”疏引《世本》說:“州國,姜姓。”以上各姜姓國多在河南和山東,似與前述炎帝向東方發展的範圍大致相合。
黃帝起於何地,說法也不盡壹致。《五帝本紀》說他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前述《晉語》也說黃帝和炎帝都是少典所生。譙周說少典是有熊國君,《史記》集解引徐廣曰:黃帝“號有熊”,《史記》正義引《輿地誌》雲:“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所以張守節幹脆說“黃帝,有熊國君”。而有熊壹般認為在河南新鄭,這是壹說。
說黃帝初都涿鹿,大概是由黃帝在涿鹿打敗蚩尤後,諸侯鹹尊他為天子的故事而演繹出來的。涿鹿壹般都以為即今河北涿鹿縣。如說涿鹿本名彭城,則彭城在今河北南部之磁縣,這是第二說和第三說。《史記》索隱又引皇甫謐說:“黃帝生於壽丘,長於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史記》正義以為“壽丘在魯東門之北,今在兗州曲阜縣東北六裏”。這是第四說。
《晉語》既說黃帝以姬水成,後大家也都承認黃帝是姬姓,而姬姓的最大族系周人是從陜西渭水流域起家的,似乎黃帝起於渭水流域的可能性很大。再說黃帝死後葬橋山,地在今黃陵縣(舊中部縣),也離渭水不遠,這是第五說。所有這些說法中當以新鄭說和渭水流域說較勝。由於年代久遠,傳說歧異,究在何處難於定奪。但除壽丘在魯外,大抵不越出河南、河北、陜西等地,即歷史上的中原地區。
黃帝的事跡甚多,他首先是壹位軍事領袖並取得了赫赫戰功。《五帝本紀》說他“習用幹戈”,“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為戰爭作了充分準備。他還“教熊、羆、貔、貅、貙、虎”(《五帝德》說:“黃帝教熊、羆、貔、豹、虎”,《列子》說:“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貔、豹、虎為前驅,雕、鹖、鷹、鳶為旗幟。”)這些奇怪的名字,《史記》正義以為是“教士卒習戰以猛獸之名名之,用威敵也”。近人則多以為是氏族的圖騰(因而也是氏族的名號)。他在與蚩尤戰時“乃征師諸侯”,證明他確實率領了許多別的氏族部落的士卒,壹戰打敗炎帝,再戰打敗蚩尤,聲威大振,於是諸侯都尊他為天子。這是《五帝德》和《五帝本紀》把他作為五帝之首的重要原因。不但如此,《五帝本紀》還說:“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於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於空桐,登雞頭;南至於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可見他的生涯主要是在戰爭中度過的,而戰爭的成功使他成為無可爭辯的領袖,儼然是壹位開國的元勛了。
黃帝第壹個建立了政權,官以雲名,“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舉風後、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這是開天辟地的壹件大事,大概也是把黃帝置於五帝之首的原因。這個政權也許不像傳說說的那麽整齊有章法,其實力足以使它監於萬國而萬國和順。但畢竟與那種基於血緣關系建立起來的氏族、部落乃至部落聯盟大不相同。過去常說中國有5000年的文明史,大抵就是從黃帝算起的。
傳說黃帝為發展經濟文化還做了許多事情。《五帝本紀》說他“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蛾”。《越絕書·寶劍篇》說:“黃帝之時以玉為兵”。各書所引《世本》中還有“黃帝作冕旒”,黃帝臣“雍父作杵臼”,“***鼓、貨狄作舟”,“沮誦、倉頡作書”,“巫彭作醫”,“大撓作甲子”,“伶倫作為律”等等傳說。《史記·封禪書》有“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於荊山之下”的說法。而黃帝的妻子西陵氏嫘祖始勸蠶,則是許多古書中都提到的。這些傳說有些可能是後人的附會,有些則應反映了壹部分歷史的真實情況。
據說黃帝有子25人,“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惟青陽與蒼林氏同於黃帝,故皆為姬姓”。這段話出於《國語·晉語》。同是黃帝之子,為什麽只有2人跟父姓姬,其余12人得別的姓,另11人根本沒有姓?為什麽青陽和夷鼓分別是方雷氏和彤魚氏之甥而都得己姓?25人分別為四母之子,為什麽不是四姓?看來當時既不壹定是從父姓,也不像是從母姓。有壹些是從地名得姓,還有壹些究竟是怎樣得姓的,我們並不清楚。由於這樣,我們不能把所有姬姓國都當做黃帝的後裔或與黃帝有親緣關系,當然也不能說都沒有關系,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傳說黃帝正妃嫘祖生二子,壹為玄囂,居江水;二曰昌意,居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生高陽,即帝顓頊。顓頊都帝丘,即今濮陽縣境。《史記》正義引《括地誌》及《漢書·地理誌》認為古江國在河南安陽,如此則離濮陽甚近,疑是玄囂所居。
《國語·魯語》引展禽的壹段話說:
“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這是講的古代的祭祀制度。《禮記·喪服小記》和《大傳》中說:“禮不王不禘。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照這麽說,虞、夏都是承認其祖先出自黃帝,所以《五帝本紀》說:“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五帝本紀》說舜是黃帝之子昌意的七世孫,《殷本紀》說契是帝嚳次妃簡狄所生,《周本紀》說周人先祖後稷是帝嚳元妃姜嫄所生。盡管說簡狄是在沐浴時吞食了玄鳥卵才懷契的,姜嫄是在野外履巨人跡後才有感而懷稷的,契和稷的血液裏可能沒有帝嚳的成分,而在“法律”上還都得承認是帝嚳的兒子,也就是黃帝的裔孫,所以他們才“禘舜而祖契”、“禘嚳而郊稷”。這樣,作為古代中國居民主體的華夏各族就都成了黃帝的子孫了。
不但如此,由於黃帝的威望,有些非華夏族也跟他拉上了血緣關系。太史公曾“西至空峒,北過涿鹿,東漸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長老皆各往往稱黃帝堯舜之處,風教固殊焉”。他大概覺得言不雅馴而沒有采納,但在《山海經》等書籍中被保存了下來。例如《大荒東經》中說:“東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鳥身,珥兩黃蛇,踐兩黃蛇,名曰禺◆。黃帝生禺◆,禺◆生禺京,禺京處北海,禺◆處東海,是為海神。”《大荒北經》中說:“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父山,順水入焉。有人名曰犬戎。黃帝生苗龍,苗龍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為犬戎。”《大荒西經》中說:“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這些盡管是神話怪異之說,不可以真實歷史視之,但畢竟蘊含著某些道理。換句話說,它們表面上說的是親族關系,實際上反映的則是文化認同的思想。這種文化認同思想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壹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上是有關炎黃傳說的大致情形。其中大部分散見於先秦的各種著作,《大戴禮記》的《五帝德》和《帝系》以及《史記·五帝本紀》曾加以系統化,東漢以後又有壹些學者加以補充和詮釋。由於文獻記載的時間離故事形成的時間甚遠,其間只能靠口耳相傳,不免會發生壹些傳訛乃至張冠李戴的事。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態度還相當謹慎,那時雖然百家都言黃帝,而其言不雅馴者他都沒有采納。後來的人覺得不過癮,所以旁征博引,許多神話怪異之說也攙和進去了。不同來源的資料不免有許多矛盾抵牾之處,於是又加以穿鑿,總想把它說得圓滿壹些。直到本世紀初年,西學東漸,壹些學者想用新法整理國故,對傳說資料來了壹個大清理。由於傳說資料中充滿著矛盾和難以說通的地方,從而引起了壹些學者的懷疑。過去幾乎被認為是信史的堯、舜、禹的事跡乃至人格都被動搖,更不用說時間更早、資料也更少的炎帝和黃帝了。畢竟這壹次清理對大量資料的真偽和可信程度有了比較清醒的認識,並且引發了對整理傳說史料的方法論的研究。蒙文通在《古史甄微》中曾把傳說時代各族分為河洛民族、江漢民族和海岱民族,傅斯年則創夷夏東西說,徐旭生著《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把傳說時代的各族分別稱為華夏集團、東夷集團和苗蠻集團,較之此前各家的研究,論說更為詳盡,方法也更為精到。但是從前的研究,只是就傳說論傳說,最多只能把傳說資料耙梳壹番,看看哪些是早出的,哪些是演繹出來的。假如原來的傳說就有錯誤,或者有矛盾,就沒有法子訂正,沒有法子判斷誰是誰非。
從本世紀20年代以來,我國的史前考古逐步發展起來。壹些學者曾嘗試把歷史傳說同考古資料結合起來,例如說仰韶文化是夏文化,或說龍山文化是夏文化,或者把炎黃時代、堯舜禹時代與夏代分別同新石器時代早中晚三期相比附。由於當時的史前考古起步未久,發現的資料有限,還沒有建立起壹個大致的譜系。在這樣的基礎上同傳說資料結合,必然發生失衡而難以得到正確的結論。
到了80年代,這種情況已發生了根本的改變。現在全國發現的史前遺址已有八九千處,分屬於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文化系統。考古學者把中國史前時代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兩大階段。舊石器時代大約從距今200萬年到公元前12000年左右,此後即逐步過渡到新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是壹個發明農業的時代。中國的北部比較寒冷,內蒙古等地又比較幹燥;西部地勢高亢,且距海洋甚遠,既寒冷又幹燥,存在著典型的大陸性氣候,都不是發展農業的好地方,因而至今還是我國畜牧業的主要產地。五嶺以南現今固然是發達的農業區,但在史前時代那裏炎熱多雨,且多瘴癘,文化並不特別發達。又因天然食物資源豐富,反而使農業長期得不到發展。這樣,中國最早發明農業的地方就集中到兩個地方,壹是黃河中下遊的華北地區,二是長江中下遊的華中地區。
現知華北地區的磁山·裴李崗文化和老官臺文化都已種植粟和黍,其年代約當公元前6500年至公元前5000年。學術界幾乎壹致承認華北是粟作農業的起源地。
最近的發現證明,華中地區的彭頭山文化和城背溪文化都已種植水稻,其年代約當公元前7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稍晚的河姆渡文化則已存在十分發達的稻作農業。現在學術界已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華中是壹個十分重要的稻作農業的起源地。
由於原始農業的發展,帶動了經濟、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展,使得這個中國的兩河流域(長江中下遊和黃河中下遊)不但是世界上少數幾個農業發源地之壹,而且是世界上最先進入文明社會的少數幾個地區之壹。
根據最新的研究,這個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至少還可細分為兩大期和五小期。大約以公元前3500年為界,前期為典型的新石器時代,可分早中晚三小期;後期為新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的過渡時代,考古上稱之為銅石並用時代,可細分為早晚兩期。把這個分期同傳說資料相比照,我初步認為黃帝、顓頊、帝嚳的時代大體相當於銅石並用時代早期,堯舜禹的時代大體相當於銅石並用時代晚期,而夏代是從青銅時代開始的③。
銅石並用時代早期大體上包括仰韶文化的後期、大汶口文化後期、馬家窯文化、紅山文化後期和小河沿文化、大溪文化後期到屈家嶺文化、樊城堆文化、薛家崗文化和良渚文化前期等。其所以把黃帝定在這個時代的開始時期而不能更早,似乎也不宜更晚,是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的情況:
第壹,《越絕書·寶劍篇》引風胡子的話說:“軒轅、神農、赫胥之時以石為兵……黃帝之時以玉為兵……禹穴之時以銅為兵……當此之時作鐵兵”。風胡子是春秋時人,現代考古學的發現表明,我國的鐵器時代大體是從春秋開始的。青銅時代是從二裏頭文化開始的,而壹般認為二裏頭文化即是夏文化,這兩點都說得很對。玉器的開始使用雖然很早,但大量的制造則是從銅石並用時代早期開始的,作為兵器的玉鉞的出現也不會早於這個時期。在此之前的確是典型的石器時代,就是說只會作石兵。把文獻和考古資料兩相對照,簡直是若合符節。
第二,前面說過,炎帝的主要事跡都與發展農業有關,而黃帝除發展農業外,在手工業方面還有許多創造,如制玉兵、作舟、作車、勸蠶、作冕旒,還有采首山銅等等。手工業的發展意味著專業分工的形成和社會財富的增加,可以支持壹部分人從事長期的戰爭,社會財富也會刺激這些人去進行掠奪戰爭,這就是為什麽黃帝的軍隊特別能打仗的原因。黃帝和炎帝盡管是同時代人,但壹個代表舊時的農業部族,壹個代表新興的農業——手工業部族,所以炎帝的失敗代表著壹個時代的結束,即傳說中神農時代的結束;而黃帝的勝利則意味著壹個新的時代的開始。從考古學的角度來說,就是銅石並用時代的開始。
第三,黃帝是壹位卓越的軍事領袖,他東征西討,屢立戰功,居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從考古學的遺存來看,新石器時代的戰爭痕跡不大明顯,有些戰爭大概規模也很有限。銅石並用時代則不然,壹是作為兵器的石鉞普遍發展起來,且制作精良。薛家崗文化的壹些石鉞上還用朱紅畫出花果形的裝飾紋樣,可見人們特別寶愛這些武器。有些大墓中常用玉鉞隨葬,那墓主人大約是軍事領袖,玉鉞則是指揮軍隊的權標。二是這時出現了壹些規模頗大的中心聚落,有的中心聚落中有面積達數百平方米的大型公***建築,有的有很大的積石冢或貴族墳山,有的有很講究的祭壇。而壹般的聚落遺址則小得多,經濟發展水平也低得多。如果沒有軍事的力量,是很難自然形成這種狀況的。江蘇新沂花廳墓地是壹個存在征服戰爭遺跡的典型例子。那裏本是大汶口文化的分布區,但在墓地中發現的壹些大墓差不多都隨葬不少良渚文化的陶器和玉器,同時也有壹些大汶口文化的器物,墓中往往殉葬婦女和兒童,並且和殉葬的豬狗埋在壹起。這顯然是良渚文化征服者的墓葬,因而隨葬了自己原本擁有的某些器物,包括最能代表本族特征的刻有良渚文化神徽的琮形玉器;同時作為戰利品隨葬了大汶口文化的若幹器物,特別是把來不及逃走的大汶口文化的婦女和兒童殉葬④。這種掠奪性戰爭的出現,是當時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恰好也與黃帝時期的社會狀況相吻合。
炎帝既與黃帝打過仗,又傳說都出於少典和有蟜氏,當屬同時代的人物。所以炎黃時代應相當於考古學上銅石並用時代的最早時期。在這個時期,黃河中下遊和長江中下遊既分布著許多考古學文化,炎帝、黃帝和他們的族系究竟屬於哪個考古學文化,還是涵蓋了許多考古學文化呢?